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 第I卷 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度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度 D.血缘关系 ‎2.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A.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官殿彆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呈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公平、公正、公开”是当前中国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原则。从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看,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高宗时,让资历浅者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了政事堂议的内容,扩大了其范围,这种做法 A.保证了唐初政治的清明 B.标志着政事堂集议制规范化 C.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D.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A.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B.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C.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7.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权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8.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9.《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与此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10.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古希腊社会中的‘人民权力’作为一种越来越不可抗拒的力量发挥着作用,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而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据此可知,萨托利 A.肯定了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B.主张控制古希腊参政人数多寡 C.揭露了当时掌权者的野心 D.意在说明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 ‎11.“《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C.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D.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12.罗马人坚持公民法专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适用于外国人或异邦人。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说明涉外案件已极纷繁,须由专职处理,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这一变化有利于 A.罗马对外进一步交往和扩张 B.罗马人更好地维护罗马特殊利益 C.罗马共和国捍卫公民政治权 D.当时万民法较快取代公民法地位 ‎13.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除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国王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以上规定 A.废除国王残留的某些名义权力 B.意味着英国已正式成为民主国家 C.促使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 D.有利于确立议会至高无上的原则 ‎14.1832年到1867年,英国有十届内阁因下院的不信任投票而倒台。1867年议会改革之后形成一个常规:大臣必须是两院中的人,首相则必须来自下院。迪斯雷利首相曾说:“全部国家权力都集中于下院。”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责任内阁制已名存实亡 C.首相权势被明显削弱 D.议会垄断国家一切大权 ‎15.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6.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部分内容比较。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受议会限制 德国皇帝世袭,首相由皇帝任命,帝国议会成员由选举产生 A.法国宪法照搬了美国的宪法 B.德国宪法违背了本国国情 C.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 D.都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产物 ‎17.《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英国签订此条款的主要意图是 A.为广州等五口通商贸易服务 B.同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关税 C.消除广州受行商的各种限制 D.使广州成为文明交流的窗口 ‎18.英国殖民者关于“争取国主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的要求在哪一条约中得到实现:‎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9.1860年,英国新闻界评价一场战争时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当时每英镑价值‎7.3克黄金)。”这场战争 A.导致东亚国际格局发生变动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西南腹地 C.标志清廷彻底沦为列强傀儡 D.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量领土 ‎20.‎ ‎《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21.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发布一则宣言,在宣言中陈述了中国的混乱时局,并提出“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随之发动战争。该战争 A.导致国共第二次合作 B.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C.从北向南统一中国 D.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2.1937年9月国民政府修订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A.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B.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C.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D.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23.《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5.“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这一文告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倡议国共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6.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建交浪潮,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标志性事件是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美之间关系实现正常化 ‎27.1978年,除了主要领导人频频出访之外,中国政府还于这一年的7月先宣布停止对越南的援助,后又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一切技术和经济援助,‎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据此推知当时我国政府 A.努力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 B.正在酝酿发展战略的转型 C.为深化经济改革创造条件 D.逐步贯彻改革开放的决策 ‎28.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A.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明显 B.美国对西欧和日本形成联盟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形成 D.欧共体变成政治性质的组织 ‎29.2003年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 A.大国相互制衡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B.公正平等民主的国际政治秩序已经形成 C.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维护国家主权 D.冷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着眼战略调整 ‎30.‎2018年5月26日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在中国广东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政党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上合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合作 B.结伴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 C.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一体化 D.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31.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32.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33.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B.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34.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约是在 A.两晋时期 B.唐宋时期 C.两宋之际 D.明清之际 ‎35.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36.16世纪末,西欧社会生活中,物价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高了2倍多。这一变化 A.导致了商业革命发生 B.成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C.拉大了东西方的差距 D.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37.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敛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品——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场景 B.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C.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38.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国际市场的需求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积累 ‎39.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 )‎ A.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D.科技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40.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B.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C.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D.