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学案(江苏专用)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19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民国初年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全民族抗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民族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全民族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2.南京国民政府的社会经济建设 (1)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 ①原因 a.国际金融形势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际银价猛涨。 b.防备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战略需要。 ②内容:废两改元。 ③作用 a.标志着中国废除了银本位制度,在统一币制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b.废两改元对钱庄优势地位产生了实际的、根本性的冲击。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1937年) ①时代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②目的:“改善民生”“自救救国”“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③内容:a.提倡征工,即动员老百姓做义务劳动。b.振兴农业。c.鼓励垦牧。d.调节消费。e.振兴工业。f.开发矿产。g.调节金融。(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h.提倡国货。 ④影响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d.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3)新生活运动(1934-1949年) ①内容: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统一人们的思想。 ②目的:振民风,安社稷,定江山,御外侮。 3.全民族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抗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规定首先应迁的是“指定军需工厂”和“国防上可利用者”,其次是“现在民生必须者”,后来扩大到“不属以上两种而可借培植工业中心者”以及普通工厂。从地域上安排搬迁步骤,“一为苏浙一带之工厂,二为河北之厂矿,三为山东之厂矿”。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1938年, 武汉会战已迫在眉睫。国民政府再次动员各地迁汉工厂以及武汉原有企业,分别迁往川、黔、桂、陕和湘西等地。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落是内迁的结束期。迁出武汉的工矿企业,其大部分取道长江航路入川,故以宜昌为运转中心。在1940年6月宜昌沦陷前,迁厂物资基本抢运出来。到1940年年底,内迁工厂大部分复工。 (2)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局面,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列强冲击下自然经济的解体 (2016·高考江苏卷)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迁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析错点:“店铺增多”,材料无此信息;“遭到了抵制”与材料所述相左:“外来技术的传入”,材料无此信息,材料信息显示传入的只是洋货(商品)。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自然经济解体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2019·高考全国卷Ⅰ,T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满分秘籍] 扣题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参与了工商业, 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判断其影响。 析错点: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材料仅说明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材料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试解】 B 3.命题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满分秘籍] 扣题眼:解读材料信息,迁移清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知识思考其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析错点:“民间设厂高潮”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材料信息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中国茶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故选B项;“萎缩”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业品,与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下降关联不大,排除D项。 2.(命题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是近代英国侵华的重要方式。1858年,英方迫使清政府签署《天津条约》,鸦片从此以“洋药”名义入口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1907年,英国主动向清政府提议逐年减少直至1917年完全禁绝鸦片对华出口。这一变化反映( ) A.工业革命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B.英国政府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C.英国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 D.英德矛盾激化使英国放松了对华侵略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1858年英国使鸦片输入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这是为了满足英国对华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进行商品输出的需要,但1907年后英国主动减少直至完全禁绝鸦片入华,这是由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不再需要鸦片贸易来扭转贸易逆差,因而材料中鸦片贸易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故选C项;鸦片作为一种成瘾性的毒品, 是有较丰厚利润的,排除A项;鸦片贸易确实有罪恶性,但这不是英国减少直至禁绝鸦片贸易的根本原因,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方式的变化应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排除B项;1907年后英国减少直至禁绝鸦片贸易,是因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是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表现,排除D项。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洋务企业的弊端 (2018·高考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理解洋务企业的管理制度。 析错点:“完善”说法错误,“封建衙门”式管理非常落后,并非完善;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主要是官办企业,始终不是“外资企业”;“皆为外行”过于绝对化,材料中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是所有洋匠都不懂技术。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洋务运动的矿业政策 (2017·高考全国卷Ⅰ,T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满分秘籍] 扣题眼:税负减轻有利于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析错点:税负减轻不等于加强“管理”;“摆脱”不符合史实;企业稳健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保证”一词表述太绝对化。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洋务企业政策的调整)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大型军事工厂,同时规定其他省份调拨某军事局厂的产品,都需要支付全部或一部分工本费。如丁宝桢的四川机器局就强化了调拨产品计价的趋势。这种规定( ) A.提升了四川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B.使近代军用工业走出了困境 C.强化了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 D.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费压力 解析:选D。要求使用军工产品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利于缓解洋务运动军工企业的经费压力,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出四川在近代化中地位的提升, 排除A项;调拨产品计价只能缓解洋务企业经费方面的困难,无法解决其他方面的困境,排除B项;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厂生产的产品是不面向市场的,排除C项。 2.(命题点:洋务运动的评价)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洋务运动的历史事实更加多元 B.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 C.历史认识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D.社会观念对历史认识影响减弱 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出现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故选C项;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多元化,历史事实不会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而非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观念影响了人们历史认识,而非影响减弱,排除D项。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2019·高考江苏卷)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关键信息“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分析。 析错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017·高考江苏卷)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满分秘籍] 扣题眼:注意“1948年”这个时间节点,比较材料中的数字, 结合国民政府统治后期中国的经济状况,理解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 析错点:“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不合乎二战后的时代背景,战争使英国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不合逻辑,日本此时为战败国,国内经济凋敝,无对外投资条件;“完全掌控”说法不成立,材料数据只能反映外国在华投资比例的消长,不能说明其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试解】 D 3.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016·高考全国卷Ⅱ,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接收的日伪纺织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析错点:是将日伪企业收归国有,而不是归于私有成为“民族工业”;题干中只针对日伪纺织企业,并非全部纺织(轻纺)企业,且收归国有不等于实行“统制”;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开始衰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解析:选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办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01-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处于高涨时期,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导者是清政府,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2.(命题点: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老舍《茶馆》第一幕中有一段王利发与崔久峰的对话。