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历史试题
武威六中2019—2020学年度 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他( ) A.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B. 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 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 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知,强调的人民的重要性,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和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故BC两项错误;管仲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 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 文化氛围由自由活跃转为万马齐喑 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单一专制 C. 文化形式由百家争鸣到一枝独秀 D. 文化完全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代焚书禁学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如此,只是手段比较温和而已,但两者都将文化置于政治的控制之下,使之为政治统治服务,故D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只是从表面形式上比较两者的相似点,并非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BC不符合题意。 3.“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 程颢 B. 孔子 C. 董仲舒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 材料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性,皆有生命,因而人应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程颢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在李贽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甚至有时一般“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因此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君权神授” B. 反对君主专制 C. 主张人民主权 D. 重视个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视君主、圣人与一般人无异,这体现出其对个性价值的重视,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李贽否定“君权神授”,也不涉及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的论述,排除ABC。 5.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 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 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 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 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柏拉图通过“还剑是不是美德”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B项正确;A、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 6.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A. 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 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C. 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基础 D. 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解题的关键。 7.康德说:“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可见,康德主张 A. 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纯粹理性批判 C. 人非工具 D. 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材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认为自由并非放任,是一种责任,结合启蒙运动理性科学的精神,故D项正确;ABC项比较片面。 点睛:材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解题的关键。 8.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代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C项正确;行业内部的保守封闭性,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有可能导致技术失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两项错误;虽然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古代中国的手工技术仍然在艰难中进步,故D项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 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 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 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 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杂剧。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的现状,基本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材料强调的是杂剧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 10.北宋《宣和画谱·墨竹叙论》中强调,绘画要做到“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据此可得出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人画 B. 专以水墨来作画多半为文人画 C. 风俗画是北宋绘画的主流 D. 强调绘画技巧是中国画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人画强调意境,主张抒情达意。由材料“有以淡墨挥扫”“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可知,材料强调以淡墨来进行绘画,追求意象,抒发思想情感,这体现文人画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文人画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A项不符合题意;描绘民间风情的是风俗画,材料无法体现风俗画是北宋绘画的主流,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仅仅提到绘画技巧问题,故D表述不准确,D不符合题意。 11.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世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A. 使人们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 B. 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 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D.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然世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现在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等信息可知对自然的认识主要受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可得出18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生,故C项正确;宗教信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是进化论的影响,故B项排除;“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的影响,故D项排除。 1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主要是因为《物种起源》( ) A. 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 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 提出人由猿猴进化而来 D. 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答案】A 【解析】 《物种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否定了神创说,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故A项正确;《物种起源》研究自然界,不是人类社会,故B项错误;“人由猿猴进化而来”不是《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科学领域大论战与西方社会巨大轰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内容和作用,注意区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不同,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 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体西用”并没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也不否定封建专制统治。故A、B项错误。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都是近代中国人对救亡图存的不同探索,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故C项正确。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提到的三种理解和选择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C.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D.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了民主的思想,可用排除法。由材料中“帝国”一词可知该倡导者主张保留皇帝,据此可排除BC两项;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任务没有触及封建制度,A项排除;从材料“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可知强调的是暴力革命,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倡导变法。认为只要倡民权,就可以挽救民族危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抓住本题的关键词“帝国”,这说明了他主张保留君主,此外从材料中可发现他还主张实行民主制度,因此可推断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立宪派的主张。 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近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这正如一百年前的盲目守旧一般,若明白这一点,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这里钱穆主要强调的观点是 A. 近百年来中国对外学习始终没有成功 B.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应相互学习 C. 中国对外学习的道路必然会遭到失败 D. 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不应该盲目抄袭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可知,钱穆学习其他先进国家要理性,不应该盲目抄袭,D项正确。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题干强调理性学习西方不符,排除。题干理性学习西方,没有涉及学习是政治制度方面,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正确理解题干“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 近代学者林纾有言:“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该观点主要针对( ) A.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 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C. 