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省桂林市逸仙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24 题,48 分) 1. 《国语》记载,周人祭祀鬼神时,“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同理,社稷山川之神,都是“有功烈于民 者”。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以民为本思想不断发展C.民间迷信风气较为浓厚 D.盛行以人为本的宗教观 2. 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 A.希腊民主政治弊端较多 B.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C.希腊人偏重于民主政治 D.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 3. 有学者认为:“到 19 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 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 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4.从 5 世纪到 15 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 24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 45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 10 次”。1694 年英国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材料表明: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国家权力重心发生转移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 5.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6.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议院上》中指出:“泰西各国……议员之论刊布无隐,朝议一事,夕登日报,俾众咸知,论是则交誉之,论非则群毁之。”他的主要意图是: A.批评西方民主政治的随意性 B.意在强调西方议院的公正性C.肯定西方决策制定的民主性 D.主张清政府要进行政治改革 7.1949 年 5 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中指出:“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是消灭”“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有功劳的,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今天是功大于过”,刘少奇的“天津讲话”: A.体现出右倾错误倾向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 D.严重损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8.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 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刊物中出现了《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文章。《新青年》的这一转变表明陈独秀等人: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意识到政治变革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9.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B.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D.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10.1932 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中央局全体会议。会议决定立即紧急动员起来, 采取积极迅速的行动,在国民党完成合围前,主力红军首先北向出击,选择敌人弱点各个击破,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这反映了当时: A.中共党内存在着道路分歧 B.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挫C.红军战略战术的重大调整 D.国家面临民族战争的转型 11.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 年 1 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 月, 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 500 余人进行 15 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 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12.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1954 年 12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和确定了新形势下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任务”是: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修订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D.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4.1963 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15.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香港问题实行一种“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特殊政策,以保持与英国的对话关系,保持香港作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国际通道”。这样做: A.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暂时承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 C.是冷战大环境中的现实主义考虑 D.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基本原则 16.1988 年 1 月 19 日,由台湾老兵组成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准备先赴陕西拜谒黄帝陵,然后到卢沟桥举行向海峡两岸抗日死难同胞致敬典礼等集体活动。台湾老兵能够成行的因素是: A.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台湾当局政策的调整 D.三通的正式实现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1949 年《共同纲领》 B.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8. 下图是 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20 世纪 5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19.1978 年 12 月 19 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下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瓶装设备。可口可乐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可能缘于: A.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B.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949 年 6 月 25 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 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 1950 年 12 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A.源于中苏经济军事同盟的建立 B.说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C.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反映了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21.下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新中国: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 D.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2.1956 年~1961 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 8.3 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 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与美争夺中间地带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23.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 1973 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这表明: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继续维持 24.1945 年 4 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 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在此,哈里曼: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二、材料题(共 3 题,52 分) 25.(22 分)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 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 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 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鞣竭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材料二 盖以言民族,有史以来,其始以一民族成一国家,其继乃与他民族揉合搏聚以成一大民族。民族之种类愈多,国家之版图亦随以愈广……至今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列强 殖民地之地位矣。故吾党所持之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 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 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1923 年 1 月 1 日《中国国民党宣言》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 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 5 个,地区级自 治州 30 个,县级自治县 122 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12 分)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国民党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4 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6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的西欧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 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时间 事件 北洋时期 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一再提出废约问题。 27.(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1924 年 国民党一大宣言要求废止不平等条约,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1927 年 武汉国民政府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31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外宣言,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1935 年 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废约方针从原来的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改为废除中日间的条约。 1943 年 中美、中英签署新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宣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摘编自《党史文汇——中国共产党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材料二 1971 年联合国第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1980 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国,同时在一些地区性经济金融组织中也开始出现中国的身影。在核不扩散领域,1984 年中国积极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 2001 年中国成功入世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在同年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是中国有史以来 积极主动创建的、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国际组织,这在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史上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废约最终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重大意义。 (10 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时期我国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 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DBB 6-10 DBBBC 11-15 CBDDC 16-20 CBDAD 21-24 DABC 二、材料题 25、(22分) (1)特点:涉及地区逐步扩大;体现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设置时间长,规模大。(6分) 积极作用: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位。(6分)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势力渗透;民国成立,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整体意识不断深化;三民主义的指导。(4分) (3)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6分) 26、(12分) 观点: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论证: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争夺欧洲,两极格局逐步形成,美国联合西欧利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与苏联全面“冷战”;苏联成立经互会、华约等组织积极应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欧逐步崛起,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实力增强;加强政治合作;外交上“同一个声音说话”;欧盟的建立;欧元使用等。 总结:欧洲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二战以来,为维护欧洲国家利益,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27、(18分) (1)原因:中国人民和历届政府不屈不挠坚持斗争;根据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制定灵活的政策和目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战后民族解放潮流的推动等。(6分) 意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4分) (2)特点:广泛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在经济、安全、卫生等多领域展开国际合作;由参与国际组织到主导筹建国际组织;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4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巨大;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众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参与,中国也需要扩大国际合作促进发展。(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