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 A.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B.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C. 农业生产己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受禾”、“求年”、“有足雨”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从材料中的“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来看,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己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祭祀活动与农业收成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巫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环境的恶化,排除D项。‎ ‎2.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D. 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答案】B ‎【解析】题干说到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是说小农经济组织生产是很容易的,所以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B;题干没有说到其稳定性、落后性和脆弱性,故排除ACD。‎ 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考生学过关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很多,但是材料并没有提到的选项是不可以选的,如这一题中的ACD ‎,所以要做到论从史出,材料只提到了B,故选B。‎ ‎3.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 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的农谚反映的是农业播种时间、种子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B只是某一特点,不全面;C项题意未涉及。故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特点 ‎4.《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 质量管理严格 B. 产品做工精美 C. 生产不计成本 D. 产品不入市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可以看出,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工匠稍有不慎,就会获罪。故选A项。B C D三项均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秦代官营手工业 ‎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错误。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 ‎6.明朝万历年间,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C.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说明明代出现了劳动力的商品化现象,即有些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答案为B项。A、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均排除;D项“开始普及”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史实,排除。‎ 点睛:在明清时期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对于此类试题,主要看是否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表明劳动力已经商品化。‎ ‎7.(题文)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制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AC两项不是根源,应排除。D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表现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的识记。‎ ‎8.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 “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商人为“邦之蠹也”,体现对商人的歧视和抑商思想。B项中宣扬的是工商皆本思想,符合要求。故选B项。A C 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地区性分工扩大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这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A、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地区分工。‎ ‎10.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劳资矛盾尖锐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商标侵权案,实质反应的是商品经济发达所出现的经济纠纷,故选D;没有劳资矛盾,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更不是商业法律十分完备的体现,故排除ABC。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准确区分一些经济学概念才可以做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所出现的经济纠纷 ‎11.(题文)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发展的影响 ‎12.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 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B.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机器的影响在广东的比较大,在江浙较小,在北方几乎没有影响,说明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选B项。‎ ‎13.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 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 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A ‎【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注意关键事件信息“1914-1924年”。‎ ‎14.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在1912-1936年间,我国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了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重工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排除A。题干没有出现顺差与逆差之间的比较,故排除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16.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途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的方法,故D选项正确;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故A选项错误;三大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故B选项错误;C选项的表述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7.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 ‎18.(题文)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A.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B. 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分别是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1965年的高峰出现是由于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而1981-1985年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读数据图表(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3)关注表格或图形的题头或说明以及出处与注释,还要注意分类栏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题头之间的关系。这一题属于柱状图,注意关注两个高峰并准确判断时间段,然后结合所学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 ‎19.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 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 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1985年”这个独特的时间,正是由于1985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所以才出现料材料中所说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现象。‎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20.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答案】D ‎【解析】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最早也应该是在21世纪初,故A不符合题干所述的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间,所以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B不符合题意;C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我国政治体制没有发生剧变,故排除C;“摆个地摊就能发财”说明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供给暂时难以满足需求,故选D。‎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运用排除法更好做。‎ ‎21.学者武力论道:“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 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 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是由于我国没有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与社会制度无关,我国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开始的,故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这时开始认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A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是题干中的错觉被纠正之后产生的结果,故排除D。‎ ‎22.“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是因为 A. 此前未出现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 B. 远航探险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C. 远航探险建立了从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的联系 D. 远航探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显然缺乏史实依据,例如明朝前期出现过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排除A;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符合“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故B正确;开辟新航路的远航探险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但不具有全球意义,排除D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3.《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史实,故B正确。西班牙在17世纪时不是海上第一强国,故A排除。英国在18世纪中期才成为殖民帝国,故C排除。法国在17世纪时也不是海上第一强国,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 ‎24.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随之而来,殖民国家在海外掠夺大量财富,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实力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就是价格革命,故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而不是彻底,排除A。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而没有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C。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D。‎ ‎25.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 D. 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自由主义贸易的产生,与题干不符,排除A。重商主义经济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准备条件,故B符合“过渡性社会”的特征。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的结果,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股份制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6.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 工人运动的兴起 B. 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C. 经济危机的发生 D. 垄断现象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表明作者要防止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故选B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 ‎27.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D.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知,1800〜1900年欧洲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有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即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A项“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表述与图表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28.《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下列选项能最先验证这一趋势的是 A.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 珍妮纺纱机 C. 发电机 D. 电子计算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C属于这个时期。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故应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9.在整个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的100年中,美国关税率在大多数年份均高达40%以上,低的时候也有20%。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B. 防止欧洲的剩余资本流入国内 C. 维护美利坚民族的世界大国的形象 D. 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 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美国实施高关税可以有效抵制英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为美国民族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答案为A。在美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它很好利用了欧洲的剩余资本而不是拒绝欧洲的剩余资本,排除B;19世纪美国尚不是世界大国,排除C;材料主要是维护美国国内经济发展,而非加紧对外争夺,排除D。‎ ‎30.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个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B ‎【解析】‎ 材料“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说明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改革,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工厂制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故A项错误;题干中垄断组织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走向衰落的趋势。‎ ‎(2)重农抑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 ‎(3)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 ‎【详解】‎ ‎(1‎ ‎)第一小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小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封建社会内部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出现反映封建社会(制度)走向衰落的趋势。‎ ‎(2)由材料“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由材料“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可见设立关卡;由材料“商税又极苛重”,可见征收商税。‎ ‎(3)由材料“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反映了严格的对外贸易往来,即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2.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 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荣氏的实业之舟,在面粉业的汪洋大海中再次掀起一股更大的浪潮。‎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与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材料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扶持荣氏企业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到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1)目的:实业救国,使国家强大。客观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原因:国民政府的压迫与剥削;战争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 ‎(3)目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4)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可见实业救国,使国家强大。第二小问,联系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归纳“客观原因”即可。‎ ‎(2)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时代背景,由材料“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事”,反映了国民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由材料“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反映战争的破坏;由材料“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与强占”,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上一穷二白,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此背景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扶持荣氏企业。‎ ‎(4)结合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史实归纳,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 ‎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的加剧。‎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新世界……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可见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由材料“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可见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第二小问,“1500年”到“18世纪后期”,有利于世界市场扩大的因素有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要结合17~18世纪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因素归纳作答,如: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而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经济实力,成为世界工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