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模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课件(共107张)
模块一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考情分析 高考导航 考点 考题 考查内容 (1) 知识视角: 近几年课标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史学研究方法、西周的分封制、小农经济、手工业、农业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上,更多地考查分封制的表现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点、文化等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8 全国卷 Ⅱ , 24 2017 全国卷 Ⅰ , 24 2017 全国卷 Ⅰ , 25 2016 全国卷 Ⅲ , 24 2016 全国卷 Ⅲ , 25 2014 全国卷 Ⅱ , 24 2013 全国卷 Ⅰ , 24 历史兴衰的规律 分封制 ( 文化认同 ) 汉代集权 ( 郡级政区变化 ) 铭文 ( 重视历史传承 ) 汉承秦制 ( 文书之力 ) 周礼制度 ( 统一的雅言 ) 分封制的瓦解 ( 战国墓葬 )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2018 全国卷 Ⅲ , 24 2017 全国卷 Ⅱ , 24 2017 全国卷 Ⅲ , 25 2016 全国卷 Ⅰ , 25 2015 全国卷 Ⅰ , 24 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商贸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 汉代经济 ( 恢复和发展 ) 汉代农事图 ( 庄园经济 ) 小农经济的形成 ( 农耕之利 ) (2) 能力视角: 多以考古资 料、图片、 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为切入点,考查对材料隐性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突出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2018 全国卷 Ⅰ , 24 2017 全国卷 Ⅲ , 24 2016 全国卷 Ⅰ , 24 2015 全国卷 Ⅱ , 24 2015 全国卷 Ⅱ , 40 2013 全国卷 Ⅱ , 2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墨子 ) 字形演变 ( 教育下移 ) 汉代儒学 ( 历史传统 ) 政治诉求 孟子思想 ( 中西对比 ) 史学研究 ( 关于黄帝事迹的记述 ) (3) 考向视角: 预计今后高考将会继续以文字史料为命题载体,注重考查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意义 总述 先秦 ( 远古至公元前 221 年 ) 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 ( 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 220 年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 “ 百家争鸣 ” 到儒家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朝代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秦朝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 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 度;秦朝以吏为师 西汉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文献 文字记录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 御史 ) 《 汉旧仪 》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 通典 》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记述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 汉书 · 杨恽传 》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 后汉书 · 逸民传 》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 东汉 ) 王充 《 论衡 》 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 三月 可粜粟,买布 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积极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消极影响 从政治上讲 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消极影响 从经济上讲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文化上讲 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刨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社会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 随着分封、宗法和礼乐制度的不断解体,知识分子开始向传统的天命神权理论发起一步步的冲击,自觉地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制造舆论,寻找并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变革的设计师 春秋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摧毁旧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和促成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成长提供精神动力;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则在于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变革的实践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从理论上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参照和指导,而且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成为社会变革的忠实践行者 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自觉,开始从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