(时间:1898年初秋。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王利发:你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崔久峰: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 再也起不来!材料中的对话,揭示了( ) A.北京人不论国事的恬淡生活 B.实业救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难以持久 解析:选D。“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列强的压制,难以持久,故选D项;材料中的对话谈论的是实业救国,这是国事,排除A项;“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表明实业救国没有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排除B项;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排除C项。 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开始启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前,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局限于通商口岸,与外国接触较多的买办与官宦之家的服饰、饮食等发生了一些变化,广大的内地和平民之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1.生活礼仪的变革: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生活礼仪开始发生变化,体现等级贵贱的三跪九叩之礼被握手、鞠躬所取代。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开始出现,婚姻礼仪逐渐简约。 2.服饰的变革:西装开始流行,成为进步的象征;旗袍成为时尚女性的钟爱。 3.妇女不缠足运动兴起:清朝曾经多次要求禁止缠足;维新派、革命派等进步力量也积极倡导不缠足。 4.剪发运动:男子剪发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清政府在统治的后期曾经倡导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强制剪发。 5.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第一次高峰。 6.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纷纷涌现,电影开始出现,中国的大众传媒开始发展。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二次高峰(五四新文化运动) 1.思想观念的巨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社会风俗在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特别是婚姻、服饰等,民主平等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2.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报纸成为城市上层生活的必需,电影进一步发展。 3.城市设施的发展:电灯、电话、交通等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苏联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劳动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 3.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 4.革命色彩:同志的称呼大行其道,列宁装、绿军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观念、服饰、装潢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商品意识普遍增强,崇尚享受的意识逐渐兴起,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 ②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④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⑤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与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①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②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④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晚清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晚清社会习俗变迁中的现象 (2019·高考江苏卷)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关键信息“四乡八镇销场远”说明宁波脚带销售良好。 析错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晚清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2018·高考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仔细观察图片,可看出张园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西式马车、长袍马褂、电灯电线等,也体现了社会生活中西结合的特征。 析错点:传统绘画的理念是“得意忘形”,不是“以形求神”;“追求时尚”只是开放大城市的市民生活观念,谈不上“国民共识”;清朝末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是汽车、电车等,这在画中没有体现。 【答案试解】 D 3.命题点:近代报刊的发展 (2017·高考江苏卷)《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满分秘籍] 扣题眼:根据题干表格中《万国公报》发表的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等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的现象,理解其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析错点: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言论自由;“使清政府革除陋习”说法不准确,只能说起了推动作用。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影响近代教育发展的因素)下图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 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 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 解析:选C。清末新政是1901—1911年清廷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使新学教育兴隆。据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可知,直隶占比最多,江苏、广东等地依次递减,这说明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故选C项;大学生分布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关联不大,排除A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与大学生分布没有关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材料是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排除D项。 2.(命题点:影响学生阅读报纸的政治因素)1944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 ) A.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B.美国中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C.中国中学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D.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 解析:选D。1944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决胜阶段,美国本土相对稳定安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较大,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学生阅读报纸关注点的不同,且报纸并非二者交流的媒介,排除A项;美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中国对政治导向的重视都是材料的表象,排除B、C两项。 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国关税政策的演变 【主题概述】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关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贸易政策的基本方向,直接关系到国家间的经贸往来。 (1)发展历程 ①鸦片战争前,关税征收主要针对国内商业。 ②到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各国的入侵,海关大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但也引进了近代关税概念和关税制度,过境关税和内地关税才逐渐有所区别。1931年取消了常关税、子口税、厘金税等国内税(转口税也于不久后取消),此后,中国的关税就仅指进口税和出口税,对进出国境的货物只在进出境时征收关税。 ③改革开放前的关税政策主要以保护性关税政策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海关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一直实行高关税水平的保护关税政策。 ④改革开放后至加入 WTO 前的关税政策——自主性调整。随着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关税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为主。1992 年开始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水平,是为了履行与 GATT 有关的关税协议。 ⑤加入WTO 后的关税政策:具有约束性的调整。 (2)启示:认识到关税政策对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重视关税政策的保护功能;加强合作的关税政策。 【综合大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9世纪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关税思想,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 ——摘编自栗小芳《中西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关税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趋势,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的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趋势;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因素、经济条件、经济政策等角度进行归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变化一定要紧扣材料从什么到什么进行提炼,变化的影响应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思路点拨:解答启示一定要紧扣材料,结合关税和贸易政策演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 答案:(1)趋势:关税税率逐步降低。原因: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英国打败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等等。(任答四点即可) (2)变化:古代时期,具有随意性;19世纪下半叶以后,学习西方的关税思想,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提高了政府税收,抵抗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应注意关税政策制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 探究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多视角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题概述】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举入侵中国,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开启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应多方面看待这种变化。 (1)从生产模式看: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2)从经济结构看: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3)从对外交流看: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4)从变动过程看: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5)从变动的实质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综合大题】 2.