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6)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着重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突出太平天运动这一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着重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4)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突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认识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5)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等主要史实,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6)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注意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及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事件,理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明确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辛丑条约》的内涵、甲午战后清廷广开口岸的本质意图、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目的、中华民国责任内阁制的特征、预备立宪的内涵、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特征、“城市领导农村”的背景及内涵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近代列强侵略的变化趋势、外国侵略对近代观念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历史影响、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原因 ‎、北伐战争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解放战争时期民众对待国共态度的变化及起因、重庆谈判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归纳近代有关协定关税特权的条约、中华民国体制与美国政体的联系、归纳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比较国民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影响、比较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及意义、比较中共在抗战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对国民党政策的不同之处 ‎(7)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掌握解放战争等主要史实,‎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创设漫画情境,考查辛亥革命后清廷统治危机等、创设招贴画情境,切入国民大革命、链接中共“一大”纪念馆增补共产国际代表问题,考查中共“一大”、引用巴金文学著作,考查全面抗战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01.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02.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 ‎04.(2018年天津卷历史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0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02.(2018年北京卷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⑤①② C. ②③④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宝岛回归”于1945年8月,“家园沦陷”指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血战台儿庄”于1938年,“全民族抵抗的枪声”于1937年7月,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D正确。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十四年抗战。‎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考点三:辛亥革命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8)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 ‎ ‎02.(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7)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 ‎03.(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6)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 ‎4、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衰败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原因:(1)根本: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遭到拒绝。‎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洗劫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3、影响:‎ ‎(1)政治: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 务运动。‎ ‎【方法技巧】‎ ‎(一)两次鸦片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两次战争: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个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项侵权:割地、赔款、开口岸、获特权。‎ ‎(二)历史概念:半殖民地与半封建 ‎(1)“半殖民地”是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在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鸦片战争前中英比较 英国 中国 政治 确立君主立宪制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军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战和不定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思想 自由主义 天朝上国 ‎(四)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时期 旧式的农民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思想观念 天朝上国 向西方学习 ‎(五)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 原因 ‎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 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大 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一直到北京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巨变影响 消极(居于主要地位,具有主观色彩)‎ 积极(居于次要地位,具有客观色彩)‎ 政治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民族、民主革命开始 经济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社会 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对外 国门大开,被迫开放 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 ‎【典型例题】‎ ‎01.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答案】C ‎02. 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 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        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 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        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潘绍光是地主,所以不能说明英国侵犯了农民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国家受制于英国,而是站在个人角度说事,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反应中国国人痛恨英国,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说明其拥有所有权,故D项正确。 ‎ ‎【方法技巧】‎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归纳为“一、二、三、四” ‎ 一个趋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 三种侵略:军事上发动侵华战争;政治上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经济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二)《马关条约》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赔二亿: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三)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 割地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赔款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埠通商类 ‎《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最远)‎ 攫取特权类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四)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五)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的规律性 1、 侵华原因:主观:资本主义发展,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客观:中国落后的政府腐败。‎ 2、 侵略特点:‎ (1) 两次鸦片战争(以商品输出为主)‎ (2) 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 3、 发动者:一国(英国)---多国---一国(日本)‎ 4、 战争规模: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 5、 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6、 结果:前四次都失败了(共同原因:社会制度落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 3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胜利 7、 影响:(双重性)‎ (1) 主观破坏性: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 经济上:掠夺原料,抢占市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 文化上:阻碍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2) 客观建设性:推动中国近代化 ‎ 政治上:加速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 ‎ 经济上:促进自然经济解题,产生资本注意生产方式 ‎ 思想上:冲击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生活习惯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 ‎【解析】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义和团运动 ‎【归纳总结】‎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3、经过:‎ ‎(1)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兴直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世时期;‎ ‎(3)转折和挫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 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 空想性:平均分配财产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落后性:平均分配一切财富,显然与中国当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天朝田亩制度》是由农民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在具体初中中是无法实行的)。