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二”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二“线上教育” 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一、二、三。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说明统治者 A.重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 B.使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将儒学思想作为治国理念 D.以祭祀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 2.《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时广为流传。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主要是由于 A.①字体因王朝更替而中断传承 B.②字体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③字体因简单易识而流行 D.④字体因符合大众审美而普及 3.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些田庄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 A.是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结果 B.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 C.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求来经营 D.标志着土地租佃制度由此产生 4.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安史之乱使关东经济优势尽失 B.大运河的开凿使南粮北运成为现实 C.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 5.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的逐渐盛行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要求 B.源于门阀士族的衰落 C.平衡了宗族内部的利益 D.反映了儒学的世俗化 6.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值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体现出 A.中枢决策趋于规范化 B.中央政令皆自君主出 C.各部门间权力的制衡 D.中央机构发生了异变 7.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民间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这说明 A.古代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间数学推广 C.学校重视使数学教育普及 D.数学理论过于抽象难以纵深发展 8.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成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政治民主化的新追求 B.救亡图存的民族责任 C.学习西方思潮的盛行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9.陈独秀在1920年1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民主党与共产党》一文,指出:“资本和劳动阶级未消灭以前,他两阶级的感情、利害全然不同,从哪里去找全民意?除非把全国民都化为资本家或都化为劳动者,才真有全民意这件东西存在,不然,无论在任何国家里,都只有阶级意、党派意,绝对没有全民意。”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代表真正的民意 B.民主科学是新思潮的指导思想 C.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已经被指明 10.下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难以获得独立发展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外国资本始终保持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成为近代经济发展支柱 11.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 A.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B.反映了近代化进程中复杂的社会现实 C.印证了普通国民素质的提高 D.说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半殖民地化 12.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但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人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据此可知 A.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内外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的选择 C.先轻后重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D.中国错失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机会 13.《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国际秩序。”能佐证此论述的中国外交史实是 A.团结亚非拉人民对抗美国和苏联 B.联苏抗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联美遏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D.不与大国结盟以求独立和平 1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总规模达到3833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而197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28万和2.7%,这说明我国 A.“863”计划取得重大成功 B.义务教育取得突出成就 C.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 D.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15.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这说明古罗马 A.国家行政体系严重不健全 B.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治理社会 C.是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D.武力征服立足于领土的扩张 16.“尽管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欧洲宗教改革 A.推动了教权与王权合一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密切了欧洲各地的文化联系 17.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巴黎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法国共和制进程 B.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大革命发展的顶点和终点 C.巴黎公社革命加深了保皇派对共和派的恐惧 D.法国建立的新制度与巴黎公社的体制本质相同 18.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农业的比例失调 C.经济大危机未波及到苏联的农业领域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生产力现状 19.下表为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的宗旨和任务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该组织 A.冷战后正式成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成为推动两极格局瓦解的重要力量 C.合作重点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D.因成员国数目少而不具广泛代表性 20.马克垚主编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性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 A.现实主义回归成为当代文学艺术主流 B.弘扬启蒙时代哲学思潮中的理性精神 C.西方社会精神危机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D.以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刻画现实社会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8分,第22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清廷视东北地区为“龙兴之地”,虽“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并分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历经变迁,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16~18世纪,他们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有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9世纪时,他们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认为中国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成为他们眼中新的中国形象。 ——摘編自邱世兵《略论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解读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