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五第4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年12月,恢复高考。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①国防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农业: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特别提示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考点一 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863计划 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2.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3.“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针对练1 (2018·衡阳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答案 B 解析 “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成功,故B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D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②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 ③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④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 (2)不利因素 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③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3.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 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1)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 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考点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 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针对练2 (2018·河北衡水中学3月月考,31)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举措加强了国家对教科书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选A项。材料信息仅涉及对教科书的管理和编审,无法体现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故C项错误;对教科书编审有利于人民教育的发展,但无法说明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故D项错误。 2.“双百”方针实施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1)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双百”方针实施的经验教训 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②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 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要求:依据材料,论证解放后我国对武则天的研究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这一结论。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出现了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使“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歪曲历史事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双百”方针重新焕发生机,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地位。 材料 2017年,中国科技史作为一个学科、一项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走过了一甲子岁月。……随着编著古代科技史丛书,即26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顺利进行,我国学者们在思考如何尝试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范式。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开展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时尝试了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同时深化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以期突破过去的“成就阐释”模式,努力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有新作为。 ——张伯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六十年之探索》(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发现问题:教材对我国新时期科技的发展阐述较少,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成就显著。 思考:材料体现了在新时期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新突破?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就:完成了古代科技史丛书的编撰;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视角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深化了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突破: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有新发展,突破了“成就阐释”模式。 1.(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2.(2017·课标全国Ⅲ,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故C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A、D两项。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B项。 3.(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4.(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再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 [命题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和教育是全国卷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隔一年命一次题。复习备考时除关注这一时期的内容外,还要关注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的相关内容。 1.(2019·张家界模拟,31)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新中国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 2.“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 B 解析 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题干中“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知这是高考制度恢复,故B项正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1995年,故C项错误;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测评,3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 ) 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的数据可以得出高等教育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早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符合史实,但材料说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故D项错误。 4.(2018·厦门高三期末质检,3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传统 道德的回归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1.(2018·唐山模拟,31)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现象(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菏泽模拟,31)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网络艺术风起云涌”可知,我国文艺创作愈加多样化、大众化,故选D项。材料中未体现A、B、C三项内容。 3.(2018·梅州一模,31)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 C.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 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工科院校增加是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林院校增加是为了培养农业人才以配合工业化进程,师范院校增加是为了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故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 4.(2018·泸州一模,30)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改革时间为1956年前后,结合所学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加强动手能力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故B项正确。 5.(2018·西宁检测)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答案 C 解析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本身,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恰恰相反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 6.(2018·赣州期末,20)1954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 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 C.集中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 答案 D 解析 这些批判不利于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与材料“1954年秋”“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7.(2018·漳州模拟,31)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 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 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答案 B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1978年5月份才有具体的结论,材料中的“1978年2月”与之不符,故A项错误;“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可以看出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的真正贯彻落实是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后,“1978年2月”思想还没有太大的解放,故D项错误。 8.(2018·乌鲁木齐一模,31)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答案 C 解析 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两项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故C项正确。 9.(2018·太原模拟,31)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到1959年的1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左”倾,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对比,故D项错误。 10.(2018·贵阳高三摸底,14)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国家武器装备中科技含量的提升,故A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