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学案)
一、政治: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指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易错练1] “四月提纲”中的夺权方式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党与社会革命党控制转变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 ) A.希望和平夺权 B.建议合并其他政党 C.反对暴力革命 D.主张实行议会政治 点拨 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此背景下,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答案 A 二、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创新 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①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②内容差异: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③结果:前者失败;后者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模式 ①原因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③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④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⑤评价 积极作用: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表现:罗斯福新政 ①措施: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行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 ②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影响 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间接影响: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自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易错练2]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否适应苏联的国情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国内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点拨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斯大林模式在确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C 三、思想文化: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 1.现代科学的诞生 (1)相对论 ①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②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③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②发展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现代文学艺术的兴起 (1)20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 ①特征: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考向一 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 1.(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题技巧 程度、限制词类选择题解法 这类选择题在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或者选项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以绝对化的选项出现。 解答时注意:要抓住题干中那些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注:对于最佳选择题一般做到“四选四不选”:选全面不选具体,选根本不选直接,选本质不选现象,选主要不选次要)。对有绝对副词的选项,如最、均、全部、彻底、都、完全、绝对、已经、极其、始终、一直、一向、一概、开始等,出现这些词汇的选项,大部分是错的。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从“主要”方面去寻找,苏联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答案 B 解析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到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其工业化建设服务的,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注意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邹城高三月考,26)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故A错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利于苏联缩小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斯大林模式正是伴随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形成的,跟题干中时间相吻合,故C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成就的一个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3.(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2.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 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 ③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也“避战自保”,客观上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预测1 (主干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019·济南一模,34)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时间“1920年”“1921年”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可知C项正确。 预测2 (主干知识)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 (2019·济宁高三期末,27)苏(俄)联某领导人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同步实施,提出: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俄国的落后;只有走“捷径”, 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这种认识( ) A.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C.违背了苏联当时基本国情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实现社会主义”“谋求国家强大”,这指出了推动斯大林体制形成的主观因素,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措施,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与当时的苏联国情是吻合的,排除C项;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有明显的不同,排除D项。 考向二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2018·课标全国Ⅲ,34)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高考能力要求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本项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要求中的第3项。符合题干设问范围的信息皆是“有效信息”。例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和工人工资变化的信息皆属于“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是对解读有效信息的要求,要达到此要求必须抓住材料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例如本题中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下降,这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时间是在美国经济危机的期间,据此可以“合理”的解读为:“经济危机在加深”。 答案 C 解析 C对: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A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B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D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 2.(2015·课标全国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3.(2014·课标全国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下人们从电影中寻找精神慰藉的社会现象。 答案 C 解析 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 1.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内容 项目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美国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苏俄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 (2)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预测3 (隐性热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历史上的关税改革 (2019·济宁二模,34)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 B.使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降低关税,反对贸易保护,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是在19世纪末,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矛盾,排除;“降低关税”并非“妥协”,是为了促进贸易,故D项排除。 预测4 (主干知识)提供新材料、新情景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019·济宁高三期末,26)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 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故选A项。国家干预表明政府已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经济危机不能“根除”,排除C项;国家干预会触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赢得“普遍支持”,排除D项。 历史认识分析类大题 该类型试题一般提供图文材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历史认识。题目要求对这些历史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赞成,可质疑,也可修改。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弄清楚材料中隐含的历史认识。要完整地理解材料的信息,不可断章取义,也不要以偏概全。 2.在全面理解图文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隐含的历史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也就是一种历史观点。 3.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对材料中的认识,无论赞成、质疑还是修正,都要明确写出自己的论题,然后加以论证或说明。论证或说明时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注意史论结合,持论有据。 (2019·课标全国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指导语 材料反映出人类历史的自然进程是: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但这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文进程是:文明的扩张与交流伴随着大国对地区和世界的争夺。这两大进程并不完全同步。注意题目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以上认识的见解。这一见解要“明确”,如果同意,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如果质疑,要明确质疑哪一“认识”;如果修改,要明确修改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理由: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 示例二 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在人文进程中应加上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