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20 届)第二次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 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 反映了 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 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 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答案】D 【解析】 【详解】“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代表着宗法分封,而秦汉以后氏”通常指女子娘 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宗法分封的社会基础,故 D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并不是因为 民族融合,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这一变化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故B 项不符合题意, 夏商周时期已经为“男权社会”,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2.北宋政府在州县之上增设路一级的派驻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使掌法统; 设安抚使掌厢军;设提举常平使掌农耕。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 督,史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削弱了两府三司的权限 D. 扩大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四个机构互相监督制衡,同时负责监督地方州郡,这一举措削弱了地方的 独立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项符合题意;本题涉及的是宋朝 的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中央官制和中央的行政效率,故 B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央为了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各地设立路一级派出机构,负责对他们的监督,是进一步限制了地方的 权力,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唐高宗时,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及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皇族 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 A. 强化了士人仕途功名的追求 B. 改变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C. 打破了皇室把持官职的局面 D. 维护了人才选拔的公正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可得出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无 法体现皇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也没有反映崇儒入世的观念,故 BC 不符合题意;材料仅能说 明时人对科举的重视,无法体现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 D 不符合题意。 4.罗马法规定: 债务人因欺骗行为擅自做主将所有物交付他人的,经债权人诉求,该交付行为 不产生效力,则该物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 A. 严厉打击商业欺骗行为 B. 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C. 债务人合法权利受限制 D. 经济行为崇尚契约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由于欺骗导致财产转移,债权人诉求可以追回,说明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故 B 正确;材料不是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故 A 错误;债务人合法权益是受到保护,故 C 错误;材 料中不属于契约思想,故 D 错误。 5.在美国 1787 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保障公民权利法案的议案,最后以 10 票全部反对的悬 殊比例而被否决,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树立中央政府权威 B 民主力量相对薄弱 C. 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 各州反对解放黑奴 【答案】A 【解析】 【详解】保障公民权利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当时对于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确立 中央政府的权威,故 A 符合题意;从美国 1787 年宪法来看,当时美国的民主力量并不薄弱,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提出制定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可知,美国 民众并不缺乏民主意识,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南方各州主张维护奴隶制,而北方各州存在废 除奴隶制意愿,故 D 不符合题意。 6.1871 年 4 月 16 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的代表组成,主席由宰 相兼任。共设 58 席,普鲁士中 17 席、巴伐利亚占 6 席、萨克森占 4 席、符腾堡占 3 席。只 需 14 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色彩 B 鉴于国家统一色彩 C. 带有浓厚专制色彩 D. 保留传统军国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得出,德意 志的联邦制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因此该宪法带有国家统一的色彩,故 B 符合题意;A 表述与题目中“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不相符,故 A 不符合题意;德国君主立完 制中体现专制主义色彩的是皇帝的权力很大,故 C 不符合题意;德意志的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体现在对军队的重视上,并非体现在议会的设置上,故 C 不符合题意。 7.1912 年 4 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 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 反映了他 A.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 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 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 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分析“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 能算成功”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后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借 评价太平天国分析辛亥革命,并不是对太平天国的惋惜,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辞 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故 C 项错误。 8.1938 年 2 月至 4 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 26 师团、109 师团展开大规模围 攻。八路军第 120 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 1500 余人,缴获步机枪 200 余 支、汽车 14 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 7 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 开辟 C.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材料表明八路军 的游击战取得重大战果,说明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故 B 正确;1938 年 10 月抗战进 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抗战开始后,八 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不是游击战,C 错误;1938 年 10 月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表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1917 年 7 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 9 月,俄军最 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 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 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 三项分别发生于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和七月流血后,均与题目中的时 间“9 月”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损失惨重”“反政府叛乱……进 逼彼得格勒”可知 B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10.1969 年 3 月,中苏之间在两国边界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原本不平静 的 的边界形势更趋紧张,欧美各国在国际上多次支持中国。此局势的直接影响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B. 亚非第三世界加强团结合作 C. 中国调整对西方的外交态度 D. 中日两国开始谈判恢复邦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受挫,为了立足国际舞台,我国不得不 调整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故 C 项符合题意;A 是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时间不符,故 A 不符 合题意;C 是 20 世纪 50 年代外交策略,故 B 不符合题意,D 是 1972 年,时间不符合,故 D 不符合题意。 11.好莱坞拍摄了反映苏联题材的诸多电影,1943 年《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 年《红色威胁》《铁幕背后》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受到大众审美观影响 B. 美苏两极格局的开始 C. 美苏由盟友转为对抗 D. 影片须经过政府审查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出盟友关系,1948 年“铁幕”、“威 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故 C 项符合题意;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 A 项 不符合题意;1943 年的电影体现不了 1947 年美苏两极格局的开始,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 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2.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 1958 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 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A. 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 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 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根据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 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盛行,故 D 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非洲国家动荡的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了非洲的民族主义盛行, 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 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 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 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臣民观的古代社会因素,并说明臣民观在明清 时期所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二: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 至 18 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 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 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 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并解释中国产 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 【答案】(1)封建专制集权体制,封建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封建儒学礼教传统的熏陶。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禁锢市民化人性而民主进步启蒙 思想受挫,中国始终被束缚于封建农耕时代。 (2)具备独立人格,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平等,爱国精神的义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政治学说传播下西方东渐的思想解放趋势,西方殖民侵略 下拯救民族危机与实现民族复兴。 【解析】 【详解】(1)关于“社会因素”,由材料“它的形成源于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指封建专制 集权体制;由材料“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结合 所学,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安分守纪的小农意识,除此之外,传统儒家中的礼治也是维 护封建等级秩序。关于“社会后果”,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阻碍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宋明理 学压抑人性不利于思想解放,中国始终被束缚于封建农耕时代。 (2)关于“内涵”,由材料“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可以看出自立,“至公民 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可以看出强调权利与义 务,“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可以看出爱国及平等。关于“环 境”,可以从社会性质、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等角度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 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审判过程符合雅 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才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 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 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自行拟定论题,要求史论结合,并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论古希腊的法制:工商业贸易繁荣,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辅之法制精神与人文思 想;正义的法律维系城邦兴衰,法律至上地位而爱国公民必须守法;因多数公民的极端民主 观,排斥少数精英,导致苏格拉底的悲剧。总之,法制不能剥夺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主与法 制必须匹配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见苏格 拉底之死与古希腊的法制有关,从而以此设定论题。论证环节,首先指出古希腊民主政治制 度需要以法律来维护,极端民主造成多数人的暴民政治,从而出现苏格拉底之悲剧。结论是 民主与法制不可偏废,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15.材料: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 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 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 代的法律也有相关规定,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 贫苦读书人等。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明清时期救济方式的特点。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济制度之目的。 【答案】(1)政府主导,设置机构,法律手段,涵盖诸多弱势类别。 (2)贯彻儒学德治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可得出政府主导;由材料“设养济院收孤苦无 靠者”,可得出设置机构;由材料“明律规定……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可得出法律手段; 由材料“灾荒救济……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可得出涵盖诸多弱势类别。 (2)从材料来看,中国 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博取德治仁政的美名而实施,但就实施效 果而言,毕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 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 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 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 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 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 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 据材料一“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的信息归纳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影响依据材料中“兵部与练兵 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 的 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的信息从“积极和近代化”的角度回答。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八旗改革 【名师点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 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 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 会的发展以及民族危机严重等角度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