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40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40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学案

阶段特征 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至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政治上: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 经济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文化迅猛发展。‎ 第40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发展 ‎①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②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 ‎③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 ‎④2007年由12国发展至27国,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⑤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进入流通领域。‎ ‎(2)评价 ‎①欧盟在经济建设领域成就巨大,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归纳总结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1)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3)开创了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4)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原因: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形成 ‎①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②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3)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4)影响:对三国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3.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 ‎①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③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演变 ‎①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韩时提出。‎ ‎②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问世。‎ ‎③1991年,中国与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一起加入。‎ ‎(3)活动: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①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次会议,发表《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②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意义: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作为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2)建立 ‎①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②截至2008年7月,共有153个成员。‎ ‎(3)宗旨和原则 ‎①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 ‎②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4)历史意义 ‎①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筑起来。‎ ‎②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③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①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和中国相互需要。‎ ‎(2)加入 ‎①1986年开始的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无果而终。‎ ‎②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③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使中国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精微点拨 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性原则的两种形式 (1)“最惠国待遇”:即各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产品,必须给予不低于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产品的优惠待遇。‎ (2)“国民待遇”:它要求一旦货物已经进入某个市场,它们必须获得不低于相同的当地制造商品所获得的优惠待遇。‎ 三、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发展问题 ‎(1)原因 ‎①二战后,存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 ‎(2)问题: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3)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全球性问题 ‎(1)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图示构史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点一 “合作、竞争、发展、共赢”—— 经济区域集团化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 ‎(1)基本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为中心的格局。‎ ‎(2)区域内的合作程度日益加深,规模日益扩大。‎ ‎(3)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发达国家扩大至发展中国家。‎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成员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成员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增强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由于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区域经济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加大,贫富分化加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不同的区域集团对美国的冲击不同 ‎(1)欧洲一体化冲击美国经济地位 史料 1970年欧共体与美国经济对比表 出口贸易 ‎(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 ‎(亿美元)‎ 钢产量(万吨)‎ 汽车产量 ‎(万辆)‎ 水泥产量 ‎(万吨)‎ 欧共体 ‎885‎ ‎270.3‎ ‎10 920‎ ‎936.4‎ ‎11 120.3‎ 美国 ‎426‎ ‎117.0‎ ‎11 931‎ ‎824.4‎ ‎6 405.6‎ 结论 欧共体多项经济指标超过美国,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本质上体现的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墨西哥在区域集团中处于不利地位 史料 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结论 史料表明墨西哥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家竞争力方面与美国均存在较大差距,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墨西哥打开美国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弄清题意 本题以西方国家建立的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 技巧运用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19世纪晚期,其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B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 难点辨析 本题最难排除D项。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都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D项错误。‎ 答案正解 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紧密相关,故A项正确。‎ 考点二 是馅饼,还是陷阱?——经济全球化 ‎1.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⑤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 ‎(2)消极影响 ‎①‎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②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会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都大大增强。‎ ‎③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④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2.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联系 ‎(1)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1.时空意识 世界经济由无序趋向有序的历程 史料 ‎ 结论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史由证来 反全球化是反对全球化本身吗?分析史料,论证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 史料 ‎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提示: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证。‎ 论证: ‎ 答案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因为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全球性问题而产生的(如,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影响;恐怖主义等);我们应该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 ‎1.