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四)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四)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江苏专用)

‎ ‎ 专题(四) 曲折艰难的民主历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主旨解读]‎ 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成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 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线索1 列强侵华——近代前期让中华民族蒙辱的“四战争”‎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积极 消极 政治上 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 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2.以通史史观审视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 ‎(1)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2)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为主、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3)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4)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真题例证]‎ ‎1.(2017·江苏高考)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官员腐败导致的,故D项正确;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2014·江苏高考)如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鸦片战争。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故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聚焦命题热点]‎ ‎1.“其合众国人泊船寄居处所,商民、水手人等止准在近地行走,不准远赴内地乡村,任意闲游,万不得赴市镇私行贸易。应由五港口地方官,各就民情地势,与领事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该条文(  )‎ A.促进中美友好交往 B.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D.埋下中外纠纷隐患 解析:选D 从条文的措辞来看,条约不允许美国人到内地经商、游历,无法体现促进中美友好交往,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不许外国人到市镇私行贸易,不能说明该条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维护中国主权完整,只是对美国人到哪里经商、游历做了严格规定,这些规定为中外纠纷埋下了隐患,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析:选C 鸦片战争时代的史学家激于悲愤,往往容易产生幻想,他们容易把某种不切实际的希望寄托在林则徐身上,故对战争史实的描述不尽客观;当代史学家往往从更为理性、冷静、客观的立场出发,而且有条件进行更为细致的史实梳理,对史实的还原更为真实客观,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时人的记载与叙述未必更真实,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要说明历史是否有定论,故B项错误;时代愈近仅仅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并非必然评价愈客观,故D项错误。‎ ‎3.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是以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他认为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可知,当时中国民情不能上达与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下层 民众的冷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不是社会上层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我国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4.如图漫画为1900年俄国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政府,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该漫画(  )‎ A.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 B.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 C.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 D.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00年”“中国人”意图蒸煮“洋兵和大炮”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漫画体现了清政府的狂妄自大,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该漫画无关,故B项错误;漫画主要反映清政府的自大,未体现出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故C项错误;漫画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D项错误。‎ ‎5.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企图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特权和地位,故A项正确;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革命,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在华利益,故B项错误;从材料“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修复形象以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假象,故D项错误。‎ 线索2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1)起因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19世纪末期 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和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0世纪初期 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深化历史理解]‎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积极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阻碍 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真题例证]‎ ‎1.(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选B 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故A项错误;促使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事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故C项错误;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故D项错误。‎ ‎2.(2015·江苏高考)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析:选D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应全师北上,不给清政府喘息时间,定都天京恰恰给了清政府战略上的缓冲时间,这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这一失误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3.(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命令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想在“称呼”上实现平等,但现实中无论是作为裁判官的政府公务人员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被告均沿袭前清称呼,这体现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聚焦命题热点]‎ ‎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解析:选A 材料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筹集军粮),并不是为了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错误。‎ ‎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解析:选C 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找到……出路”旨在强调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故A项错误;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表明时代的局限,故C项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的时代局限不符,故D项错误。‎ ‎3.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解析:选A 材料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未涉及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因此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义和团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口号为“扶清灭洋”,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故D项错误。‎ ‎4.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但是,1907‎ 年,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1910年,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 A.迟滞了反清革命的爆发 B.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 C.导致了革命队伍的瓦解 D.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 解析:选D 反清革命一直在持续进行,故A项错误;同盟会的分化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与史实不符,同盟会成员在暴力革命方面主张一致,故B项错误;同盟会分化但革命队伍没有瓦解,只是在一些革命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而已,故C项错误;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表明内部的分歧和分裂,说明革命隐藏失败的危机,故D项正确。‎ ‎5.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书刊立场变化无常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书刊从强调平民政治、国粹到强调共和,这一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 线索3 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国共 产党创 立时期 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 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全民族 抗日战 争时期 ‎(1937~‎ ‎1945年)‎ 全民族抗战 ‎(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 争时期 ‎(1945~‎ ‎1949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 ‎(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深化历史理解]‎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2.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最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各阶级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4.