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大名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命题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2.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4.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周礼》规定为父母报仇不担刑责,只需登记。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但另有补充说明,子孙复仇案由官员上报皇帝裁决。根据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宋代( )‎ A. 宗法观念趋于淡漠 B. 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 C. 法令执行更加严格 D. 理学思想缓和民间矛盾 ‎5.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6.‎ ‎《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A. 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 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 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 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7.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 A. 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 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 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 顺应“三教合一”潮流 ‎8.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 A. 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D.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9.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10.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 B.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 D.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11.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先行后 D. 主张人性本恶 ‎12.古代思想家王阳明谪居期间,在开办书院、教人读书之余,主要精力是体验“圣人之道”。为得此“道”,他日夜端居静坐,超脱于“得失荣辱”之外。忽然在一天夜里,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他悟出了 A. 人性本善 B. 知行合一 C. 吾心即真理 D. 心外无物 ‎13.‎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代理学 D. 明末清初思想 ‎14.明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以别具一格的草书闻名于世,经常用硬质的无锋秃笔写成,行笔桀骜狂放。在他看来,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便可以“浑然与物同体”,是进行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基础。据此可知,影响其创作的思想是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15.《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 注重法治,强调依法治国 B. 注重人治,强调因人而异 C. 注重以礼入法,强调人伦 D. 注重等级,强调法分贵贱 ‎16.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17.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18.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D.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19.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20.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21.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22.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据此苏格拉底认为 A. 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是过于强调平等 B. 财富成为控制国家管理权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政体最好统治方式是实行僭主制 D. 雅典公民应该学习专业知识治理国家 ‎2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 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 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 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24.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忽视道德建设 C. 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25.小说《巨人传》中说:“1533 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这里的“重新恢复”是指( )‎ A. 专制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26.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2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28.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 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 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 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 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29.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有―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 废离罗马教会 B. 信仰即可得救 C. 王权高于教权 D. 简化宗教仪式 ‎30.“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 彼特拉克 B. 莎士比亚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31.《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 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 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D.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 ‎32.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 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33.“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据材料,作为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4.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35.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 A. 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B. 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 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 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3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37.伏尔泰赞赏古代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时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材料表明 A. 伏尔泰推崇中国专制统治模式 B. 科举取仕利于提升政府效率 C. 伏尔泰认可中国政府运作方式 D. 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等级森严 ‎38.“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卢梭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康德 ‎39.“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这一现象反映出 A. 人类社会开始成为欧洲探索的主题 B. 宗教改革打破人们对教会的迷信 C. 理性时代抨击教会的权威和愚昧 D. 欧洲积极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思想 ‎40.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进行地方分权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 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 ‎ ‎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 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2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 (4) 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42.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 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分)‎ (1)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4分)‎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6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分析:司空图和李贽对秦朝焚书坑儒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分析皆有一定的道理,若说二者言论皆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以朝代的远近来判断说法是否真实可信,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对言论本身作出判断,故B项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多元性这一说法不够准确,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确实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次打击,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摧残,故C项排除;司空图和李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二者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难免具有差异性,这也是正常的,但而者评价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名师点晴】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②经济: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 ‎(2)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思想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2.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3.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属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颠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孟子也没有指出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故B选项错误;两者都主张制约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选项正确;,孟子和黄宗羲也没有主张民权绝对高于君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C。‎ ‎4.B ‎【解析】据材料“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亲复仇被《周礼》认可,宋代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说明当时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故B选项正确;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趋于淡漠,故A选项错误;仅仅凭血亲复仇的问题也无法体现法令执行更加严格,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理学思想的作用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亲复仇的合法性问题,学生需要结合儒家思想主张血亲伦理关系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即可得出国家权力冲击伦理道德的答案。‎ ‎5.D ‎【解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适应各诸侯国发展国力、巩固统治的需要,因而都从不同方面为统治者提出建议,使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D正确;争夺对诸侯国政权控制不符合史实,B错误;百家争鸣也没有厚今薄古,或颠覆以往的政治、文化等内容,排除A、C。‎ ‎6.A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B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 ‎7.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由题干中“天不变,道亦不变”、“ 正法度之宜”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8.C ‎【解析】从《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条可以看出,主要内容是维护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反映了隋朝法律条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来看,就是重罪重罚,不存在重罪轻罚的倾向,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材料中的律条看不出是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出的规定,排除D项。‎ 点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法律思想儒学化或以儒入法的特点。关于这一知识点,高考有过考查。本题主要是从法律条文所表现出的维护儒家伦理纲常的特点,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正确选项。‎ ‎9.C ‎【解析】董仲舒在进言的前半部分主要称赞了汉武帝的德行与功绩,后半部分是谏言的主要目的。从材料中“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皇帝虽然“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但是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究其原因是由于汉武帝并没有把这种德行推广到百姓身上,所以给汉武帝的建议是用伦理道德教化民众,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本题前半部分说的是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此类推后面董仲舒的建议应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材料中说天地并没有因皇帝的德政而感应,因此后面董仲舒要论述的是为什么没有感应,也就是如何“感应”的行动,而不是论证感应的合理性,所以排除B选项。‎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这段文言材料,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出发,如本题中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这是对人的赞誉,所以前半部分内容是对君主的褒扬。从“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可以看出是一种转折,引起后文君主所做的不足之处,以此引发进言。把握住这个顺序很容易找出进言的内容。