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丁爱华 审题:江卫娇 2019.3.2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相权不断削弱 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 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正确理解材料。“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C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B 项也未出现在材料中,所以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错误。 3.古希腊民主政治与古罗马法律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下列有关古希腊民主制和古罗马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雅典所有男子都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B. 雅典妇女也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C. 古罗马奴隶享有与自由民一样的法律保障 D.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具有参政权利,所以排除AB两项,罗马法律保护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奴隶的利益,所以排除C,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奠定了基础,所以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影响 4.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和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他们的共性是 A. 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 B. 国家元首都掌握行政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德等国的政体均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形式,代议制最大特点是议会负责立法权,故D项正确;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故A项错误;英国是首相负责国家行政权,德国是宰相负责行政权,故B项错误;美国和德国政府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 5.“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D。A、B、C三项均正确。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重要事件•认识 7.“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轻柔的《映山红》唱出了劳苦大众在艰苦斗争岁月里的期盼。它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明显的关键提示词是“红军”。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组建国民革命军,排除A;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第一支人民军队。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来军队一直称为“红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称“红军”,故B正确;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共合作宣言》,将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排除C;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中,共产党的军队称为解放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红军”,联系所学国公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析解答。 8.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B.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C. 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同的领导阶级决定中国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D. 判断革命的性质应依据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分别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同的领导阶级决定中国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产阶级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9.邓小平回忆他参加的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搞农民暴动……号召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子,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该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信息“搞农民暴动”“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可知,这是八七会议所作出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决议,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10.“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指 A. 二月革命 B. 七月事件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迫使沙皇退位”,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故A正确;七月事件是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镇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的事件,沙皇的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B;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C错误;巴黎公社是法国的无产阶级政权,不符合“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迫使沙皇退位”,结合所学俄国二月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 11.读《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三次建交高峰解读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 ③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④90年代第三次建交高峰的出现与一批新国家的建立有关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运用曲线图考查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强调学生的识图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曲线图结合所学知①③④符合史实,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说法错误我国在建国初期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事实上是结盟了,而奉行不结盟政策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方针及活动·三次外交高峰 1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次会议应该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是敌人,回来时是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题意。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有很多国家在帝国主义煽动下敌视新中国,攻击共产主义。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恩来未参加C、D 两项的两次会议,排除;A 项是世界五大国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故选B。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 13.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美国首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在下列哪一文件中? A.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B. 《中美联合公报》 C.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故本题选C。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 毛泽东当时己经提出“一国两制” B. 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 —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国两制”为邓小平提出,故A项错误;“和平统一”并非建国以来既定方针,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是对毛泽东的话的错误理解,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题中毛泽东的话是说统一对大陆有好处,为了完成统一,大陆方面可以让步,故应选B项 考点: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点评: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个历史过程,要注意对其形成过程的考查。 15.近年来,国共两党高层接触频繁,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最初提出“一国两制”的原则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现在虽然涉及到美、日等国,但仍然是中国的内政,故①正确,②错误;“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故③正确;目前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本题中②是错误的,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6.习近平主席在谈到某一制度时,强调“要深入进行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讲真话、进诤言,出实招、谋良策。”该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村民自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职能就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这与材料的内容是相一致的,故选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可排除A;村民自治制度涉及不到协商议政,故可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与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这些职能不符合,故可排除C。 17.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3.16% 5.14% 4.89% 2.45% 14.14% 11.99%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 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第一届人大代表组成十分广泛,充分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D项正确;选举体现出的是间接民主,故A错误;人大代表是由选举产生,故B错误;表格显示的事人民民主原则,不是社会主义原则,故C错误。 1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局面己经形成 D. 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可知引文主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已经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因此D符合题意,C不合史实。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只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因此AB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D。 19.“冷战”的结果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我们不否认美国是胜利者,但其付出了惨重代价。美国没有进入一个衰落时期,但其相对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无可否认的是欧洲和亚太地区在崛起。这表明了 A. “冷战”没有绝对胜利者 B.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冷战”中有更多崛起者 D. “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冷战”的结果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说明“冷战”没有绝对胜利者,故A正确;B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材料表明“冷战”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与亚太地区在崛起,无法体现“冷战”中有更多崛起者,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冷战”后的国际局势,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冷战’的结果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冷战的影响分析解答。 20.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A. 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B. 援助西欧复兴 C. 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D. 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结合所学可知,“自由制度”即是指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以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故C正确;A在题干没有体现,也不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排除;B是直接目的,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是属于政治领域,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分析解答。 21.请将下列国际组织或运动,按照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 ①华约 ②北约 ③欧共体 ④不结盟运动形成 A. ②①④③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1967年成立欧共体;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组织或运动 22.2017年6月16日,德国前任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家中去世。科尔曾认为:统一的货币(注:即后来的欧元)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冲突。欧元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在 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欧元的问世,标志着欧盟内部有了共同的货币,推动了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欧盟内部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欧元的问世,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但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欧元是欧盟内部使用的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的使用与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西欧、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未取得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形成和瓦解的标志分别是: A. 北约建立、苏联解体 B. 华约建立、苏联解体 C. 不结盟运动形成、两德统一 D. 雅尔塔体系建立、东欧剧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故B正确;1949年北约建立,两极格局还没有形成,排除A;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此时两极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1945年两极格局还没有形成,排除D。 24.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曾经与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戈尔巴乔夫改革 B. 美苏争霸 C. 西方和平演变 D. 受斯大林体制制约,缺乏制度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长期推行斯大林体制,缺乏制度创新,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是直接原因,排除A;美苏争霸是造成苏联实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B;西方和平演变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25.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趋势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多种因素发展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起了推动作用的因素有: ①欧盟建立 ②苏联解体 ③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欧洲一体化进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结盟运动,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C,排除ABD。 26.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得到了西欧国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B.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己经丧失 D. 日本经济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逐渐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无法体现日本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主要原因,排除B;20世纪80年代,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故C错误。 27.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①“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④“一超多强”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中“一超”就是指美国,①正确;“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如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盟等,②正确;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不是一蹴而就,③正确;“一超多强”局面并不是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④错误,选择B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28.捍卫统一、求同存异是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习近平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图一政治局面的制度因素。依据图二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区域分布和对象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香港问题由来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请举两例说明“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 【答案】(1)制度因素:分封制。 特点:从区域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对象来看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条约:《南京条约》。 举例:①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落,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收回香港。 【解析】 【详解】(1)制度因素:根据“战国时期分封诸侯国形势图”可知是分封制。 特点:根据图二可知,从区域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图二可知,从对象来看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造成香港问题由来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举例: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落,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收回香港。说明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们的党和国家在国际社会与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定位和宗旨原则:“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外交历史,自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我国历任最高领导人都始终坚持把该原则作为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智慧遗产。1988年,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该原则,即是昭告世界不论中国实力的增长,中国的处事原则和角色属性都不会动摇和改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五十年代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在新时代的外交战略与蓝图设计的时代背景,分析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因素。 【答案】(1)目: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活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时代背景: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影响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家实力,国际环境;传统外交政策。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目的是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活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 (2)时代背景:2017年召开十九大,根据所学,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回答时代背景,国际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内方面:可从国家统一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等方面总结。 影响因素: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解答。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I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的对峙”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 【答案】(1)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苏联:欧洲共产党、经互会、华约组织。影响:积极意义: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或是写出具体事例也可)。 (2)因素: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组建欧洲共产党、经互会、华约组织,与美国针锋相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意义:可从避免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和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等角度回答。消极影响:可从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等分析总结。 (2)因素:结合所学可知,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