欧洲一体化的关键——法德和解 戴高乐认为,“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欧洲就将成为美苏窥伺的地方,成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战场”,主张欧洲联合自成一极,形成第三种力量,以便结束两极分治世界的局面。“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从大西洋一直到乌拉尔的欧洲,即整个欧洲。”对戴高乐来说,欧洲联合既是振兴法国经济的重要手段,又是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1963 年,(法德)两国政府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法德结盟,构成了西欧联合的基础和推动西欧共同体市场向前发展的动力。——摘编自袁红《试析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发现问题 二战后法德化干戈为玉帛,由对抗走上了合作之路。‎ 命题角度 欧洲一体化形成的背景;二战后的法德关系;欧洲一体化的实质。‎ ‎2.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贸易壁垒……1995年的大阪会议上,中国宣布将从1996年起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之后,中国数次降低了平均税率。到2001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平均关税已经下降到15%左右。——《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 发现问题 中国加入APEC后通过削减关税,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命题角度 合作、竞争、发展、共赢的共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加入APEC的机遇与挑战。‎ ‎3.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游戏”‎ ‎“全球性,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拉德哈克瑞什南《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 发现问题 全球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命题角度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4.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 发现问题 “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对立的,与教材观点有差异。‎ 命题角度 影响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同质性的必然性。‎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5‎ ‎2016‎ 全国Ⅰ,34、35‎ ‎2015‎ 全国Ⅰ,35‎ ‎2014‎ 全国Ⅰ,35‎ 全国Ⅱ,35‎ ‎2013‎ 全国Ⅰ,32‎ ‎1.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 ‎;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 ‎2.命题点:欧元对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4·课标全国Ⅰ,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 ‎3.命题点:欧盟东扩折射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2014·课标全国Ⅱ,35)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 ‎4.命题点:欧共体建立的初衷 ‎(2013·课标全国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 A 解析 ‎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联邦德国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等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拿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却基本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英国与法、德等国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历史上关系紧密,不能成为英国反对联合的理由。‎ ‎5.命题点: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2016·课标全国Ⅰ,34)观察下表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 B 解析 表格中的国际组织都与新兴独立国家有关,这是它们应对不利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故选B。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C;表格中的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 ‎1.命题点:欧洲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2018·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35)以下是2002~2012年欧洲27国失业人口的差异变化图。该图反映出当时(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 B.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摩擦不断 C.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D.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将越来越大 答案 C 解析 失业人口的对比度与集团化趋势并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失业人口对比度并不能体现其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故B项错误;也体现不出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将越来越大,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全球文化竞争的政治色彩 ‎(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35)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答案 A 解析 “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可知文化的竞争不仅指文化竞争,可能还包括国家的地区影响力,即政治角逐,故A项正确。‎ ‎3.命题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35)齐世荣指出:“目前,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集团化经济,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美、欧、日三家,它们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0%。”这意味着经济区域集团化(  )‎ A.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影响力 C.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目前,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集团化经济,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美、欧、日三家,它们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0%”可以得出在经济区域集团化中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模)科克报告指出,欧盟国家改革的根本障碍是“没有政治上的承诺和决心”,而欧盟又无力强制成员国执行改革。这反映出欧盟(  )‎ A.加强各国间合作任重道远 B.要加强政治经济一体化 C.各国间的合作仅浮于表面 D.需创立区域合作新模式 答案 A 解析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的联合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各国间的合作仅浮于表面在材料中不涉及,材料只是说各国间的合作没有政治上的决心和强制力的保障,故C项错误;需创立区域合作新模式不是解决材料问题的根本,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34)1995年申根协议生效时只有七个国家,后来增加到26个国家;1999年欧元区成立时只有11个国家,现在欧元已经在19个国家流通。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严重受挫 B.多速欧洲较符合实际 C.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 D.欧洲一体化进程过急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件事,其没有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受挫,故A项错误;申根协议与欧元区的发展体现了欧洲并不是按照统一的速度与步伐进行发展的,体现了多速欧洲发展的思路,故B项正确;材料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欧洲一体化进程过急,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二模,35)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可知(  )‎ A.区域组织会导致国家让渡部分主权 B.欧盟成员国内政与外交趋于一致 C.欧盟成员国有完全相同的国家利益 D.区域集团化导致民族国家逐渐消失 答案 A 解析 欧盟成员国之间仍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并未实现内政外交的一致,故B项错误;欧盟成员国有自身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不能说有完全相同的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区域集团化主要是在某些领域的合作,不会导致民族国家的消失,故D项错误。‎ ‎4.(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35)下图是2016年某期刊上的一幅政治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A.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C.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欧洲一体化的严重挫折 答案 D 解析 政治格局是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材料并未体现欧洲各国力量的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英国脱欧”事件不可能中断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英国脱欧”并不代表英国经济和欧盟经济对峙,故C项错误;“英国脱欧”使欧洲一体化遭受严重挫折,故D项正确。‎ ‎5.