‎ ‎(2)《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洪仁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结果:无法实话(根本原因—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评价:‎ 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5、作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6、局限性: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7、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2)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3)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在山东活动猖獗,导致与民众对立严重。‎ ‎2、特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3、作用:‎ ‎(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2)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方法技巧】‎ ‎(一)太平天国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组织:拜上帝会。‎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三大事件:金田起义、天京变乱、天京失陷。‎ 四大阶段:兴起、发展、转折、失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四个新特点 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 ‎【答案】C ‎03.英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曾出现“牛拉机器印刷”的怪事。据传教士回忆:“这个前景在国内(指英国)引起极大兴趣,为了满足当时估计的需要,……预订了《圣经》100万册。……几部大机器从英国运往上海,安装后,以牛车为运转工具,立即开始昼夜印刷。”对该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 A.“这个前景”应该是指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 B.“这个前景”应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牛拉机器印刷”反映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竞争的激烈 D.“牛拉机器印刷”反映出英国印刷技术的落后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B ‎04.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皇帝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太后的支持,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太后皇族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四、辛亥革命 ‎【归纳总结】‎ ‎1、背景:‎ ‎(1)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 ‎(2)清末新政、宪政失败;‎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过程 ‎(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3、中华民国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时间:1912年3月 ‎②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队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4、结局和教训 ‎(1)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历史意义 ‎(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方法技巧】‎ ‎(一)辛亥革命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纲领:三民主义。‎ 两个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 两次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三项成果: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项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拥有平等、民主、自由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组织原则。‎ ‎(三)历史概念: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四)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失败 理由:①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②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2.辛亥革命胜利 理由:①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 ‎【答案】B ‎02.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考点】辛亥革命 ‎【答案】C 考点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归纳总结】‎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结果:初步胜利 ‎6、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 ‎(1)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主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党的奋斗目标。‎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方法技巧】‎ ‎(一)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大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三大精神: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可归纳为“一、一、二、四”‎ 一个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 ‎ ‎【答案】D ‎02.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 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考点】五四运动 ‎【答案】B 考点六、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 ‎【归纳总结】‎ ‎1、背景:‎ ‎(1)目标:反帝、反军阀 ‎(2)中共: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 ‎(3)国民党:孙中山屡次革命失败后的认识转变 ‎(4)国际:共产国际帮助 ‎2、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全,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经过:‎ ‎(1)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 ‎(2)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国民革命军,工农运动配合。‎ ‎(3)1926年北伐战争。‎ ‎4、破裂:‎ ‎(1)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局部破裂。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2)原因: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冲突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1)积极:基本推翻北洋军啊的统治 ‎(2)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大革命从根本上说是失败的 ‎【方法技巧】‎ ‎(一)国民革命运动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前提:国共两党合作。‎ 两个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 两个教训: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革命统一战线。‎ 三个阶段: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二)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 ‎1、不同点: ‎ ‎(1)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党外合作 ‎(2)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 ‎(3)结果不同: ‎ ‎ 第一次:破裂。  ‎ 第二次: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 ‎(4)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 第一次: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 ‎ 第二次: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相同点: ‎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 ‎(2)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4)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三)易混易错 国民大革命并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说法片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 误,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 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典型例题】‎ ‎01.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A ‎0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考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1937年)‎ ‎【归纳总结】‎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城市起义失败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 ‎ 内容:矫正了程度秀的右倾;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 ‎ 意义:给中共指明发展方向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攻打长沙失败。‎ ‎(2)建立 指导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革命道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3)发展:开辟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壮大;1931年那个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江西瑞金 ‎(4)挫折:红军长征 ‎①原因: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北上,进行长征。‎ ‎②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③转折:遵义会议 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员在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③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和精神财富。‎ ‎【方法技巧】‎ ‎(一)国共十年对峙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核心:革命道路的探索。‎ 两次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两大会议: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三大事件: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历程 ‎(1)探索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 ‎①中共“一大”宣告党的成立,提出开展工人运动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2)成熟时期 ‎①从对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 ‎(三)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 (1) 时间:1840年—1919年 (2)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任务:反帝反封 (4)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5) 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6) 群众基础:缺乏 (7) 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 (8) 前度:资本主义 (9) 结果:失败 ‎2、新民主主义革命:‎ ‎(1)时间:1919年—1949年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任务:反帝反封 ‎(4)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5)目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6)群众基础:雄厚 ‎(7)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8)前度:社会主义 ‎(9)结果:成功 ‎(五)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 ‎(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 ‎(六)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及主观原因、挽救措施 ‎(1)两次严重挫折及主观原因 ‎①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②毛泽东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2)时间:1937年-1945年 ‎(3)经过:‎ ‎①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全民族抗战 ‎②防御阶段:‎ A、国民党正面战场:‎ a.