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 D.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题干中林纾认为文言文不可废弃,这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的“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相对立,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排除;B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概况 18.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必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合作形成 B. 农民运动的高涨 C. 民主革命的发展 D. 民族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 C 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近代中国时代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故D项错误。 19. 毛泽东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看到的希望可能是 A.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 D.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可以分析出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最希望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故C项正确;A项是五四运动期间,排除;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点睛】首先从“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分析出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0.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基础。所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B.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D.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B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21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都注重把世界先进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 22.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跃跃欲试,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人亲身遨游太空的梦想。我国实现这个梦想的标志是 A.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B.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C. 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D. “嫦娥三号”准确入轨 【答案】A 【解析】 【详解】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但没有实现“亲身遨游太空”,故B不符合题意;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也没有实现“亲身遨游太空”,故C不符合题意;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准确入轨,标志中国的无人登月探测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故D不符合题意。 23.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A. 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答案】B 【解析】 特区精神属于改革开放领域,并不能体现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故A项错误;大庆精神反映了大庆油田建设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忘我奉献精神,特区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的实践只符合特区精神,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针对文艺和科学领域,材料并未涉及文学艺术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 24.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 A. “百家争鸣” 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从题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郭沫若和范文澜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未做出定论,而是尊重彼此的观点,这反映出其开放的思想主张,是“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C选项错误,“百花齐发”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D 选项错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并确立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等教育方针和政策, 这些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等。 据此材料中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以本题答案选A,B、C、D与题干要求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 26.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这一现象 A. 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B. 说明了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C. 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 D. 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3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地》中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这一作品对美国人战胜危机具有激励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彻底”说法绝对,材料也没有反映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改变,排除;B项中的“广泛的认可”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且人们对这一作品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其风格,而是因为其主题,排除;《大地》没有涉及抗战,排除D项。 27.19世纪70年代某画家写道:“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由此可推断,他的绘画风格应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画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可知,这是写实的,所以他的绘画风格应属于现实主义,答案选B。A注重抒情和想象;C注重反传统;D主要是注重光和色搭配。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实主义 28.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 感到困惑和迷茫 B.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对工业化文明的赞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体现,而现代主义艺术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的困惑与迷茫,故排除D,A符合题意;B是现实主义流派的风格,C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背景,均不符合题意,故BC不符合题意。 29.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排除D。 30.戊戌变法高潮之际,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他在书中指出:“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这表明他 A. 反对维新变法 B. 鼓吹思想启蒙 C. 批判传统文化 D. 主张托古改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张之洞认为,旧派人士怕改革过于激进,就停步不前,似因噎废食;新派人士选择过多,最终迷失方向。旧不知变通,新的忘了根本。其中“旧”指的是保守派,“新”指的是维新派。张之洞批评维新派忘本,可见他反对维新变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仅体现了张之洞对新旧两派的批评,没有体现他要求思想启蒙,故B项不符合题意;张之洞说的“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对传统文化是尊重而非批判,故C项不符合题意;托古改制是维新派的主张,恰是张之洞反对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 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深知民生困苦。 措施:军事上:整编禁军,精简军费。经济上:鼓励逃户回归垦田;实行均田制;改革漕运和币制。政治上,虚心纳谏。 (2)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稳定了政局,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解析】 (1)背景:结合后周所处的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分析,根据材料“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概括得出;措施:根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总结。 (2)意义: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内容分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周世宗改革促进了北周的强大,为北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名师点睛】 周世宗改革在五代十国时期,因此分析改革背景、内容、影响时,除了结合材料外,还要联系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对后面朝代的影响。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囚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徒,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现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答案】(1)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控制日益严密。 特点:出理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意义: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可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可知起源早;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囚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可知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根据材料“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可知影响深远。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可从政治:(政治统治、控制人口流动)和经济(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步骤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影响”;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户籍制度的发展角度考查了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影响等内容,难度适中。尤其注意,户籍制度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常考内容之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