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课件(66张)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总纲目录 考点一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点三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觉醒与探索。这一 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初到1919年 政治 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 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进行维新改革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发动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维护共和的斗争 经济 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 资本输出 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了 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 维新变法 思想;近代报刊业发展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链接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由直接侵略到间接控制,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学习西方深入制度层次 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的深入,加之一战的影响,先进人士开始反思西方道路;由于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开始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一、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的探索 1.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义和团 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2)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1895年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 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了 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提出“ 扶清灭洋” 口号,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 性。 特别提醒 1.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1)扶清:有利于争取爱国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 屡遭挫折 ,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二、经济: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 税源, 放宽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张謇为代表, “实业救国” 运动兴起。 概念补遗 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之一。在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主要方 式。其具体方式有:开办工厂;强修铁路;开办银行;等。通过资本输出列强控 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是同时也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民国采取鼓励实业的措施;群众性的反帝爱 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 纺织业 和 面粉业 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 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孙中山设计的 中山 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礼仪简化,显示出 自由、平等 等精神。 概念补遗 土洋并存:是指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西方的与传统的同时存 在,体现着社会转型的特点,例如服饰方面既有传统马褂,也有西装。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 909年 京张铁路 通车。 (2)1909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 报刊 作为宣传自己主张 的工具,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 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四、思想: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 上历史舞台,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 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 旗,把救亡图存与 思想改造 相结合,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 社会主义。 考点一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 1.(2017课标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 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 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 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 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 占比较小。究其原因,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 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B、D两项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0世 纪初正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C项与史 实不符。 2.(2019天津文综,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 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 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 出这场革命 ( B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试题以《纽约时报》的报导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 解释的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 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表明这场革命具有 鲜明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由材料中“湖北革命军”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 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材料只 是《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对“这场革命”的报导,无法反映这场革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反帝”与材料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 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的信息不符,D项错误。 一、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 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变化。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 为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 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 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 华强国的行列。 3.列强在华关系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多采取相互勾结的方 式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 4.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 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化程度。 5.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大国形象彻底扫地,此后, 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便趁火打劫,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 范围,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 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实业救国”运动兴起。中 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使民主革命 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 体。 二、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 的)。 2.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分权制衡原则,保 证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 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 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三、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 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 3.从整体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谓的移风易俗举措使 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1.(2019福建莆田二模)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 居留时,由本国颁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如图是1897 年清政府颁发的护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C ) A.外交开始向近代转变 B.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 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答案 C 材料中颁发护照能够反映出近代中国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故 选C。 2.(2019安徽马鞍山一模)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 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 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 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C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C 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 …… 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 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 动”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的 废除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主革命的内容。 3.(2019安徽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辛亥革命后,各党派都表现了所谓“醉心共 和”的极大热情,但他们这种热情是“以执政去留,为己党盛衰所系,而所争 固不在政策”。这说明 ( B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共和宗旨成为政争手段 C.政治斗争削弱共和理念 D.共和主义推动政治进步 答案 B 材料强调各党派的“醉心共和”,实际上是只考虑本党利益,不考 虑政策利弊,“共和”成为党派间进行政治斗争的手段,故选B。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7课标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 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 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本题以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在 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近代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 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还没有上升到政府政 策的层面,其影响力有限,A项错误;政府对官督商办企业大力扶持是在洋务运 动时期,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B项错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 资本输出大大增加,C项错误。 2.(2019江苏单科,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 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C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清末《卖宁波脚带》歌谣为背景材料,考查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材料“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反映了当时脚带畅销,说明女子缠 足仍然普遍存在,A项错误,C项正确;妇女普遍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错 误;材料涉及的只是清末《卖宁波脚带》歌谣,无法说明废止缠足成为社会共 识,D项错误。 一、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时期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特别补充 张謇在经济领域的贡献及政治思想 经济领域:近代著名实业家,以状元身份积极倡导并投身“实业救国”的洪 流,创办了一批颇具影响的近代实业。他主张大力兴办钢铁和纺织工业,与外 国争夺市场、进行商战。 