全国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⑤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⑥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②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③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他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真题例证]‎ ‎1.(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于1948年11月,当时处于战略决战时期,因此应为三大战役进行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当时国民党兵力明显占据优势,故A、B两项错误;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这一时期共产党兵力早已超过国民党,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解析:选A 材料信息“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C项“共识”说法绝对,错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3.(2016·江苏高考)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选A 本题题眼在于时间:1938年。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比较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持久抗战的需要,材料中所述正是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涉及。‎ ‎[聚焦命题热点]‎ ‎1.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 解析:选C 材料表明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首次实现了团结反帝,此事件为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2.朱德曾说:“大革命时代,许多进行军事运动的同志,当时中央军委的负责人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等同志,以及党所举办的秘密军事训练班的同志,对我军的创建是有功劳的,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军事运动,就不会有南昌、秋收、广州、湘南等起义。”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离不开军事武装力量 B.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失败早有准备 C.大革命推动了红色起义的爆发 D.大革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解析:选D 材料的主旨是国民革命为革命失败后进行的武装斗争准备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3‎ ‎.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记载: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现在看来,回江西苏区已不可能,反正只要是抗日救国,再苦再累也心甘。该日记记载表明当时党和红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B.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C.确立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标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解析:选B 题干中的“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和“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说明当时处于长征途中,故A项错误;题干中“再次投入赤水河”与遵义会议期间四渡赤水吻合,故B项正确;题干中“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推知当时还没有去陕北的明确目标,故C项错误;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西安事变,故D项错误。‎ ‎4.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预备命令中说: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据此判断这次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C.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 D.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 解析:选D “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大举破击正太路”表明此次战役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向华北的日伪军发动的进攻,故D项正确;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指的是淞沪会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不是发生在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 ‎5.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选C 题干信息表明国民党军队正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解放军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实施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故C项正确。‎ ‎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 ‎[命题之“源”]‎ 本题材料摘编自陈衡哲的《西洋史》。试题用该书的一则材料反映了民国年间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发展道路的情怀。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富于思考张力,能够扩大考生的观察视野与思维空间。‎ 所选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材料提到,由于西方列强的“欲望无穷”,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相继受到侵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被侵略的亚洲各国面前的“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已经走过的第一条道路是日本式的,即效法西方,“脱亚入欧”,其结果是“卖灵魂以得邦国”,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第二条道路是印度式的,即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之下,不作坚决抵抗,最后“沦为列强的奴属”,成为外国的殖民地,这种道路模式也是我们所不能认可和接受的。第三条道路,则需要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 第二段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带来的后果,“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此情况下,中国向何处去?作者坚信,我们能找到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当然这并“不是容易找到的”。‎ 本题的显著特点:一是立意高。立意有鲜明的时代性,试题提供了民国年间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弘扬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二是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打破了历年小论文题选取两则或更多材料的做法,减少了考生的文字阅读量。‎ ‎[失误之“因”]‎ ‎(1)史实不清,概念混乱 以第(1)问的第一小问为例,“道路”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家所选择的发展之路,很多考生在未弄清“道路”概念的前提下作答,从而导致失分。如有考生答“日本屈服于西方,印度是奴隶社会”,或“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道路”,还有考生答“日本是资本主义道路,印度是农民起义道路”。‎ ‎(2)迁移错误,概括不准 迁移知识是回答主观题的关键环节,而不能准确调用所学知识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如第(2)问,设问中有明显的时间限定“19世纪后期”,而很多考生却答成了“开眼看世界”、抗日战争等,再比如第(1)问的第二小问,部分考生答成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一战后的侵略等,这均是知识迁移错误、归纳概括不准确所导致的。因此,审清题干中的设问限定,然后准确调用知识归纳概括是高分的前提,平时训练应强化这一能力的培养。‎ ‎(3)论述能力差,层次不清晰 小论文题的答案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四要素,回答时一定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结论呼应。如本题第(2)问,论点部分要提到“救亡图存”“自尊而又自救”这些词,但许多考生开篇论点就表述错误,如用材料中“未能创出一条新路”进行表述的,还有答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论点都不能得分。还有考生无论点,开篇不知道提出论点,就开始直接论述,也不能得分。再比如论据方面,要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方面展开阐释,但部分考生只答洋务派、维新派,不答他们的具体活动,从而导致不得分。‎ ‎[高分之“计”]‎ 小论文题解题策略 ‎(1)正确立论——画龙点睛抓论点 提炼论点,是历史小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如果论点提炼不正确,将会影响小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问题看清楚材料的观点。如何提炼论点呢?这要求考生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找关键词,抓关键句,从而明确论点。‎ ‎(2)遴选史实——调动知识抓论据 一是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性。历史小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潜能、历史素养和历史主干知识。这就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用历史线索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二是注重运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对调用的历史教材知识和史学观念、基本方法进行整合,然后分析、说明某种历史观点。同时,注重发散思维,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 ‎(3)规范结构——注重逻辑抓论证 历史小论文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总—分—总”‎ ‎,也就是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这四个要素,文章的开头要亮出论点,中间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从史出,往往用典型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结尾要重点小结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用凝练的语言将论点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学者这样表述其操作:“先表态,得观念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 ‎[满分之“答”]‎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论点:19世纪后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论证:①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并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妙理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技术以图自救。但由于只学技术,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以失败而告终。‎ 结论:在19世纪后期中国各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努力由于各种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必须等待新的力量、新的时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救亡之路。