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D.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 即社会权势的变动,这种变化表明编者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编写体例并未变化;B选项错误,两部史书都不是法家思想著作,没有推崇富国强兵之术;C选项错误,两部史书主要记载的是“语”和“策”,不是各国的历史风貌,“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汉代皇帝授予使臣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张骞持“节”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交还皇帝。两人事迹反映了 A. 汉节的礼仪象征 B. 对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C. 专制皇权的影响 D. 汉人坚忍不拔的品格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人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贞,故B正确;“节”代表皇帝,象征国家,不仅仅是礼仪象征,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专制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坚忍不拔的品格,而是强调两人对君主和国家守节的情操,故D排除。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他所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统一、专制的体现,这又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虽然是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但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专制原则,材料不是强调法家思想是否是新儒学的核心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儒学过程中吸收了法家学说,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其基本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没有失去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C选项错误。 5.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 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认为应当通过国家和地方学校的儒学教育,影响民众,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学思想逐渐确立主流地位,排除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 与北宋理学存在本质区别 B. 强调君臣间的平等关系 C.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D. 具有鲜明的反专制色彩 【答案】C 【解析】依据“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可以看出,南宋理学认为孟子的说法是合理的,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故选C;孟子的思想和理学都属于传统儒学,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A项排除;理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统治,B不符合史实,排除;反专制色彩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7.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 A. 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 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的特色是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突出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这主要和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说法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风俗画是当时亮点的结论,当时宫廷画也十分兴盛,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说法无关,C选项排除;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说法的,D选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思想家们针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批评程朱、陆王学说,希望回归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等努力,体现了儒学在危机中的努力重建,D选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约束道德,清代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当时的儒学发展不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本源的回归,而是经世致用,儒学在明清时期依然是官方正统哲学,ABC三项错误。 9.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A. 孔子的《春秋》 B.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 李贽的《焚书》 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脚镣”,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并提出“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的主张,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类似,再结合材料中提示的时间“三百年前”,故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人物及其作品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C三项。 10.“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D.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明清文学有张扬言情的倾向,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理学的影响,即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时而偏向载道”表明明清文学没有突破理学的束缚,反映不出离经叛道的特色,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有张扬个性的倾向,但不是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明清文学以小说作为主要的表现的形式,故D项错误。 11.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 思想传统和缺乏创新意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薄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思想观念落后作怪,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说明缺乏创新意识,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与材料中“炼丹家们”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料没有涉及社会需求,与材料中“谆谅告诫人们”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存在一定的科学发展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12.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答案】B 【解析】三种字体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自身,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故选B;中国古代重道轻器,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无法体现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排除C;材料将篆书等演变体现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并非突出“天人感应”,排除D。 13.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 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B. 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C. 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D. 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反映了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对现世的认识,故C正确;“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主旨是说明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故A排除;把众神拟人化并不能说明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故B排除;希腊重视公民教育的价值,不是忽视,故D排除。 14.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明文艺复兴影响了建筑师的思想,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答案为C项。A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排除; D项,依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可知,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排除。 15.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 A. 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 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C. 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 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威克利夫“将《圣经》译成英文”,其做法冲击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体现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恰恰体现了对普通民众信仰需要的迎合,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排除选项B;C项脱离主旨,在英文《圣经》传播之前,宗教已经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排除。 16.18世纪80年代初,法国学者雷纳尔提出问题:“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如果它是福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如果它是祸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弥补其带来的损毁?”促使雷纳尔发问的可能是 A. 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殖民潮 B. 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影响 C. 启蒙思想肯定人自然权利 D. 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世纪80 年代初……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弥补其带来的损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主张人的自然权利,体现了对“美洲的发现”是否侵犯人的自然权利这一问题的困惑,故C正确;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雷纳尔属于启蒙思想家,不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而是表达雷纳尔对人的自然权利的关注,故D排除。 17.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中可以看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后思想界乱象纷呈,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说明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位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A项的叙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相吻合,预备立宪这股潮流在废除科举制之前已经存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预备立宪的影响很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B项从时间上不符;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18.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A. 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推行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托古”即借用孔子的招牌来减轻变法的阻力,与材料“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相符合。而“改制”则是“托古”的真实目的,与材料“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相符合,故选B。洋务派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没有借用他人或间接的方式为其主张服务,故排除A。旧三民主义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的信息,故排除C。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也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故排除D。 19.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中国 西方 专制独裁、野蛮 民主、文明 非理性的、野蛮 理性的、开明的 迷信的、死气沉沉的 科学的、活跃的 虚弱的、黑暗的 强壮的、光明的 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 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 A. 是民族危机出现后的最初反思 B. 推动了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C. 与新文化运动主流认识相一致 D.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东方和西方的认识不同,认为东方的都是落后的,而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这种对东方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的绝对肯定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认识一致,故选C;民族危机出现后,最初反思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中国落后的认识,不符合“民国初年”,排除A;通过“民国初年”可知,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排除B;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具体的思想内涵,排除D。 20.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A项,国人本对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合法权益充满信心,并非对获取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该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 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竭力争取中国权益,只是未获得成功,并未妥协退让。该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使国人心理得到安慰,对世界新秩序看到了光明。故C项正确。D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列主义才开始成为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1903年,有国人周游欧洲,记下某国见闻:“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朝廷“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对“足开启民智”的小说“禁之甚严”。符合此特征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德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某国工业在世界上地位低,但已经是商业时代;是民众迷信宗教,去除改良思想;禁止传播自由、民主的小说,体现了俄国落后、愚昧,故可知该国是俄国,C项正确;1903年英国、法国、德国工业闻名世界,而且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发展,排除ABD。所以选C。 22.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出发点可能是: 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可知B不正确,先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D“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改革简体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减少扫盲的障碍,所以答案为A 23.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在20世纪中期,上海的影院可以即可以放映香港影片,也播放反映大跃进的影片,这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D在题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2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 A.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D.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该学说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以及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C选项符合题意;AD选项属于第一次认识,排除;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是牛顿经典力学,B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26.材料 20世纪70年代,亨廷顿教授归纳的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艰难性、长期性。 阐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列强侵略、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有“除旧”,面临的内外环境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代表人士前赴后继,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富强的探索与斗争,近代前期中国追求现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历经挫折。近代后期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现代化进程虽然艰难,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示例二论题:现代化进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阐述:西方现代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16~18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这加快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扩展。在思想领域,兴起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美确立——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同时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还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化等的发展。而思想、政治、科技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欧美国家不但实现了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也得以普遍建立和发展 由此可见,现代化包括经济、思想、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根据“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出观点: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艰难性、长期性。阐述: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以及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代表人士前赴后继的探索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艰难,但是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提取观点准确,论证严谨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 【答案】(1)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 (2)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可得出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可得出执法严格;“对于以前的贪官……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可得出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可得出统一办事程序;“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可得出信息公开透明。 (2)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等角度回答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