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 思路点拨:国际经济背景应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方面考虑;“消极影响”应从列强资本输出的危害方面思考。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这两句话中,“中国内部因素……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 现代化”。论据要找出支持此观点的史实,例证如洋务运动、民族企业的出现等,要揭示出其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答案:(1)国际经济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消极影响:洋务工业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得到拓展,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2) 论点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论据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清末新政 民族实业家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末掀起办厂热潮 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 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技法指导】 大题夺分需坚持两个原则 (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将其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仍居主导地位 B.“纺”与“织”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 C.在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解析:选B。材料中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仍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众多机户大量使用进口的洋纱生产,“纺”与“织”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故C项错误;由材料“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故D项错误。 2.(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这主要缘于(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 解析:选C。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3.(2019·苏州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 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4.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5.“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解析:选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政策,与材料“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相符,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推动是在1927年之后,故D项错误。 6.(2019·盐城二模)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20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 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 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D.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解析:选C。据材料“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20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了学生的带头作用,由此无法得出工商学界联合斗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抵制日货,没有涉及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 7.(2019·昆明二模) 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 企业性质 工人人数 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 34 000人 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 9 000至10 810人 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 5 500至6 000人 近代采矿业 16 000至20 000人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 27 250人 总计 91 750至98 060人 据此表可知,中国无产阶级( ) A.分布在近代企业 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 解析:选A。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的工人人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这说明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近代企业中,故选A项;表格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情况,至于其最早产生于哪种企业中,表格并没有提及,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的地区,排除C项;表格提及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总数,即91 750至98 060人,但这并不能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排除D项。 8.(2019·连云港一模)对图一、图二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 ) 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 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 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选D。洋务运动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D项。 9.(2019·汕尾高三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选A。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参与外商的经济活动,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10.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 (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1 568 853 29.6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段(1913—1918)以及表格中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故选D项;表格体现出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不能推断出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排除A项;表格中所体现的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其原因在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不能证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还幻想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排除C项。 11.(2019·金陵中学高三期中)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 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 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解析:选D。进口替代是指发展中国家选择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数据表明1914—1921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国产面粉、火柴、橡胶制品等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逐渐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排除A项;1914—1921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2019·南通二模)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 ) 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 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 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 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 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材料“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结构与布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提及这些做法的效果,排除D项。 13.(2019·沧州一模)小年画《上海新建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描绘了新上海的一大胜景。时人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解析:选D。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构成冲击,但当时仍有使用人力或马力牵引的车,这反映出当时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的变化,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可知,民众的出行方式多样化,并未出现巨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火车带来的变化,未涉及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 14.(2019·常州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需)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 解析:选D。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河南较为保守,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排除B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排除C项。 15.(2019·沧州一模)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选B。据材料“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推行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 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可得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根据材料一“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可得循环往复、不断累加;根据材料一“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可得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可得出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可得出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可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可得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3)根据材料“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可得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答案:(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