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周练(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周练(3

洛阳一高高二历史第四次周练 出题人:侯荷婷 审题人:陈宏立 时间3月1日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晋国 A. 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 B. 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 C. 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 D. 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有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5、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6、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 B.削弱贵族集团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于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8、“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11、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 A.科举考试程序严格 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C.考试舞弊风气盛行 D.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 ‎12、《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宰相专权 B.强干弱枝 C.地方困弱 D.过度分权 ‎1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4、“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前一个词是“人民”和“地区” 的意思,后一个词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5、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A.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16、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写的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找出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丙 得出罗马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起源时间 丁 查阅到罗马法的各时期具体内容 得出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7、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的十个法表,被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说明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贵族的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D.平民取得了罗马法的制定权 ‎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19.“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20. 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 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 B.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 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 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 ‎21、1762年,英国议员威尔克斯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又指使下院剥夺他的议员资格…… 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下议院履行了对国王负责的义务 ②乔治三世的做法符合《权利法案》‎ ‎③议员享有司法豁免权 ④“威尔克斯与自由”呼唤民主与公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2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3、有人认为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下列哪一制度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 A.联邦制 B.三权分立 C.两党制 D.司法独立 ‎24、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城市。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 万人口。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 B.参议员席位分配 B.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 D.众议员席位分配 ‎25、根据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26、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 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7、1850年时巴斯夏这样描述祖国的种种乱象:“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这反映出法国 A.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工业革命发展缓慢成果不能共享 C.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渴望民主政治 D.外敌入侵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8、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哪部宪法的内容相近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此规定表明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行政权属于宰相 C.国家权力中心为议会 D.宰相只对国家元首负责 ‎30、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最大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 C.德意志政治家和议员地位低下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31、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32、近代史上,英、美、法、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B.国家元首有权解散议会 ‎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二、非选择题:共 3 道小题,33 题 18 分,34 题 12 分、35 题各 22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 18 世纪 70-80 年代起,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 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二:1796 年时,120 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 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 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三:(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 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 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材料一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7 分)‎ ‎(2)材料三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7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 7 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 9 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 10 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 28 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 14 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6 分)‎ ‎35、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换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 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会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服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 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高二历史第四次周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C 2.C 3.D 4.C 5.B 6.D 7.D 8.C 9.C 10.A 11.B 12.D 13.D 14.D 15.C 16.D ‎17.A 18.D 19.A 20.D 21.D 22.D 23.C 24.D 25.B 26.C 27.A 28.D 29.D 30.A ‎31.D 32.C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33题18分,34题12分、35题各22分,共52分。‎ ‎33.(1)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1分)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6分)‎ ‎(2)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1分)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6分)‎ ‎(3)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推进政治变革。(4分)‎ ‎34、(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6分)‎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6分)‎ ‎35、(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10分)‎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 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