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以看出体现百家争鸣时期的关注民生,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无关;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影响了思想文化活跃,对应的文化现象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C与题意相符,故选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文化现象,排除A;“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秦朝的文化现象,是对文化的摧残,排除B;“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唐代时期的文化现象,排除D。 3. 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为政以德 D. 有教无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到西周时期的贵贱有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克己复礼 4.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梁启超认为儒家( ) A. 借助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B. 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 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 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改革教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说法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特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有教无类;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不同文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人之初,性本善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实行“仁政” C. 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贵君轻” 【详解】 6.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 教育思想 B. 农本思想 C. 民本思想 D. 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仁者爱人”“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都是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体现出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为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未体现教育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未体现农本思想或重农抑商,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材料中的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A项。儒家学派主张仁、礼,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8.《汉书》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 君权神授 B. 皇权至上 C. 天赋人权 D. 天人合一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可以知道,反映的是通过神秘化的色彩突出汉武帝的地位,符合君权神授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9.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 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⑤阴阳五行家,故答案为D项。兵家不在这个范围,因此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详解】 10.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B. 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 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D. 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独尊儒术主张主要为了控制思想,进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D项是A项的表现;B项是独尊儒术的内容;C项错误。 11.如图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人正在辩经论道。假如图出现在两宋时期,反映了思想界新现象是 A. 辩论儒、释、道谁先发现世界的本源 B. 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形成的理学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因此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辩经论道能够反映三教合一的出现,B项符合题意;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形成了理学,所以他们的辩论反映的不是发现世界本源的问题,更不是冲突激烈,排除AC项;中国统治思想的主流始终是儒学,排除D项。 12.“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由“人欲中自有天理”可排除①,②正确;以“饮食”“美味”作比喻,可得出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正确。故选B。 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黄老之学 B. 佛学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C 【解析】 程朱理学强调人 气节,对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老之学、佛学、陆王心学均强调人的气节,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考查的是程朱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1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中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16.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的中主张,他们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故B正确;A是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排除A;C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色彩,排除C;D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排除D。 17.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经世致用 D. 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C项正确;工商皆本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重农抑商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成果,排除B项;明末清初没有民主思想,排除D项。 1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未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的演变,题目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汉朝时期的董仲舒和明末清初时期的黄宗羲针对君臣提出不同的主张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所以A项正确,B不符合孟子C不符合董仲舒D不符合汉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详解】 19.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A. 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无认知 C. 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而为一 D. 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故选C项;选项A、B、D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内容的熟练掌握。 20. 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相比,苏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对“自我”的发现 C. 对绝对权威的否认 D. 对人类自身的关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知道自己的无知”的信息说明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提出了发现自我的主张,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普罗泰戈拉主张;CD均不符合苏格拉底主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思想。 21.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两者都体现了()。 A. 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B.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C. 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 D. 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认识你自己……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其名言都体现了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完美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追求理性,故C项错误;两者的思想没有体现个人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相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没有利用宗教,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者都没有建立政党和组织团体,故排除B、D项;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思想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则借助儒家思想的外衣,都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故选C。 2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这样描述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薄伽丘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B. 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C. 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是自然赋予的 D. 品德是判定人类贵贱的标准 【答案】C 【解析】 薄伽丘是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不是理性主义者代表,所以材料中的这段话不会体现人类的理性是自然赋予的观点,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足以证明薄伽丘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既然主张平等也就必然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足以证明品德是判定人类贵贱的标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 A.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B. 薄伽丘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人应该是主张“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和解释《圣经》,由此判断对话的双方应该是马丁·路德和罗马教廷的官员,C项符合题意;“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的言论不符合伏尔泰和薄伽丘思想的特点,排除AB项;苏格拉底时期还没有出现《圣经》,排除D项。 2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 ) A. 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 寻找更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文化 C. 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D. 扩大意大利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目的是为了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扩大意大利的影响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6.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该材料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否定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选项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宗教改革并不否认信仰上帝,选项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圣经》地位的强调,选项C排除;材料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实际上是否定教会和教皇对《圣经》的解释权,使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D正确。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接线员”“直拨”,可知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因信称义而不再是因行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否定了教皇的地位 27. 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 A. 14世纪的文艺复兴 B. 16世纪的宗教改革 C. 1688年的“光荣革命” D. 18世纪的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中强调简化宗教仪式、强调王权摆脱教权的控制,即宗教改革的内容。B项正确。 【详解】 28.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利 ③否定了教会权力高于国家权力的思想 ④简化了宗教仪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期间,各教派都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利,都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都不同程度地简化了宗教仪式,故②③④正确;“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①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29.“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伏尔泰在这段话里主要表达了 A. 生而平等是天赋人权 B. 反对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 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D. 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对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强调了人生来都应该是平等的,故A正确,而BC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30. “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你认为下列对其评价最准确的是 A. 抨击、批判奴隶制度 B. 提倡解放奴隶 C. 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D. 强调了天赋人权的人文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反映了天赋人权、平等的人文思想。因此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解析】 (1)根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可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根据“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根据“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得出,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结合材料可知,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见解:根据“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分析得出,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32.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派别: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 (3)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解析】 【详解】(1)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可以概括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董仲舒的新儒学。 (2)朱熹和王守仁达到“贯通明理”的不同途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强调自我反思。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根据相关知识可知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应是经世致用。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经世致用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即政治上是批判君主专制;在经济上是主张“工商皆本”;在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继承与发展) (3)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4)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理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反映了普罗泰格拉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其思想观点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学生据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2)本题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文艺复兴运动。它与材料一的关系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人文主义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3)本题材料提到,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的思想主张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4)本题材料“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反映了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其核心是理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普罗泰格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主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