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人教版必修3)(提升版)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A 2.(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 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 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答案】D 【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西汉”“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儒学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也可以运用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礼法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表达错误,仅是不适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 3.(2016-2017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 A. 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 B. 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 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 D.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AC不是材料反应的实质;B与材料无关。 4.(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这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儒学发展为官方哲学 B. 读书人的思想遭到禁锢 C. 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D. 实现了思想界的大一统 【答案】A 5.(2016-2017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董仲舒加以继承,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警示君主不要恣意妄为。A项说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只是说了天人感应的一个方面,且不是仁政的方面;C项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D项的意思是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民不聊生,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学~~ 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 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 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 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 【答案】B 7.(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讲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汉代教育发达和教师地位之尊 ②图中人物讲授的有可能是“四书五经” ③此画像石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④可作为研究汉代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具体来说是五经,而四书成为儒学经典是在南宋朱熹之后,故②错误;排除掉含有②的选项,所以答案为C。!网 8.(2016-2017学年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B 9.(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开年第一考文综-历史试卷)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弃恶从善”思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董仲舒将人比作禾苗,将善比作米,善良出自人身上。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因此“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就是强调君主存在的合理性,是典型的“君权神授”思想,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都没体现出君主的必要性;D选项与材料的主题不符。 二、非选择题 10.(同步君 人教必修3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中的“统”含义,并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答案】(1)含义:周王朝统治区域。共同主张:都主张统一。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持续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含义: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与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进行归纳、概括。第二问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太学创立、儒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