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 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 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答案】C ‎【解析】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矛盾,维护雅典社会稳定。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只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A、B和 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D. 社会性质的差异 ‎【答案】C ‎【解析】商鞅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的历史时期,当时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则是补充;而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此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品经济已比较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经济主张的不同,故答案选C,A 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不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3.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包括 ‎①轻教化重刑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户籍什伍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户籍什伍制”是指凡是大夫以下,“当伍及人”,都应该编入“伍”的户籍。这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点评: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不仅要把握每项措施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每项措施的影响(进步性和局限性)。‎ ‎4. 下列的内容涉及土地占有关系的是 ‎①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②制定“遗嘱法”‎ ‎③废除“六一汉”制度 ‎④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③④很显然涉及土地占有关系,“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涉及了土地占有关系,②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5.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 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 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C. 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D. 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不确切,因为管仲改革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尽相同;B、D两项不符合管仲改革的结果;C项是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据此可知C项正确。‎ 考点:综合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以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6.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 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 B.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 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 ‎【答案】A ‎【解析】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其他三个选项均是A的具体表现,所以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梭伦改革是雅典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贵族政治,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 ‎7.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B. 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C. 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D.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故选D。 A项是D项的表现形式;BD项是商鞅变法的直接影响。‎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8.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 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 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的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而商鞅是战国人,所以他不可能是推行县制的第一人,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内容对县制的说明都是正确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9.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由“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得知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所以选A。‎ ‎10.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③‎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②④,①③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选C。‎ ‎11. 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 诸侯争霸的冲击 B. 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 百家争鸣的冲击 D. 变法改革的冲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生产力发展的冲击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排除B项。C项是宗法统治秩序的表现,不是原因,D项也是题干内容的表现,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背景 ‎12.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说明 ‎ ①正确;“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竟至陷入绝境”说明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是在梭伦改革后。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题目中首先通过“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道路,故这时不可能出现③的状况,排除,然后看哪个选项没有③即可 ‎13.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 B. 水利工程的兴建 C. 私田荒地的开垦 D. 井田制逐渐瓦解 ‎【答案】A ‎【解析】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A正确;其他选项不是突出表现。‎ ‎14.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商鞅这一规定 A. 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 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 目的是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 D. 商鞅对贵族不妥协 ‎【答案】C ‎..............................‎ ‎15. 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基础的是 A. 梭伦 B. 伯利克里 C. 庇西特拉图 D. 克里斯梯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打击了旧氏族制度的残余势力,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基础。故选A。克里斯梯尼确立了雅典民主,伯利克里把雅典民主推向顶峰,庇西特拉图建立了僭主政治,排除BC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6.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A. 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 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 C. 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 D. 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辩论是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 ‎17.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创立 “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创立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因此排除④后选A。‎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18. 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是历史的进步 B.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C. 伯利克里时期发放工资和津贴有利于低等级公民参加城邦政治活动 D. 雅典民主政治使城邦所有成年人最终获得了公民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A说法正确,排除;‎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故B说法正确,排除;伯利克里时期发放工资和津贴,有利于解决低等级公民参政的后顾之忧,故C说法正确,排除;雅典民主政治下获得了公民权的是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纯属本邦血统),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民主范围实际上有限,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9.‎ ‎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奴隶主的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工商业奴隶主是可以凭借经济优势参与政权的,“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是正确的,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社会的进步也就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也是正确的,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改革而不是梭伦的改革,③是不合题意的,由于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并不是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的,④是不符合题意的,①②是正确选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含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含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既含③又含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重要措施的意义 ‎20. 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艾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据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B.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C.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D.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答案】C ‎【解析】由梭伦演讲词可知,此时为梭伦改革前,梭伦因爱奥尼亚陷入绝境而担心,心情悲哀沉重。体现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前,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严重。与题意“陷入绝境”相符,故B项正确。此时雅典未确立民主政治,且材料未反映,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动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且梅加腊等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雅典社会危机严重。与题意“陷入绝境”相符,故D项正确。C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故答案选C。‎ ‎21. 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 C. 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故A项正确;实行县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改革,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B项错误;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也是没有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故C项错误;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也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最关键的方法是正确理解“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什么是最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体现了生产关系、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据此即可判断。‎ ‎22.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 A. 增加政府收入 B. 提高军队战斗力 C. 严格控制人民 D. 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A ‎【解析】商鞅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意在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A;提高军队战斗力是通过军功爵制,排除B;严格控制人民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什伍连坐制度,排除C;打击贵族势力是通过军功爵制,排除D。‎ ‎23.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 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 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 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答案】D ‎【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对其发展有很大影响,故D项正确。‎ ‎24. 《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七雄兼并战争 B. 百家争鸣局面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中央集权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这是针对当时正在经历七雄兼并战争这个客观条件,故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5.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有利于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设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A符合题意。B不对,这不符合题干中商鞅变法的措施;C不对,两者都与土地兼并无关;D更不符合事实。‎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主张:天下为公,反对君主专制;调整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批判封建法制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思想:理学僵化 ‎(2)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不同: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封建制度;‎ 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反对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制度 ‎(3)影响:卢梭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得到实践运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反映了黄宗羲调整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天下为公的思想;材料“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封建法制的思想。至于其原因,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答即可: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思想,理学僵化,思想专制。‎ ‎(2)本题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材料“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反映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至于卢梭和黄宗羲的不同,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的阶级性质和主张入手作答: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封建制度;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反对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制度。‎ ‎(3)本题材料“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反映了卢梭学说在戊戌变法中得到实践运用;材料“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反映了卢梭学说在辛亥革命中得到实践运用。学生可据此作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 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首先需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一是梭伦改革中有关财产等级制度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内容,材料二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和重农抑商的内容。“举措”可回答财产等级制、鼓励工商业和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2)‎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主要指鼓励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需根据所学回答,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国情: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 重农抑商,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织 ‎(2)问题: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理由:材料二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三反对,其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3)成:顺应时代潮流;败:大地主、大官僚、保守派反对,过于激进。‎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 ‎(1)“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秦人还不脱狄之俗”分析得出。商鞅变法中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的措施,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等信息看出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根据材料三中的“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等信息可以看出反对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据此可以回答出材料二、三争论的问题以及各自的理由。‎ ‎(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上述对材料的分析,再联系所学,根据教材内容来回答。‎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 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1)奖励军功爵制与鼓励贵族取得军功 ‎(2)燔诗书而明法令,什伍连坐,重农抑商及剥削 ‎(3)增加秦国实力而统一中原,建立专制集权的封建制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增强秦军战斗力 ‎【解析】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从军功方面回答。‎ 结合所学从思想统一、社会治安以及小农经济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三“主以尊安,国以富强”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以及军队战斗力角度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