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四部分第十二单元第4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四部分第十二单元第4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牡丹江一中摸底)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4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社会,罗马教会提倡禁欲主义,反对追求现世的幸福,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宗教神学、提倡思想自由的思潮得到发展,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剧变,故A项是根本原因,符合题意。B、C两项从属于A项,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 ‎2.(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仍占主导地位,人文主义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所信奉,故A项错误;材料未突出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盐城三模)“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 A.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 B.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 C.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主要是歌颂人的伟大,故B项正确。推翻基督教会神权统治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描绘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故D项错误。‎ ‎4.(2019·四川成都摸底)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对封建特权阶级的不满,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A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B项错误;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他的思想充满理性的特点。‎ ‎5.(2018·广东茂名二模)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观因素是(  )‎ 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B.经济发展及天主教束缚 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答案 A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强调人的价值,说明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与宗教束缚是外在原因,不是主观原因,故B项错误;“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是中世纪绘画主题的延续,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教权与世俗政权的权力区分,故D项错误。‎ ‎6.(2018·广东深圳二模)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答案 D 解析 ‎ 材料涉及的主要是建筑的风格所体现的追求不同,并不能说明其宗教功能被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且“彻底”说法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这是当时建筑风格变化的一个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从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到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即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现世的享乐,故D项正确。‎ ‎7.(2018·江苏南通三模)“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 A.提倡因信称义,反对封建神学 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项符合材料主旨。A项反对封建神学说法错误;反对禁欲苦行,是文艺复兴者的主张,追求民主政治,是启蒙运动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是启蒙运动者的主张,故D项错误。‎ ‎8.(2019·哈师大附中开学考)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古希腊时期,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9.(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第六次质量考评)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  )‎ A.动摇了上帝在人间的地位 B.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形成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答案 B 解析 威克里夫等人“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民族语言地位提升,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形成,故B项正确。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没有改变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不反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威克里夫等人使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觉醒,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故D项错误。‎ ‎10.(2018·福建龙岩二模)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答案 B 解析 体制障碍包括宗教、政治等多方面,材料中“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只涉及宗教,不能说消除了体制障碍,故A项错误;思想解放成为近代科学兴起的前提,与材料中“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相符,故B项正确;“根本上消除了”表述太过绝对化,故C项错误;直接呼唤与材料中“或间接地”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9·陕西城固月考)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 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 C 解析 ‎ 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2018·河南洛阳三模)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因而影响面主要集中在上层知识分子中;宗教改革则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波及到广大信徒,因而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仅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并没有摆脱宗教束缚,宗教改革依然强调信仰宗教,也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宗教改革则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人文主义思想,因而两者的斗争形式不同,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仅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束缚,宗教改革则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因而宗教改革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而加尔文派则宣称:如果我们的统治者是暴君或压迫者,那“他们就不是上帝命定的”,因此“我们在拒绝服从并反抗这样的统治者时,并不是在反抗上帝的意志”。‎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结合材料一,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谈谈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答案 (1)形式: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或答“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发展;资产阶级的需求;天主教会的压制。‎ ‎(2)诉求: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压榨和精神控制。‎ 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局限于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人文主义。‎ ‎(3)理解:“唯信称义”主张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强调民族自由。‎ 意义:逐渐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形式,根据材料一“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学艺术的形式的角度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需求、天主教会的压制等方面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诉求,根据材料二“对于赎罪券的抨击……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压榨和精神控制的方面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一中“少数英才”、材料二中“农民和平民……市民……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和所学知识可从人文主义传播对象的范围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第(3)问,第一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三“‘唯信称义’……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承认个性自由、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强调民族自由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摆脱罗马教会、西欧民族国家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14.(2018·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典人文思想究天人之际,立意高远而又不偏不倚。……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会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综合性地观照同一种事物,以求更加完满地把握其中的内蕴,不会将其中某个方面加以无限放大来挤占其他的方面。对于人性的开展与实现,他们给出的人性空间既有超凡出世的神圣维度,也有食色性这些与动物性接壤的维度;既有与众人合作组成和睦家庭社会的内涵,也有与自然万物达成一片的内涵;既有感性的层面,也有知性的层面,更有感知意识所不能及的玄妙层面。这种上下左右都没有封畛的全方位开放的人性,……对于生活在不同境地的人都有一种普适性。‎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图景中,人性与神性、人性与物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填不平的鸿沟。……从人本出发,则会将神本、物本遮蔽;从神本出发,也会将人本遮蔽;从物本出发,就会反过来与人本、神本相冲。因其不能兼容,自然彼此间存在着排异反应,总是处于相冲相克之中。……它对人存在的理解中,向上的一极没有包含神圣的维度,向下的一极没有包容自然万物,因此势必将人生神圣的维度让渡于宗教,将自然的和谐割让给科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见《从三点浅谈 中西方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对各自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异:中国强调天、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贯通与和谐;西方将神、人、自然对立。中国重视纵横的联系与包容;西方缺乏和谐包容精神。中国着眼于普适性;西方着眼于彼此之间的斗争性。‎ 同: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培养了探究精神。‎ ‎(2)中国: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育了内在精神的圆融贯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境遇的人群提供了适合自身的文化理念。‎ 西方:形成了众多流派的人文主义思想;使西方近代社会不断出现思想发展的高峰;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 中国古典人文思想究天人之际,立意高远而又不偏不倚”“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会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综合性地观照同一种事物……对于人性的开展与实现,他们……既有……神圣维度,也有食色性……维度”“对于生活在不同境地的人都有一种普适性”和材料二“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图景中,人性与神性、人性与物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填不平的鸿沟”“从人本出发,则会将神本、物本遮蔽;从神本出发,也会将人本遮蔽;从物本出发,就会反过来与人本、神本相冲”“它对人存在的理解中,向上的一极没有包含神圣的维度,向下的一极没有包容自然万物,因此势必将人生神圣的维度让渡于宗教,将自然的和谐割让给科学”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及近代西方的深刻内涵可以得出其相同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培养了探究精神。第(2)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内容可以得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