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4 王安石变法(讲)-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重难点“精讲”】 一、如何认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1)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2)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获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3)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4)“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触及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对。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有哪些? 1.原因 (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 (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三、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异同 项目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强兵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危机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性改革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内在联系 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四、全面认识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原因上看: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3.改革的启示 (1)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从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情况看,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层,要实行改革,必须首先统一上层的认识和立场,这就要造成强大的舆论。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情况,人们反对改革的主要原因,一是囿于认识,二是羁于利益。二者又是互动的,由于认识短浅而羁于私制,由于羁于私利而认识短浅。变法必然伴随着一些利益调整,权贵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往往会竭力反对变法。 (2)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否可行,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中间难免会出现矛盾、曲折和反复。国家最高统治者改革的决心如何,往往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4)变法时机的选择要适宜: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改革的。如商鞅选择在“诸侯卑秦”,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决心继承先人之志,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之后,西行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于是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成功。 (5)军事改革要系统运筹并周密施行:军事改革是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有一些比较单纯的军事改革,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但大部分军事改革都是被纳入到整个国家改革之中的,是国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都是如此。 (6)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一次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王安石的富国之法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易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材料均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3)据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的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史证 (1)据材料一:“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据材料二: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解题技巧指导】 评价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题干给出的是对主体的评价,备选项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该题型大多与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以新材料来设置新的情境,以新的思维角度来设置新的问题。 技巧体验:1. 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