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7年课标全国Ⅰ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内容类、意义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原因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7年课标全国Ⅱ 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背景类、原因类 2017年课标全国Ⅲ 日本的侵略扩张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原因类、变化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Ⅰ 越南战争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原因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Ⅱ 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16年课标全国Ⅲ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背景类、原因类 2015年课标全国Ⅰ 二战与法国的复兴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原因类、认识类 2015年课标全国Ⅱ 苏联与原子武器研制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背景类、作用类 2014年课标全国Ⅰ 联合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原因类、作用类 2014年课标全国Ⅱ 背景类、意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2013年课标全国Ⅰ 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及国际关系 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原因类、影响类 2013年课标全国Ⅱ 一战后、二战后对战争责任者的处理方式及《纽伦堡原则》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比较类、意义类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③在一战中,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 ④20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浪潮。 ⑤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过程 ①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②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③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④美国于1917年参战,苏俄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⑤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 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由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据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②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⑤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⑥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②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考点三 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2)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3)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⑤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4)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的导火线,从1947—197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爆发了三次战争,南亚次大陆局势持续紧张。 (5)两伊战争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6)海湾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最终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 (1)联合国 ① 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之为蓝盔部队。 (2)反战和平运动 ①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这次大会签署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②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 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④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角度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启示 【典例1】 (2017·课标全国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 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做答;第二小问,从中国问题国际化的角度阐述。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对华援助”、“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地位”等具体内容的影响回答。 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规律总结』 关于20世纪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认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被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变缓。 (2)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3)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角度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典例2】 (2016·课标全国Ⅲ,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美国和苏俄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根据“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等内容分析;根据“ 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可从美国、英法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美国国会态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原因: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知识提升』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异 基础和 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力量 中心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 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战胜国相互妥协而形成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 性质和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 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同 (1)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角度三 对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典例3】 (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首先注意:一战时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第(2)问,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 (1)变化: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规律总结』人类对当今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思考 (1)战争是一柄双刃剑。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因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接受。 (2)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一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导致二战加速到来。经过二战,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冷战”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经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抛弃极端观念,抛弃“冷战”思维,本着宽容的心态,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1.(2017·河北名校联盟”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年,苏德双方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简称《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它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7月,根据一项秘密协议,德国能够送军士到俄国受训,这其实违反了凡尔赛条约。11月,两国在柏林签署附加协议,将条款延伸到俄国所控制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阿美尼亚与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拉巴洛条约》后形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的突出特征及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德国放弃它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可以归纳为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需要外国资金和技术支持。第(2)问,第一小问,《拉巴洛条约》是苏德签订,体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也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和外交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拉巴洛条约》后形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建交的热潮”归纳。 答案 (1)背景:凡尔赛体系和协约国对苏德两国的排斥;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需要外国资金和技术支持;德国需要通过与苏友好改善自己的国际处境。 (2)特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和外交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 影响: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苏俄的阴谋,使苏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与苏联建交热;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017·广东珠海摸底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 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在1940年8月,我总结道,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军队师团的强力扩充,帝国东部各省不应该再被忽视,它们总是极其容易被战争摧毁。 然而,诸上种种正是英国和苏联希望看到的。事实上如此多的德国军队,特别是空军部队被迫部署在东线,使得德国人民的领导阶层不能给西线的战争带来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英国和苏俄的政策的目标。英国和苏俄都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场战争,来削弱整个欧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萧条。 ——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的认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中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欧洲的战争态势。希特勒此番讲话后,德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结果如何? 解析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归纳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分析观点,然后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一战中战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从德国发动战役的结果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德国对苏联的措施;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答案 (1)认识:希特勒把一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德国内部的不团结,这是不全面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德国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美国的参战。 (2)态势: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行动: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结果:二战规模扩大;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 3.(2017·甘肃张掖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中人们骂罗斯福为“战争贩子”以及提到的人物威尔逊,可以看出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代价巨大,使民众记忆深刻,不愿意再次卷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此时美国尚未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美国民众更加专注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内问题。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美国采取的行动为通过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和发表大西洋宪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分析。 答案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代价巨大,使民众记忆深刻,不愿意再卷入美洲以外的国际争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民众专注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内问题。 (2)行动:通过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发表大西洋宪章。 作用: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引导美国民众,逐步走上与法西斯进行斗争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道路。 1.(2017·四川成都三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为此,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中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 ——据[美]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盛顿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变化: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 原因:日本走向全面侵华,威胁英美等国利益,促使其对日政策从绥靖转向遏制,并逐渐加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 (2)影响:客观上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处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最终解体;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 2.(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内,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共26省1 500余县市,国土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达3 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5 600余亿美元。 ——摘编自胡德坤《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言论:日本自民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会长奥野诚亮宣称:“ 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虽然曾经与英美交战,但并没有打算侵略亚洲”。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也曾说:“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人们都说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日本右翼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导致日本先后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改成“进入”,把“帝国主义战争”改成“大东亚战争”。 ——摘自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1)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右翼势力言论的核心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二“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得出否定侵华史实。第(2)问,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充分体现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可结合日本确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其侵略中国和亚洲是既定方针;从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屠杀等行为进行驳斥其不实言论;结合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控制的史实进行回答。 答案 (1)观点: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拒绝承担战争罪责;纂改历史教科书。(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 (2)驳斥: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它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二战期间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大片国土,并制造了一系列战争罪恶,惨绝人寰;日本在被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如中国汪伪政权)或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等,亚洲多国人民饱受苦难;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等等。(每点3分,共9分。言之有据,答对三点即可) 3.(2016·山西太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筹建联合国的会议总揽 会议名称 主要概况 美苏中英参加会议并通过议案,决定建立“联合国”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4年8月~10月 ,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与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等,以及促进国际法的编纂和战后经济教育文化合作。但在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和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会议关于联合国问题主要集中讨论和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悬而未决的两个问题。形成了“大国一致原则”的雅尔塔公式。 旧金山会议1945年4月~6月 各种矛盾贯穿会议始终。一是会议首席主席问题,苏联反对由美国人担任,最后各方决定由美苏中英四国轮流担任;二是雅尔塔公式问题,中小国家认为安理会权力过大,不符合联合国民主平等原则,最终该公式仍得到通过;三是托管制度问题,中苏要求让托管地区(注:二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和战后割离自敌国的地区)实现独立,英法仍想维护旧的殖民统治,最终采取折中方案,让托管领土上的居民沿着“自治或独立”的趋向“逐渐发展”。会议最后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6月26日举行签字仪式。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筹建联合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答案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战局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考虑战后秩序的重建;鉴于国际联盟的教训;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影响: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制度化;有利于战后和平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经济、教育、法律等发展;大国矛盾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大国一致原则”带有强权色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