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8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8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八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称“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这反映了他 (  )‎ ‎ A.提倡个性解放 B.反对封建礼教 ‎ C.主张男女有别 D.宣传自由博爱 ‎【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李贽反对“头发长(代指妇女)、见识短”的说法,也就是反对封建礼教,故答案为B。A、C、D材料无从体现。‎ ‎【加固训练】‎ ‎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服务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的合理性来宣扬个人自由,故B正确。‎ ‎2.(2020·邢台模拟)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动摇是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A错误;据材料“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反对的是理学的空谈义理,所以并不能起到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C错误;材料中李贽赞扬商鞅、申不害并不是弘扬法治,而是强调实学,D错误。‎ ‎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  )‎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解析】选C。“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其思想局限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故选C;“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无法体现文化专制,排除A;“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是客观现象,不是主观理由,排除B;“李贽的学说”产生的时代西方文化已经东传,排除D。‎ ‎4.(2020·湛江模拟)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 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学问之道,没有涉及批判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故A错误;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实际和经世致用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反对思想统一,但没有涉及倡导朴实学风,故D错误。‎ ‎5.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解析】选B。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选B。‎ ‎6.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选C。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错误;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正确;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错误。‎ ‎7.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 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 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解析】选D。题干中“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故选D。‎ ‎8.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解析】选D。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 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选D。‎ ‎9.(2020·承德模拟)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  )‎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解析】选D。据材料中“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再结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评宋明理学可知,明清时期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故D正确。此时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A错误;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与题意不符,B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C,排除。‎ ‎10.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  )‎ ‎ A.重视实践的知行观 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 ‎ 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D.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解析】选A。据材料“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体现了实践的思想,这反映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知统行的方法论,故B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本善习远的道德观,故C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思想,不是王夫之思想,故D错误。‎ ‎【加固训练】‎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有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裁焉”。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 ‎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选C。王夫之“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理念,表明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正确。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 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错误。‎ ‎11.(2020·长沙模拟)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 【解析】选A。材料中黄宗羲、王夫之的言论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思想上是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尚未对中国产生影响,故B 错误;反对君主专制实际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故C错误;黄宗羲、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故D错误。‎ ‎12.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由此可知 (  )‎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 ‎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 ‎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解析】选D。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A本身说法错误,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清代儒学回归孔孟的本源的问题,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流地位,故C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可知清初三大儒的哲学思想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 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17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得出反对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根据材料“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得出认为君臣是平等的,反对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根据材料“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得出认为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反对君主的个人是非标准,根据材料“专制帝王的法……因而是非法之法”得出反对法律成为帝王一家之法。第(2)题第一问异同,根据材料二“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和材料一的内容可知,都认为君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都反对君主凌驾于社会之上,都反对专制法律;根据材料一“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和材料二“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避免暴君政体”得出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分权;不同点从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对君主实行限制的具体方式、思想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问原因,分别从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及18世纪的欧洲的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答案:(1)君民关系: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2分)‎ 君臣关系:君主专制,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2分)‎ 是非标准(天下治理的标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而不是以人民的安危为治理标准;(2分)‎ 国家法律:是帝王一家之法而非是非之法。(2分)‎ ‎(2)同:都认为君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都反对君主凌驾于社会之上;都反对专制法律;都主张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都提出了分权主张。(4分)‎ 异: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不同:黄宗羲主张在君主制下设宰相,与君主同议国家大政;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到不同部门,实行三权分立。本质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孟德斯鸠的主张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思想体系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5分)‎ 原因:明末清初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虽然出现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分)‎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的洗礼;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启蒙期之思想界,极复杂而极绚烂。其所以致此之原因有四:第一,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现实。第二,经大乱后,社会比较的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第三,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第四,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 ‎——《清代学术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要结合史实说明)‎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依据材料提取相应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赞成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现实”提取观点,从明清儒学的实用性以及程朱理学理论性角度进行论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异族入主中夏”来概括观点,从清朝取代了明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的角度阐述答案。‎ 答案:赞成或者反对的观点均可。‎ 赞成的观点和说明示例:‎ 观点:明清启蒙思想相对于宋明理学来说是儒学的新发展。(2分)‎ 说明:宋明理学强调理和气,致力于提高个人修养,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明清启蒙思想家则对社会现实做出大胆的批评,强调学以致用。(10分)‎ 反对的观点和说明示例:‎ 观点:异族入主中夏的说法是错误的。(2分)‎ 说明:清朝取代了明朝,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说清朝是异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