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 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 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C. 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D. 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还有,从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C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符合题意。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排除;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B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排除。综上,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B.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故A项正确。B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理学影响不属于理学的“创新”;D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 【点睛】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已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 “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B.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D.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韩非子认为人性恶,A项认为人性有善有恶,B项认为人性善,C项认为人性恶,D项认为人性善。故C正确。 【详解】 4.“统治中国社会的儒教至宋朝已存在了1000多年。12世纪时又多了一个……他系统整理了儒家学说,使之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这里的“他”最有可能是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 “12世纪时”是北宋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哲学化,形成了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故B正确;程颐是北宋时期新理学开创者,A错误;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C错误;王阳明是明朝时期,属于心学集大成者,D错误。 5.《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 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④黄宗羲们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西方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但发展的层次、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一些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属于地主阶级(或封建士大夫)的进步思想;后者法国则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属于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因此①说法错误,排除后选B。 考点:中西方历史·中西方思想·中西方启蒙思想 【名师点睛】运用比较法对比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异同,认识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 6.顾炎武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 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君主专制统治受到质疑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顾炎武认为道德教化有利于政事国家,反映了其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故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新文化运动期间,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排除C。 【详解】 7.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下列人物与孟子有相似思想的是 A. 孔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主旨思想是孟子的良知思想,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即是在继承孟子思想上发展而来,故C项正确。孔子、朱熹和王夫之的思想都没有致良知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8.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末李贽的思想主张,体现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宋明理学主张不一致,故C错误;“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是朱熹的思想主张,故D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9.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届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生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 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 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 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贵贱有序”强调等级,不利于社会和谐,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10.彭新武在《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中指出:“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①主张变法 ②以法治国 ③强化专制 ④崇国抑民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法家主张变法,故①正确;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法治国,故②正确;“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体现了强化专制的思想,故③正确;“崇公抑私”体现了“崇国抑民”思想,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 11.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排除;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项排除;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C项符合题意。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排除。 1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B.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的“……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一姓”指皇帝,即“天下为家”,指出专制统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提到民主政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对清代制度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D项。 13.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 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B. 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C. 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D. 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信息反映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命观,而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因此周逐渐消除了盲目信奉鬼神的非理性因素。故本题选A。B项与题干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反映信息;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⑤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1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A. 提倡节俭思想 B. 强调民本思想 C. 主张依法治国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熹的思想要求君主节俭以爱民,黄宗羲的思想要求君主重视百姓的忧乐,两者都强调了民本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朱熹的观点,黄宗羲的思想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两者都并未涉及依法治国的思想;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朱熹反对君主奢靡,但并不反对君主专制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汉代画像石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其中有许多以古代圣贤、忠臣义士和孝子烈女为题材的两像内容,如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反映义士壮举的“荆轲刺秦王”。这说明 A. 民俗文化注重历史传统 B. 政治导向指引反对暴政 C. 主流意识影响社会观念 D. 借古讽今成为议政方式 【答案】C 【解析】 古代儒家主张圣贤、忠义等,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社会观念受到了儒家思想这个主流思想的影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俗文化注重主流意识而非历史传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反对暴政的信息,也未显示出借古讽今的问题,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 已经控制朝政 B. 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C. 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 主张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经学家因为汉武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赞同他使用“世宗”的庙号,可以看出当时的部分儒家学者提倡仁政,反对穷兵黩武。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完全错误,属于过度推断。材料只是表明了部分儒家学者的观点,并不能体现他们掌握了朝政。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死后庙号就是世宗,可见这些儒家学者并不能改变朝廷的决议。故A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故D项错误。 17.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 否认宗教神学 B. 享受现世人生 C. 追求高雅精致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反对教会的出世观,而未涉及否认宗教神学方面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教会的出世观念,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故选B;C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D。 18. 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A. 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 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 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D. 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他们”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9.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该观点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 自由主义 B. 人文主义 C. 人道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观点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而启蒙运动中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也与此相符,因此选D。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人文精神演进的进程是漫长的,它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而新增加的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也定会成为高考的热点难点。 20.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评价达芬奇说:“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这表明 A. 古典主义艺术成为主流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思想为人称颂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民众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瓦萨里高度评价达芬奇的才能与成就,而达芬奇是人文主义画家,故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歌颂,C项正确。A项,题干未涉及对古典艺术的追求,排除。B项,题干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项,理性原则为启蒙思想内容,排除。 21. 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有 ①要求实行法治 ②主张实行共和制 ③反对专制王权和特权等级④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构想, ①③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实行何种政治政治制度并不是最明显的不同 ,启蒙运动中卢梭承认财产的私有性,故②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 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 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认识是针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提出的来的。启蒙思想家为了宣扬理性,将知识揭示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从以上材料可以知道,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是为了当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也就是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所以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知识”在不同时期的解释不同,不能体现后世解读更加全面,A错误。对后世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的发展,排除D。 23.