(2017·邵阳二模,35)1988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1.7 %,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0.49%,而在墨西哥的进口中,美国商品竟占了80%以上。这反映出(  )‎ A.加入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无益 B.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美国在对墨西哥进行资本扩张 D.美墨两国间的贸易效益悬殊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1.7 %,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0.49%,而在墨西哥的进口中,美国商品竟占了80%以上”可知美墨两国间的贸易不均衡,效益悬殊,故D项正确。‎ ‎6.(2017·泰安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0)有墨西哥国内人士说:“虽然自由贸易区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下列表述符合这种观点的是(  )‎ A.取消关税及贸易壁垒是墨西哥经济发展的基础 B.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有利 C.美国和加拿大帮助墨西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解决了墨西哥的社会问题 答案 B 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只是减免关税,没有取消关税,故A项错误;美国和加拿大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墨西哥主要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故C项错误;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是解决了墨西哥的一些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7.(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35)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不可能成为新的世界领袖,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并没有逐渐下降,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所以能体现全球的治理需要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故C项正确;国际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8.(2017·厦门二模,35)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C.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D.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美国耐克公司不断地搬迁是为了寻求最廉价的劳动力,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衰落,故A项错误;国际分工是指全球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国家负责,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美国耐克公司的不断搬迁实现了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仅仅是工厂的搬迁,并未体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故D项错误。‎ ‎9.(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35)下图漫画意在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B.自身资源匮乏以及产业结构落后 C.经济全球化加剧金融投机的风险 D.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定价权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不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自身资源并不匮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剪刀差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并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加剧金融投机的风险,故C项错误。‎ ‎10.(2017·长春三模,35)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行工业国家的增长模式由单纯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 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答案 D 解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形成,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发展时期,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其更加依赖人力资源,故D项正确。‎ ‎11.(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5)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答案 C 解析 1990年以来,随着东欧剧变,先前执行计划经济的东欧诸国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故C项正确。‎ ‎12.(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35)据统计,在1989年到1996‎ 年期间,仅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建立 B.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空前强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格局的巨变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得出,此时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美元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故B项正确;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呈现“一超多强”局面,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故C项错误;政治格局的巨变推动经济的全球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石家庄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自由主义学说盛行;法律自由化的保障;经济乐观主义情绪;政府的推行。‎ ‎(2)变化:由排斥到加入。‎ 影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推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升了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14.(2018·九江一中高考适应性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正式颁行格里高利历,以取代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现因全球通用,即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相对而言,儒略历与回归年误差较大,格里历法较儒略历法更科学,它与回归年的误差比儒略历更小。格里高利历的推广有一个历史过程,下表是采用格里高利历的时间和国家、地区情况。‎ ‎1582年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佛兰德、荷兰、洛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和德意志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的诸侯国,首先采用了格里高利历。‎ ‎1700年 挪威、丹麦、所有德意志地区和荷兰的新教国家,以及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等瑞士的新教州,纷纷接受格里高利历。‎ ‎1752年 英国采用格里高利历,格里高利历不仅适用于整个大不列颠,也适用于其殖民地和自治领。‎ ‎1753年 瑞典和芬兰先后采用格里高利历。‎ ‎1873年 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里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 ‎1875年 埃及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2年 中国宣布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6年 保加利亚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7年 爱沙尼亚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8年 俄国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9年 南斯拉夫采用格里高利历。‎ ‎1924年 希腊采用格里高利历。‎ ‎1925年 土耳其采用格里高利历。‎ ‎——根据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时间标准化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 论题例举:1.格里高利历成为公历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 ‎2. 格里高利历的通用推动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3. 时间标准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等。‎ ‎……‎ 阐述纲要(就论题需作相应调整):‎ 从格里高利历的推广过程来看,早期的进程与宗教的关系比较明显。16、17‎ 世纪是欧洲发生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时期,因宗教、政治立场的差别,格里高利历起初只能在天主教国家推行,新教、东正教国家予以抵制。‎ 但是,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发展,在对待格里高利历的问题上,人们更注重于时间的精确性和时间标准趋同在全球交往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18世纪新教国家开始接受格里高利历,19世纪70年代起格里高利历扩大到非基督教世界。‎ 信奉东正教的国家对格里高利历的抵触更强一些,20世纪以前,没有一个东正教国家接受格里高利历。但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格里高利历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也陆续采用了格里高利历。‎ 总之,随着世界联系和全球交往的不断发展,起初只在天主教国家推行的格里高利历,陆续推广到新教国家、非基督教世界。随着格里高利历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也陆续采用了格里高利历,融入到“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之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