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41.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4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解体”指的是 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厂的规模变大 C.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D.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43.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A.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 B.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 ‎44.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45.1955年,王路和王云阶共同创作了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曲调简单优美。该儿歌 A.描绘了工业化建设的场最 B.倡导了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俗 C.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D.体现了“双百”方针所提倡的精神 ‎46.下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C.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47.1992年初,中央给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了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3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为开放城市。这些现象反映出 A.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48.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49.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50.清末民初,出现了影响全国的“画报热”‎ ‎,如上海的《图画新闻》主要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醒俗画报》《通俗画报》等在其他城市办刊的画报,均以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为主。“画报热”的出现 A.冲破了传统教育体制 B.促进了传媒业的稳定发展 C.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 D.彻底摆脱了社会舆论控制 ‎51.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D.缓解失业压力 ‎52.1932年,金融界人士章乃器说:“近年以还,农产品输出减退,而工业品之输入农村,则旦夕滋长。农村入不敷出之结果,现金一味外流。”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经济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53.“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文中“这种危机”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20世纪70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90年代 ‎54.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55.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B.必须限量交易 C.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D.只能政府收购 ‎56.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后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  )‎ A.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性调整 B.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超越了两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都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在两国的反映 ‎57‎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58.下图分别是希腊、法国、德国的2欧元硬币的正反面。这反映了欧盟 A.多元一体的发展理念 B.成员国经济竞争激励 C.政治一体化尚未起步 D.经济一体化任重道远 ‎59.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通过石油生产配额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收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迅速跃居世界富国行列。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还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由此可知 A.新力量中心的崛起导致旧经济秩序崩溃 B.新兴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地位 C.经济区城集团化极大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D.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导致世界经济多极化 ‎60.漫画是传播历史信息的重要形式。下图是一幅时政漫画(飞机上的英文标志是 EU,EU是欧盟英文简写),漫画信息表明( )‎ A.亚太经合组织从此分崩离析 B.英国经济的发展获得重大机遇 C.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被阻滞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61题、62题为必做题,计入总分;63题为附加选做题,不计入总分。61题20分,62题20分;63题25分)‎ ‎61.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仔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们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思想也做了批判考察。当时,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 材料二 巴黎公社的许多革命措施开启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它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巴黎公社没有妥善处理好政治文明与这两种文明的关系;况且,直接选举、全民选举等政治文明措施超过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很难落到实处,最终也导致了巴黎公社失败。‎ ‎——丰云《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 材料五 恩格斯189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问题:(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开启了哪些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些文明建设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4分)‎ ‎(4)材料四中两图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4分)‎ ‎(5)从恩格斯、列宁的论述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62.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2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6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63.(附加题,不计入总分)(25分)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 :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主题2 :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主题3: 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人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它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1)根据主题1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根据主题2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6分)‎ ‎(2)根据主题3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和影响。(6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A;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不符合题意,B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宗法制的核心,C错误;血缘关系是宗法制进行政治权力分配的纽带,不是宗法制的核心,D错误。‎ ‎2.D ‎【详解】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中原指疆域,“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政权,诸侯挑战周王的权力,实质反映了分封制确立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故D正确;A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3.C ‎【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服务皇室事务所设,即皇室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官员的产生方式,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4.D ‎【详解】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相对而言更为公平、公正、公开,故答案为D项;世官制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为官,不存在公平、公正,排除A项;察举制以品德作为标准,不够客观公正,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标准,在今天不具有借鉴意义,排除C项。‎ ‎5.D ‎【详解】唐朝让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参与政务,有利于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让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参与政务,不能体现政事堂集议制是否规范化,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非平衡了相权与皇权,C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虽然解除了藩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B正确;材料中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错误;虽然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D错误。‎ ‎7.D ‎【解析】任何一场战争(斗争),实力都是起根本性的,至于历史上偶尔的“以少胜多”也是有众多其他因素制约的,另外要注意“少”并代表实力小。至于到本题,B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作为的确对历史有推动或倒退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平民尚未进行暴力斗争;C项说法错误,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并未消除债权。‎ 考点: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点评:雅典三面环海,适宜对外贸易,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同时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力量的壮大,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力量的增强,因此平民在反对贵族斗争中不断的取得胜利。