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战国时期诸侯王先后封君达百余人。受封之君拥有任免官吏,征收民税,世代沿袭等特权。“求取封君”一时成为战国时期卿大夫普遍追求的政治思潮。据此推断,战国封君制反映出 A. 西周传统制度的延续 B. 制度更迭趋势进步 C. 君主集权统治的强化 D. 血缘宗亲关系的割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诸侯王先后封君达百余人。受封之君拥有任免官吏,征收民税,世代沿袭等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的封君制是西周传统分封制的延续,故本题答案选A项。制度更迭趋势的进步和血缘宗亲关系的割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君主集权统治的强化出现在秦国统一以后,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2.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解析】 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 【考点定位】科举制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 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4.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 5.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此题迷惑性非常强。第一眼看过去好像是经常做的题目,但是经过出题人的重新设计,已经不好选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 6.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7.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 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 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 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明确了法官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的基本程序,所选取的陪审员必须是有一定财产的,所以不能说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材料只是对个例进行了规定,不能以偏概全说其是罗马法完备的标志,该法与罗马的政体无关,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陪审制的产生及影响 8.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利的制衡 9.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0.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轮船未抵重庆”,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项正确。A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BC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交斗争 12.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是指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中共积极主动的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八七会议发生在长征之前,七大召开在长征之后; B项解决的是中共内部问题,没有涉及中日关系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3.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 14.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出《宪法大纲》( ) A. 消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D.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答案】D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正是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表现,故A项“消除了”说法错误;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而大纲里规定富农不能享有相关民主政治权利,划为对立阶级力量,故B项“全面贯彻”说法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从1924年至1927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国宪法大纲》是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故C项说法错误;富农等可团结为革命力量的阶级被错误打击,说明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 16.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7.《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项错误。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8.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出美苏关系的转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体现了冷战时代的到来,故①②项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联合国的成立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是美苏冷战的直接表现,故③④项错误,BCD选项排除,排除。 20.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排除BC;“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排除C;“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③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商业活动 21.《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 2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23.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状况。①项,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荷兰和英国因为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的力度,积累了大量资本,人均GDP增速较快。故①项正确。②项,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项错误。③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此处时间不符。故③项错误。④项,由于荷兰和英国先后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海外殖民地增加,双方都加速了殖民扩张掠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加速,人均GDP增速较快。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③项错误,①④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24.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C.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D.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的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经济侵略,材料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反映了此时美国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B符合题意;AC 均与表中数据信息不符;D说法过于绝对。 2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 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从中分析出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百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民主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答案】(1)光荣革命在事实上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初步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表现:确认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群众监督. (3)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改革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颁布了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基层民主. 【解析】 【分析】 (1)依据材料中“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的信息并结合光荣革命后颁布法律以及君主立宪制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修订宪法和依法治国等角度思考回答。 【详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点睛: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题干所述史实进行分析解读、并加以论证的能力。考生可以自己根据题目要求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但是必须做到的是先亮明自己要探讨和论证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最后要有总结陈词,也就是说做到阐释观点、分析论证和总结陈词三段论。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1)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 【答案】 (1)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和对中国的挟持。 (2)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联系更加密切。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西方列强向中国疯狂资本输出;中国思想近代化程度提高(放弃自大心态); 【解析】 (1)由“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可以得出银行比中国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更具优势;由“英……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和“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可以抵制外国资本对我国的经济侵略;由“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可得出开设银行对修建铁路有促进作用。 (2)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1896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那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对华开始了资本输出。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也大大提高,开始了救亡运动。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