-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商代疆域由国王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2.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 )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孟子·公孙丑下》 “武王杀纣而继公子禄父,使管叔、蔡叔监禄父” 《尚书大传》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逸周书·作雒解》 “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 《帝王世纪》 A.商朝和西周是联盟关系 B.西周最先在殷实行封建制 C. “三监”应该为先代贵族 D.西周对商朝故都监察严密 4.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直接臣属于他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5.《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 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6.《庄子·让王》记载:“回(颜渊,孔子的学生)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擅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 ) A.社会分工形成 B.耕织结合的模式出现 C.土地兼并盛行 D.重农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中,在今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辽宁等省都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其中有犁铧、锄、镢、锸、镰、斧等农具。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冶铁技术获得较大提高 B.私营冶铁业的日益兴盛 C.冶铁作坊遍及全国各地 D.个体农耕具有技术基础 8.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9.先秦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主张“因能授官”。以上言论表明( ) A.百家思想的融合 B.三者主张通过选官实现政治平等 C.否定世卿世禄制度 D.人才大量出现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1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1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13.《墨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国人胜过越国人,爱鲁国人胜过邹国人,爱我家乡的人胜过鲁国人,爱我家族的人胜过家乡人,爱我的双亲胜过家族人,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据此判断,巫马子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材料主要说明了“稷下学宫”是( ) A.宣传法家思想的主要场所 B.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办场所 C.当时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 D.当时学术争鸣的重要场所 15.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16.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17.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对此解读合理的事,汉代( ) A.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疆域面积成倍扩大 D.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 18.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期,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 ) 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19.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20.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21.“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汉武帝元狩三年,正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D.防止富商大贸与地方势力相勾结 2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23.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 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24.湖南省博物馆曾复制总重仅为49克的素纱禅衣,但复制品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的蚕宝宝比西汉时的要肥胖,吐出的丝明显要粗、重。于是专家们着手培育一种小巧苗条的蚕,再用其丝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复制品。这个案例可以说明( ) ①汉代纺织技术己经相当发达 ② 素纱禅衣是纺织史上的瑰宝 ③汉代统治者极尽奢靡之能事 ④ 文物复制是尊重历史的综合性工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26.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27.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28.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29.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30.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3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32.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利中枢 33.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高官的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4.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35.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36.文献与考古表明,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 通过丝绸之路, 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3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38.在中国古代,一代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39.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40.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40分。其中第41小题18分,第42小题22分。 41.(18分)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6分) 42.(22分)唐朝与前朝相比,各种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 ——摘编自【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16-317页 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功能与特点?(10分) (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盛唐得以出现的政治因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A B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D C D D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B D C A A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D A D D A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40分。其中第41小题18分,第42小题22分。 41.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4分) 手段:教化。(2分) 内容:仁义礼乐。(2分)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4分)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6分) 【详解】(1)重点:据材料一“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不教而诛谓之虐。”可知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施行德政,推行教化。手段:根据材料“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可知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是教化。内容: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可知内容是仁义礼乐。 (2)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根据所学可以从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分析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3)据材料三“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可知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教化的积极作用和君权神授顺应统治者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 41. (1)变化:相权集中在少数宰相手中,参与最高政务决策;(2分)功能:对中央与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纠错;(2分)特点:独立于三省六部、机构法定化、监察程序有法可依。(6分) (2)纠错:唐朝建立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6分) 任用贤臣、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