‎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雅典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材料“男人就是城邦”中的“男人”指的是雅典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城邦权力掌握在公民手中,同时也要承担保护城邦的义务。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古雅典妇女不都属于奴隶阶层,还有奴隶主阶层;B选项错误,享有参军权力的是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男性,不包括奴隶和外邦人;D选项错误,公民指的是本邦成年男子,不是所有男性,不包括奴隶和外邦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C ‎【详解】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革措施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该措施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的五百人议事会,C符合题意;AB均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排除。‎ ‎10.D ‎【详解】依据材料“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而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可知作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正是有雅典民主政治的暴政,最终导致雅典走向衰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萨托利对这种权力运行方式的否定;B选项错误,材料中萨托利论述的是雅典民主权力运行方式的弊端,并未主张控制古希腊参政人数多寡;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并非揭露当权者的野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结合“《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C项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当时是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是万民法,B项不符合题意;标志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是自然法,故D不符合题意。‎ ‎12.A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可知,罗马在外事处理上有专门的机构和规范,这有利于罗马对外交往和扩张,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事,不是针对罗马人,故B项错误。“公元前242年”是罗马帝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外事规范,还未形成万民法,亦不能得出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故D项错误。‎ ‎13.D ‎【详解】依据材料中“除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国王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大大加强了议会的权力,有利于确立议会至高无上的原则。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国王残留的某些名义权力”,排除;B项,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成为民主国家,但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强调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排除;C项,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一些规定是为了实现议会的权力而非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排除。‎ ‎14.A ‎【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英国的下院可以制衡内阁、大臣、首相,是国家权力的集中地,这说明议会权力至上的君主立宪制日益走向完善,故A项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是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题干中内阁因下院不信任投票而倒台及大臣和首相必须来自议会,充分说明了英国推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是强调首相必须来自下院,且19世纪中期,伴随着两党制的完善.首相权势逐渐增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权力集中于下院只是强调议会权力较大,并不说明议会可以垄断国家一切大权,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的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比较艰难曲折。同时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制、帝制等各种政体,与材料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这么多政体的尝试,故排除。‎ ‎16.C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受议会限制”“帝国议会成员由选举产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兰西和1871年德意志宪法内容都明显地强调要在本国实行民主政治,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代议制,即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内容上看法国宪法只是借鉴了而不是照搬了美国宪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是德国国情的必然产物,并未违背本国国情,故B选项错误;实现国家统一的产物只适合德国的宪法,故D选项错误。‎ ‎17.A ‎【详解】据材料“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分析可以得出英商贸易无须经过中间环节“行商”,可直接贸易,再联系五口通商,可知此条款的意图是为通商贸易服务,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税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消除各种限制,故C错误;《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使广州成为文明交流的窗口,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通商贸易的目的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8.B ‎【详解】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故B符合题意;ACD没有允许列强公使驻京的信息,故ACD不符合题意。‎ ‎19.D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人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故答案为D。东亚格局发生变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关系,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A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的西南腹地,应该是中法战争的结果,B错误。标志着清廷沦为列强的傀儡,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20.B ‎【解析】中国共产党提出"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意思就是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后,形成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故答案为B项。中共二大的宣言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并没有变化,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抗日战争时期,C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D错误。‎ ‎【点睛】‎ ‎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孙中山把旧3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1.D ‎【详解】根据材料中“1926年7月”“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得出,“该战争”‎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期间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不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是进行抗日战争,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在南京,与材料中“国民党在广州发布……宣言”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在1916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由南向北进军,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2.C ‎【详解】1937年9月,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国民政府删去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战,故C正确;国民政府删去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并非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排除A;国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错误;国民政府修订《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目的是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主要目的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9月”,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23.B ‎【详解】由材料“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可知,《共同纲领》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共对民主人士的态度,排除A;材料提及了民族的平等权利,但没有提及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C;D项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民族问题,排除。‎ ‎2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制定了方向,八二宪法是有了章程,台胞投资法是专门立法,ABC三项都不能满足“法律建设里程碑”和“我国民主法制新高度”的要求,是错误的。‎ ‎25.A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大陆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对立,成为走向合作与对话的第一步,故选A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80年代,故排除B项;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C项;《告台湾同胞书》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并不是倡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故排除D项。‎ ‎26.D ‎【详解】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建交,故D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并未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建交,故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12月,故B错误;“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1955年,故C错误。