‎ ‎[专题过关高分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59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解析:选B 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故A项错误;宗藩体制体现了华夷关系,而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材料表明“大清大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行政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 B.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D.被迫对西方列强全面开放 解析:选C 材料“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改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交机构随着外国侵略加剧而发生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行政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开启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全面开放”不符合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史实,故D项错误。‎ ‎3.著名史学家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不能反映该论断的是(  )‎ A.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   B.大量聚敛金银财富 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颁行《资政新篇》‎ 解析:选D “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这句话体现的是洪秀全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内部的自相残杀,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量聚敛金银财富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私与贪婪,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制定了等级森严的官制制度,延用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颁行《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秀全此举(  )‎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 解析:选A 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反映这个阶级的不成熟,故A项正确;洪秀全一概否定儒学但是并没有全盘西化,故B项错误;洪秀全对儒学全盘否定是为了传播拜上帝教思想,这并不是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也没有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故D项错误。‎ ‎5.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因为这个条约(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解析:选D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但不是导致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具体原因,A项错误;B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C项所述内容与义和团运动无必然联系,错误;《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范围扩大,人民日益贫困,这成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具体原因,故D项正确。‎ ‎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不符,故A项错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各阶层相继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逐步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发起政治运动,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相符,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于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与材料中“战争大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不符,故D项错误。‎ ‎7.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解析:选D 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彻底走向反动,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统治,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B、C两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 ‎8‎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 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解析:选A “《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制约总统权力,故A项正确;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防止袁世凯称帝,故C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分权原则,故D项错误。‎ ‎9.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演说》中说:“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不过被激而兴,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孙中山所称的“绝伦之巨果”应该是(  )‎ A.罢免曹、陆、章的职务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解析:选D 由材料“1919年”“今次学生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描述的是五四运动。罢免曹、陆、章的职务算不上“绝伦之巨果”,故A项错误;B、C两项与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符,排除;五四运动推动着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10.如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幅战争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判断在这次战争的进程中(  )‎ A.歼灭了所有的反动军阀 B.国共两党达成亲密合作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 解析:选D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为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只是摧毁了孙传芳、吴佩孚的势力,北洋军阀中的张作霖势力还存在,另还有地方军阀势力,故A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民党右派破坏两党关系一直存在,如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亲密合作”一词不妥,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故D项正确。‎ ‎11.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发展 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选D 毛泽东思想成熟发展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故A项错误;第一次反侵略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战胜自然困难、行军打仗、解决内部分裂符合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意义使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正确。‎ ‎12.“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五四运动 解析:选C 材料中包含觉醒的两个条件:亡国灭种的危机和民族奋起救亡,可以判断为抗日战争,故C项正确;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13.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对这一规定,解读正确的是(  )‎ ‎①削弱了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②有利于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③减少了延安整风运动的阻力 ④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1942年是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共产党在敌后将减租政策调整是调动各个阶层的抗日积极性,故①错误,②正确;跟思想整风无关,故③错误;减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4.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  )‎ A.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 B.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 C.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 D.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 解析:选C 这幅木刻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出击平汉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幅木刻漫画反映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故C 项错误,符合题意;敌后战场八路军出击平汉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粉碎了日军的围剿,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解析:选B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故A项错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发出“剿匪”密令是针对共产党,表明蒋介石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6月,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 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 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态度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的影响。(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作答。第(2)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说明甲午战争唤起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第(3)问,三则材料共同论述了民族意识问题,据此可拟定论题: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即可。‎ 答案:(1)态度:漠然。‎ 原因:专制政府的腐败;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2)影响:唤醒民族意识,开始救亡图存运动。‎ ‎(3)论题: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 论证: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国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他们开始奋起反抗,开始救国救民之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国人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开始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的全面侵华,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凸显出空前的大团结。‎ 中国的民族觉醒是伴随着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形成,同时也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