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月考一试卷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题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教无类 D.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思想精华指的是对历史有积极影响的思想。而“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指的是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份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思想显然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礼”维护等级差别,显然是消极的,故正确答案为D。ABC项内容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故排除ABC项。‎ ‎2.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他比喻 A.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B.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 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D. 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荀子言论意思是说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这里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成长重要性,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人性本恶思想,A错误;自然界运行规律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荀子治国思想,D错误。‎ ‎3.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是传统风俗,这种风俗起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来划分等级,以土地财产划分的多少为特征的制度,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与分封制共同维护阶级统治,故D项错误。‎ ‎5.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尚书令 D. 刺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御史大夫”和“刺史”具有监察职能,“御史大夫”最早在秦朝出现,“刺史”最早在汉武帝时出现,秦朝早于汉朝,故正确答案为B。太尉掌管军事,A错误。尚书令主要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到唐朝成为宰相,排除C ‎。具有监察职能的刺史晚于秦朝的御史大夫,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秦汉的监察体制 秦朝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汉朝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汉武帝,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官员腐败,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6.如图所示,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了宋朝出现的冗官现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官员增多,但是由于同一职位多名官员,造成效率低下,故目不见官。C项正确。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时期,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无权、主动性差等消极后果,并且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7.“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建立宗法制 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立刺史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省”指的是行省制度,所以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推行行省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的重大创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创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立刺史是汉朝的创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省”,指的是行省。‎ ‎8.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B. 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 D. 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9.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 草书 B. 行书 C. 楷书 D. 小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中看到书写的速度,个性,想象力等发挥到极致的,只能是草书具备随意奔放,表现和书法书法家的感情,正确答案为A ‎。行书虽然书写较快但是要做到活泼,又容易被人认出,就不能最大限度表现想象力,B错误。楷书书写要求工整规矩,安定,不符合题意,排除C。小篆富于图案美,书写速度较慢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11.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B、C、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12.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Ÿ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Ÿ商鞅变法 ‎1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14.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 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 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 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 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过去永州的见俗,婚宴持续时间长,宴请宾客多,花费大量钱财,甚至出现无财力者私奔的现象。韦宙进行约束的目的是制止浪费,反对婚礼大肆操办,B项正确。韦宙只是反对大操大办,并不反对举办婚宴,A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完全汉化”表述不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政策 ‎15.“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 中华文明 B. 埃及文明 C. 印度文明 D. 希腊文明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兴起;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而埃及文明存在了三千多年,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一直是邦国林立,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故排除B、C、D三项。‎ ‎【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1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 秉笔直书 B. 知往鉴来 C. 经世致用 D. 详今略古 ‎【答案】A ‎【解析】‎ ‎“不加隐讳,如是撰写”就是如实的写的意思,和秉笔直书是一个意思,但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知往鉴来、 经世致用、祥今略古等选项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7.‎ ‎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城市化 D. 电气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时钟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说明时间对人们很重要了,不用再受到太阳的约束。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因此选择工业化。‎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18.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 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定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占绝对优势。‎ 二、非选择题(19题15分、20题15分、21题16分共46分)‎ ‎19.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改革。(1)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乃厚赋之”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有身则有庸”“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考点定位】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两税法 ‎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第(1)问,由材料“更定新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等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第(2)问,依据材料中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 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对材料内容归纳。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 ‎21.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