‎ ‎2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积极的外交活动,中止传统的“援助”‎ ‎,调整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等,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B项正确;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只是当时外交活动的表现,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改革开放即将开始,远无深化必要,C项错误;逐步贯彻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项错误。‎ ‎28.A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美国与日本、西欧的进出口关系由二战后初期的贸易顺差变成了20世纪七十年代巨额贸易逆差,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格局,并使世界局势明显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美日欧的贸易情况变化会加强世界大国的竞争,破坏二战后形成的三方盟友关系,B项错误;当时仍处于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尚未明朗,C项不符合史实。美日欧三者的贸易情况变化,不能推出欧共体已经从经济一体化变成了政治性质的组织,D项错误。‎ ‎29.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可知,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正在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正确;据材料“2003年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可知,材料说明的是不结盟运动为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主张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与“大国相互制衡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无关,A错误;B违背史实;据材料“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超过维护国家主权”的说法明显错误,C说法错误。‎ ‎30.D ‎【详解】上合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反映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诉求,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上海合作组织奉行结伴不结盟,排除B;上海合作组织未走向政治一体化,排除C。‎ ‎31.C ‎【详解】根据“连筒灌小园”可得出是筒车工具,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水排是冶铁的装置,排除B项;普遍使用无法从材料中的信息得出,排除D项。‎ ‎32.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因而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错误,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朝时期,故排除;C答案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答案错误,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33.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商人可以结姻于帝族,说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反映出社会结构的变动,C项正确;商人群体在宋代不可能控制国家政治,排除A项;“放弃”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仍然是儒学,排除D项。‎ ‎34.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 ‎35.C ‎【详解】依据材料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叶之后,土地买卖成为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C选项正确。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有利于地方贵族势力的扩大,A选项错误;土地转让和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能稳固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6.D ‎【详解】16世纪末,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表现,其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D项正确;导致商业革命发生、成就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是新航路的开辟,AB两项错误;拉大东西方差距的是工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C项错误。‎ ‎37.A ‎【详解】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中绘有“加拿大河狸皮”、“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等物品,体现出当时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A项正确;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不是材料借“风俗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要体现的主旨,B项错误;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十年代,D项错误。‎ ‎38.C ‎【解析】“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这说明英国的国内市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际市场作用不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和技术积累,故BD项错误。‎ ‎39.B ‎【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依据材料“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可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是德国和日本等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并不普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0.C ‎【详解】根据材料“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可知,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重化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没有体现轻纺工业减产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现象,故D选项错误。‎ ‎41.D ‎【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 ‎,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 ‎42.A ‎【解析】题目中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产物。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在此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C“停滞”的说法不正确;D是解体的结果或者表现,不是其具体内涵。‎ ‎43.C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政府拨款接办,这反映了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主导,因此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并不存在恢复发展的问题,A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1935-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4.B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图表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于19世纪60、70年代,到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发展,到了一战期间获得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又迅速地萧条了下来,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萎缩了下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陷入了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及后来的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45.A ‎【详解】根据儿歌创作的时间、内容来看,反映的事件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儿歌只是反映了简单优美的曲调、溢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而非社会风俗,排除;C项浪漫主义突出个人感受而非充满童趣,排除;D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 ‎4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自1990年我国外商投资数量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南方谈话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有关,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B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 ‎47.A ‎【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初,中央给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了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为开放城市”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深入和扩大,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以1997年中共十五大为标志的,排除C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是在1978年,排除D项。‎ ‎48.B ‎【详解】试题分析:服饰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体现。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 ‎,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所以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选B。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 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 ‎49.D ‎【详解】据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使中国火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D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之前已经出现了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变化,ABC错误。故选D。‎ ‎50.C ‎【详解】依据材料中“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等信息可知,“画报热”的出现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51.C ‎【详解】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特点,不是深远影响。B.缓和社会矛盾是其影响,但是不是深远影响。C.以工代赈是让失业者获得一份工作,能够自食其力,这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与其他的影响相比较是最深远的。D.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种暂时的影响,不是深远的影响。故选:C。‎ ‎52.