政治思想:属于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在19世纪晚期思想是进步的,大力支 持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期间,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投身革命;后期支持袁世 凯,思想保守。 二、全面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关键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 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 位;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 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趋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 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性。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进程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 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1.(2019甘青宁5月联考)甲午战争后短短的几年间,洋务派不但把战前已有的 洋务厂矿、铁路轮船运输等企事业与新式学堂,几乎全都扩充和增新;而且全 然新建了为数可观的各类企事业、新式学堂和新军等。从未有如此之速、 如此之广泛,为时人所称道。这些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后 ( A ) A.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D.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 答案 A 材料中洋务派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正确;材 料未反映民族危机,排除B项;洋务派是地主阶级,其兴建的厂矿非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排除C项;从洋务派的举措来看依然停留在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未发 生质变,排除D项。 2.(2019四川南充二模)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 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清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欧洲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答案 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午战后商办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都在增加, 这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从表格中 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也有增加,排除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 直居主导地位,排除C项;欧洲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是在一战期 间,排除D项。 考点三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 1.(2019课标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 “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 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 A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新青年》中典型词汇出现频次 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考查学生准确获 取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 于“民主”出现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 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 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 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中国仍 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 2.(2019课标Ⅱ,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 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 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D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以一份英文报纸中的报道作为背景材料,考查 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 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 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报道中“滑稽剧”的说法,说明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的幕后统治,支持光 绪帝发起的变法运动,故D项正确。当时君主立宪并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错误。 3.(2019课标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 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 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B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和 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唯 物史观。本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先进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 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 明陈独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 反乎是”意思是中国传统道德压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陈 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并未主张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课标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 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 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D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 伦理学联系起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 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 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 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 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称“近代中国三大启蒙运动”的原因 1.戊戌变法:反对封建主义旧体制和旧文化,主张变法维新,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例如废除八股取士)。戊戌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传播和人民觉醒。 2.辛亥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促使人民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特别补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 成因 (1) 客观原因 :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 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 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 , 否定封建伦理道德 , 阻力很大 , 而且必然会失败。 (2) 主观原因 :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 ,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 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 幻想“中西结合”。 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及作用 1.历程 2.特点 (1)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始终与抵制侵略、启蒙和 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2)广泛性:近代前期,地主、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 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3)渐进性: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 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历程。 (4)转变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大的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将其牢牢地植根于中国大地。 3.作用:推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的 转型。 三、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不 同 点 所处时代 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反对封建压迫 反帝反封建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法国大革命 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劳动人民结合;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 同 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 性质 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特别补充 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 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要内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解放。 1.(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热身考试)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 《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 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 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 A )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答案 A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运动。材料中陈独 秀认为,不仅君主这种偶像应该破除,而且禁锢人们思想的东西,如封建主义 思想文化都应在破除之列,他们把这些旧东西称为“偶像”,把破坏“偶 像”,作为寻求真理的前提,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故答案为A。 2.(2019安徽蚌埠三模)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 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原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C )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 C 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 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 华原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 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所以C项符合题意。 3.(2019安徽合肥三模)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 然是混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 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 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 A ) A.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B.缘于戊戌变法失败 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西方思想界仍然在混沌中,只有把东西 方文明调和在一起才能找到光明,而唯有中国人具有此种文化上的优势,可见 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A项正确;《欧游心影录》发表于1920年,时间上距离 戊戌变法较远,B项排除;梁启超主张中西文化融合,并未对西方文化绝望,C项 排除;此书发表时五四运动已经爆发,D项排除。 4.(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有的 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还有些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 词汇给自己或家中子弟取名。据统计,在短短的十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 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主要是因为 ( C ) A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B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进化论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知识分子力图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 C 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A项的说法不恰当;戊戌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严复的《天演论》以宣传进化论为核心,从思想上、 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进化论的传播对知识 分子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是进化论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