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知识背一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总路线 (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一五计划 (1)时间:1953-1957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三大改造 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实现)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正确决策 1、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良好开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 (二)失误(“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被称为“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心即是强调“快”。 (2)“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一大二公”特点) (4)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人祸”)的主要原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③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含义(特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展开: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5)主要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6)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由“点”——“线”——“面”,由“沿海到内地”依次展开) (1)设立经济特区(“点”) 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线”) 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面”) 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及特点 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历史性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3)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三个是否“有利于”③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点最根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1992)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997) 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提出新的论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方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1、背景: 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 ③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2、建立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3、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二、建国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调整): 原因 内容 影响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还未土改,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阻生产力发展 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新政权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经营 1958年: 人民公社化 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建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体制弊端(过于集中经营管理、平均分配)使农业发展缓慢;安徽、四川包产到组、户的经验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基础练+测】 01.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传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 ,由此时间可排除AB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C项。 02.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03.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04.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6年为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放权让利改革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1992年至今,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05.(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 06.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07. 1952年3月,丰台区黄土岗村的殷维臣组建了北京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取得土豆平均亩产4300斤的成绩(当时这一带年景好时土豆亩产最多2000斤)。这一成绩的取得是由于 A. 贫苦农民分得属于自己的士地 B. 集体经营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 C.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D. 分户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吕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B 08.细心的张晓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下图中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 国家经济政策改革 B. 经济所有制的变革 C. 国家政治制度变革 D.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十一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1993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三个时期GDP增长率较高,这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改革的作用,故A正确;一五计划并未涉及经济所有制的变革,故B错误;三个时期均未涉及国家政治制度变革,故B错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也属于国家经济政策改革的范畴,故D错误。故选A。 09.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C. 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答案】B 1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来源】2018届南京、盐城市高三一模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供给方面的,故可排除B;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了90年代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改革的深化,故选C;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可排除D。 11.阅读下列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A. 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C.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作用 【来源】【全国校级联考word】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如东高级中学、姜堰中学等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监测历史试题 【答案】C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956-1978年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2017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指出仍然把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表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届仿真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论题:改革与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论述: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式,这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看出:鸦片战争,由于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之前以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转变为民族矛盾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中国近代的战争破坏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基础,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加上当时的国际形势,迫切需要中国加大对工业的发展,但这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产生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78年后国家进行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政府进行各方而的改革,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了小康,因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与改革和革命相一致的,即改革与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上要矛盾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