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工厂停工,减少了对中国原材料的进口,人民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减小,因此加大了对中国产品输出。表明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B排除;据所学可知,此时农村阶级结构未发生变化,C排除。故选D。‎ ‎53.B ‎【详解】根据材料“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可知,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赤字财政政策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仍未解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滞胀危机”出现,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发展特征,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4.B ‎【解析】美国的《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福利政策一部分,主要是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B正确;经济危机是20世纪30-40年代,A错误;对抗苏联属于国际事务,不属于国内经济问题,C错误;D显然不是政府政策的目的。‎ ‎55.C ‎【详解】本题考查苏俄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完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C,排除ABD。‎ ‎56.A ‎【详解】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两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正确;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符合生产力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改革,C错误;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两场改革以后,D错误。故选A。‎ ‎57.D ‎【详解】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项正确;A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58.A ‎【详解】依据图片来看,三国硬币正面相同,背面又都带有自己国家的特色,这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理念。A正确;图片不能反映成员国经济竞争,B排除;欧盟成立已经表示其组织成员国政治一体化了,C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一体化任重道远,D排除。故选A。‎ ‎59.B ‎【详解】依据材料“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收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迅速跃居世界富国行列”“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自身地位。B正确;据所学可知,沙特国家不属于新力量的中心,A排除;材料未体现对两极格局的冲击,C排除;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导致世界经济多极化,D排除。故选B。‎ ‎60.C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可知,飞机上的“EU”和国旗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英国“脱欧”,英国“脱欧”导致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挑战,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脱欧”,与亚太经合组织无关,A项错误;英国“脱欧”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重大机遇,B项错误;英国“脱欧”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面临挑战,但不能表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被阻滞”,D项错误。‎ ‎61.(1)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分)‎ ‎(2)建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实行选举等社会主义民主。(2分,任一点得2分)‎ 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回答“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亦可)(2分)‎ 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分)‎ ‎(3)因素: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4分,任意两点)‎ ‎(4)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4分)‎ ‎(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实际生活基本规律的总结,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分)‎ ‎【详解】‎ ‎(1)条件:根据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仔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们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思想也做了批判考察。”‎ 可知,其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材料“当时,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可知,其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建设:根据材料“巴黎公社的许多革命措施开启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它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直接选举、全民选举等政治文明措施”可知,其建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和实行选举等社会主义民主。原因:根据材料“直接选举、全民选举等政治文明措施超过了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回答“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亦可)问题:结合唯物史观,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够健全。(经济基础)因此,其历史使命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3)因素: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可知,其因素是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根据材料“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可知,其因素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其因素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可知,其因素是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阶级和思想等方面补充分析其因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4)差异: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国情差异根本决定了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 ‎(5)启示:根据材料“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也曾经说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可知,其启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实际生活基本规律的总结,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62.(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8分)‎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6分)‎ ‎(3)表现: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鸦片战争;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啦分析,可归纳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事件扣住题干时间“20世纪50、60年代”,结合这一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可归纳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表现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来列举即可,如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63.(25分)‎ ‎(1)特点:以外国人为主。(2分)‎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并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外国人才的好处;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人才不断涌现。 (每个要点2分,任选两点得4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工厂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2分)‎ 影响:大量人口涌人工厂和城市,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4分)‎ ‎(2)原因: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4分)‎ 原因: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2分)‎ 认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共同富裕;大量流动人口不利于社会治安;国家对农民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共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主要涉及秦国丞相的国籍,根据统计可以发现,主要的都是秦以外的国家,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外国人为主的特点。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一方面是秦国统一国家需要这些人才,另一方面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不断的强盛,这些人才也非常愿意来到秦国。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主要强调工业革命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必然迫使英国政府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而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必然是大大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2)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学习苏联的工业化而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要造成的。影响其实是回答建国初期工业化的影响,既要突出积极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更要突出消极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其实主要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所以“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只能回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即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看法既要突出积极影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更要突出消极影响(不利于城市的社会治安、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