孟德斯鸠说:“启迪人民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官吏的成见是从国家的成见产生的。在蒙昧时代,人们就是做了极坏的事也毫不疑惧。在开明之世,即使做了最大的好事也还是要战栗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限制国家权力是摆脱蒙昧的关键 B. 启迪民智是形成开明国家的前提 C. 理性精神的觉醒是开明国家的本质标志 D. 价值判断多元化是开明时代的典型特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所讲述的是官吏在蒙昧时代和开明之士不同心态来说明启迪民智是很重要的,所以排除了B;材料并没讲到A、D,所以不选。所以答案选C。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24.《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这样描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这表明 A. 中世纪神学蕴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B. 近代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神学理论 C. 神学与近代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D. 神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中世纪神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故D项正确;A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B项说法错误,近代科学研究目的是理解自然现象,并非证明神学理论,排除;C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而且这一说法本身也不正确。 25.拿破仑说:“如果波旁王朝控制住了那些文字,也许就可以保全自身。大炮的出现摧毁了封建体制,而墨水的出现摧毁了近代社会组织。”材料中的“那些文字” A. 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B. 阻碍了法国近代社会进步 C. 丰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D. 实现了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波旁王朝控制住了那些文字,也许就可以保全自身”,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猛烈批判封建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故排除AB,C正确; 材料中的“那些文字”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排除D。 26.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 避免专制独裁 B. 实现人民主权 C. 遵守社会契约 D. 实现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如果是同一个人……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对将三种权力归一人掌握,该思想旨在避免专制独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现人民主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遵守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是避免专制独裁的手段和方式,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 27.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天赋人权说 B. 社会契约论 C. 自由平等说 D. 人民主权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故A项排除;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主权,没有涉及到自由平等,故C项排除。 28.“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日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 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主非最佳选择 B. 直接民主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利益 C. 民主政体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 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叙述了民主和专制都有一定的弊端,并不是民主制就代表正确,它也需要一定的限制和制约,这一约束的内容和方式就是法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直接民主的内容;C选项错误,这是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如何避免这种现象,而不是论述制度的优劣性;D选项说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 29.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历史是任人打扮小姑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孔子的“命运”如何取决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即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不仅仅就是过去的人和事,”选项B是对历史的片面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也有其真实的面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0.“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这表明 A.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结晶 D. 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31. 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 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 C. 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 D. 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与“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不符;B项由“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可以看出正确;C项正确,儒学在宋代发展为理学,对君王有“正君心”方面的规范;D项与“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相符。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32.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普朗克 D. 爱因斯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科学知识的掌握。依据所学可知,“钱塘潮的壮观景象”实际上是由天体之间的引力造成的,而这一成就是牛顿的研究成果。故应选B。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的创立 33.《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健全之反帝国主义……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张反帝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4.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A. 民生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族主义 D. 三大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井田之法是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选项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只有A民生主义。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民族主义是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D.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35.下列对,'211工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针对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②是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③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④是20世纪提出来的 ⑤目的是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 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确,答案选A。 36.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C.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林则徐对于英国舰队到中国境内的猜想描述,说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战舰并不熟悉,体现出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B正确;材料中林则徐的认识显然不是清醒的,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错误;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不符合事实,英国当时对于中国在军事上显然高于一筹,D错误。 , 37.下列属于《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且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A. 割圆术 B. 十进位制制计数法 C. 负数的概念 D. 圆周率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九章算术》中……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进位制计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B项正确;割圆术、负数、 圆周率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明显没有十进位制计数法的作用大,故ACD项都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九章算术》中……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我国古代数学领域的成就,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8.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下列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理论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量子理论 C. 经典力学 D. 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科学发展对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作用。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人们以理性来认识世界。牛顿的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C。 39.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敬鬼神而远之 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③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⑤天法道,道法自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包含了辨证法的思想,②④正确;“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的思想;“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思想,①③⑤错误。故答案选B。 40.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到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激进之处突出表现为 A. 追求个性解放 B. 重视现世生活 C. 提倡生而平等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即理性王国,D正确。追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提倡生而平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已有的要求,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7、18世纪”,继而得出启蒙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启蒙运动的核心、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 41.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圆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依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2)观点:主张法治(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地人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法律权利)。 作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提倡重商主义,有利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或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肯定天赋人权,维护个人利益,有利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得出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法”得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根据“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得出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根据“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2)观点:根据“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得出主张法治(王在法下);根据“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地人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法律权利)。 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和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等角度分析总结。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回答: (1)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都肯定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解析】 【详解】(1)根据“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等内容可知,李贽、黄宗羲和顾炎武在人性上都承认人具有私欲。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李贽、黄宗羲和顾炎武大致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末清初时期,此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带动社会观念发生变化,私有财产观念开始盛行。 (3)肯定和承认人的私欲,有利于冲击“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改变人们对工商业以及商人的认识和定位,对工商业和发财致富也能有更加积极的认识,推动“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