‎ ‎10.B ‎【解析】试题分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调格物致知是朱熹的理学而非王阳明的心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知先行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而非王阳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D ‎【解析】据材料“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属于心学思想家,他主张“心外无物”,故D项正确;“人性本善”属于孟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知行合一”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故B项错误;“吾心即真理”属于陆九渊的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13.C ‎【解析】据材料“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天道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还没有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与佛教、道教无关,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也没有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14.D ‎【解析】由“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结合所学知识,陆王心学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故D正确;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程朱理学强调的是事物的“理”,与材料无关,排除C。‎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信息是“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 ‎15.C ‎【解析】材料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注重法治,强调依法治国”,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注重人治”“注重等级”,排除B、D; 该法律的不同规定, 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的等级秩序, 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故 C正确。‎ ‎16.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主权在民学说,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 ‎17.D ‎【解析】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 ‎【名师点睛】‎ 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 ‎18.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只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9.C ‎【解析】根据题干“天子之位传子”可知是王位世袭制;“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可知官吏任免以才识为主,故“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体现了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臆想,且理解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A。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21.B ‎【解析】题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哲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说明其研究领域宽广;在各个研究领域里分别涉及到了“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等,可以看出他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客观实际,故选B。‎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22.A ‎【解析】由材料“。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见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是过于强调平等,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财富成为控制国家管理权的主要手段,排除B;由材料“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可见苏格拉底反对僭主制,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C ‎【解析】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点来看,两者都不强调神的意志和作用,而是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理性的内容,D选项错在当时并不存在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 ‎2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材料“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说明希腊智者学派忽视自身道德修养。所以应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智者学派主张的局限性 ‎25.D ‎【解析】《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拉伯雷的代表作,提倡人的个性解放,鼓励人民成为“全知全能”的人,去战胜黑暗和愚昧。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是人文主义精神,故答案选D。A项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主张;BC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 点睛:本题考查对人文主义含义的理解。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进入到理性阶段。‎ ‎26.C ‎【解析】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地区的不同,这也反映出两者的一些差异。材料中说“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适用人群仅是富庶地区,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比较深刻的思想革命,因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所以C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都”字上,材料只提及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能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两者的斗争对象的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27.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挑战教会的权威,A、B两项错误,C项太绝对,因此选D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意义 ‎28.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大量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的美术作品中,但其中的宗教人物是充满浓郁现实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作品更多反映的人类现实生活的幸福而非表达对宗教来生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答案选D;A项出现与宗教改革运动中,B C两项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 ‎29.B ‎【解析】根据题干“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B项正确。‎ 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排除A。 马丁•路德改革时期,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思想,排除C。题干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0.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本题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A、B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只有D项符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31.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所以选A项。‎ ‎3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选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选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 ‎33.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文艺复兴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由“观众”变为“演员”,并可以“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说明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答案选择A项。其它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述资产阶级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形式,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运动。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1)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文艺复兴作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以后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联系与比较。‎ ‎34.A ‎【解析】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 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 项符合题意。B、C 项是共同点,不 符合题意,可排除;D 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35.A ‎【解析】由材料“……洛克倡导……但他本人……赞同……”可知,洛克的行为与其思想主张不一致,这说明了资产阶级自由权是有限的,所以答案选A,排除D;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理性主义,排除B;材料并没涉及到英国的世界霸主问题,排除C。‎ ‎36.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37.C ‎【解析】从材料中伏尔泰对中国政体的描述来看,“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府是认可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只谈了一方面,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38.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主要阐述的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康德认为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39.C ‎【解析】材料“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可知是指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进一步说明启蒙思想家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是宗教改革;D项是文艺复兴运动。 ‎ 点睛:材料“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是解题的关键。‎ ‎40.D ‎【解析】根据“一个中央政府……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说明中央政府不能够管理好全国各地,需要进行地方分权,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 ‎41.(18分)‎ ‎(1)现象 “百家争鸣”(2分) []‎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两点4分)。‎ ‎(2)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 ‎(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1分)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1分)。‎ 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 ‎(4)标题: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注意集合材料及所学回答。如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反映的正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对于影响,联系所学回答即可。‎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分析与掌握。注意题目要求“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观点,必须从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揭示的其观点是“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对于影响,联系所学,从对当时及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两个方面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与李贽思想的区别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坚持“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儒家思想不可变;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李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认为儒家思想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挑战儒学的绝对权威地位。‎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分析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前三位的问题内容,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战国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产生,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再到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42.(14分)(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2)‎ 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 ‎(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2)‎ 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2)‎ ‎(3)①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②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③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④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答到任意三点可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指出,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第二小问概括明清批判思潮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制度,而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回答:启蒙运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破);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立)。‎ ‎(3)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论点“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题干已经给出,要求考生从材料二中找到论据,对比中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43.(8分)答案与解析 示例一: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说明: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分封制,世官制。‎ 示例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市坊分离、草市出现完整娱乐生活设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如话本、宋词),勾栏、瓦肆娱乐活动的发展。‎ 示例三: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 说明: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地主阶级士大夫提出了工商皆本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及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示例四:经济发展影响政治进程 说明:古希腊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商鞅变法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