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姚子青;四行仓库战役、谢晋元)、太原会战(八路军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b.结果: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原因:片面抗战路线,敌强我弱)‎ c、评价:作战积极,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 B、中共敌后战场:‎ a.1937年秋召开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b.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③相持阶段:‎ A、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抵抗 B、中共敌后战场:‎ a、建立和扩大根据地,开展广泛敌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 ‎④反攻阶段:‎ a、1945年8月8日,大反攻全面开始 b、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 ‎2、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力量壮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收回了台湾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起战争做出了重大 贡献 ‎5、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方法技巧】‎ ‎(一)抗日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 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二)全民族抗战与国共合作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易混易错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依靠力量的不同。‎ 正确。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 ‎【答案】B 考点九、解放战争 ‎【归纳总结】‎ ‎1、原因:国共两党根本利益冲突:蒋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的方 针,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力图争取和平民主,坚决反对国 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进行人民解放战争 ‎2、过程:‎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阶段(1945、8-----1946、6)‎ ‎①重庆谈判:‎ 原因: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来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蒋反动派假和平阴谋,毛泽东等去重庆谈判 时间:1945年8月 结果: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意义:使蒋介石以后再要发动内战,就将陷于被动地位 ‎②政协会议:‎ 时间:1946年初 ‎ 地点:重庆 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意义:通过了一些有利于人民协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2)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背景:国民党于1946年夏挑动内战,发动全面进攻,失败后1947 年3月又进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术:以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结果: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揭开序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4)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 ‎(5)基本解放全国(1949、1-----1949、10)‎ ‎【方法技巧】‎ ‎(一)解放战争可归纳为“二、二、二、五”‎ 两种命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专制独裁政府。‎ 两次会议:中共七大与七届二中全会。‎ 两次谈判: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五个阶段:内战爆发(进攻中原解放区)、战略防御(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和战争胜利(南京解放)。 3.第三次机遇:‎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典型例题】‎ ‎01.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解析】关键信息:快点给他们和平。从题干材料反映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再结合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相关事实分析,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无关;从时间信息上看,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 ‎02.《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考点】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平津战役)‎ ‎【答案】D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 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 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核心信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难以赢得革命胜利,应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表明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是领导工运,B项排除;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时间是1937-1945,时间不对,C项排除;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点睛】‎ 本题是解读类选择题。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据此逻辑推导因果是关键。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据此推导其根源在于中共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判定了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2.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周游欧美,向各国借款,如美国相麦借款5000万美元(后改为2000万美元),航空借款4000万美元,英国给予500万英镑贷款。蒋介石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做好进行局部抗战准备 B.增加军费全力围剿红军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筹措法币改革启动资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 ‎3.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谈到:“从(L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增强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D.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政治觉悟,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属于思想觉悟,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试题“中国人发现世界”指进入近代,“国力觉悟”即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觉悟即认识到自己政治制度落后,学习西方政治,文化觉悟指认识到自己文化思想意识落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社会”是个综合概念,题干强调“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就算有社会了”,实际强调的是人民在这一运动中最大程度的参与了,所以他所说的社会主要指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故C正确;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属于文化的觉悟,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4.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辛丑年 C.庚子年 D.壬寅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 ‎【点睛】‎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革命运动说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主流观点,这主要是因为 A.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中国民主革命序幕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C.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史料的大量发现 D.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受到时局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革命运动说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主流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影响学术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A项,题干所述为民族革命,与近代民主革命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特点,排除。C项,题干现象主要因时局影响,与史实占有丰富与否无关,排除。‎ ‎9.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某次会战失利后,“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受阻,只能改走巴东线”“日本得以展开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空中作战”。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受阻,只能改走巴东线”“日本得以展开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空中作战”反映了该战役位置临近西南重庆、湖北巴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枣宜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符合题意,故C正确;淞沪会战处于上海地区,故A错误;太原会战处于山西,故B错误;徐州会战处于江苏地区,故D错误。‎ ‎10.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下列说法最能揭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出现高潮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湖北一个村民在接受了阶级教育之后曾这样表态:我吃尽了国民党的苦,某(地主)派我的夫去当兵,五月间去秋天还没有回来,田地都荒了,没有打下谷子,从那年起我就背下账,我穷就是那年穷起的,再说日本鬼子在一九三九年到白果后,我三岁小儿活活摔死在树底下,东西被抢光,我今天才算翻身,为了保护好日子不能不干,如果大家都不问国家大事,美国鬼子来了还不是受压迫?‎ ‎——摘编自《湖北麻城白果区陈家铺乡土改复査总结报告》(1952年),麻城市档案馆1-1-61‎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总结报告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注意:‎ ‎(1)历史现象可反映国民党发动内战、日本侵华罪行、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 ‎(2)历史现象须同信息对应,不对应只给信息分数。 ‎ ‎(3)评述应多角度。‎ 示例:信息:我今天才算翻身 历史现象: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 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通过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提高了农民阶级觉悟,增加了对新政府的认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解析】‎ ‎【详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