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3-3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业】
核心素养提升练 三十七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 ( ) A.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B.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 C.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 D.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解析】选D。“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否定了神和各种超自然的事物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说明希腊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故D正确。 2.14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以及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 ( ) A.市民阶层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了社会动荡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 D.社会各阶级成分的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骑士社会地位的变化,未提及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故A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动荡,故B错误;新兴的社会阶层变为新骑士,并歧视传统骑士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社会阶级成分构成的变化,故D错误。 【加固训练】 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并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缄言。这说明 ( ) A.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B.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禁欲观的关系,并没有关于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的信息,故A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符合题意,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D错误。 3.(2019·泉州模拟)但丁在《神曲》中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但现在)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罗马以法律精神造福世界 B.两条路径代指政权和教权 C.但丁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 D.文艺复兴照亮了两条路径 【解析】选B。由“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尘世的路径”是指政权,“上帝的路径”是教权,故B正确;《神曲》描述的是宗教,不是罗马法,故A错误。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在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照明两条路径的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故D错误。 4.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 )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选D。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古代文化是一种形式,而非精髓,故排除A。B文艺复兴的终极目标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排除。C文艺复兴只是借助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文化,而不是要复活古典文化,排除。D据材料“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正确。 5.(2019·安庆模拟)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解析】选D。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题干材料实际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的解放,故D符合题意;A、B、C都与题意不符。 6.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里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 ( )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解析】选B。威克里夫只是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英文版,并没有强化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故A错误;以本土化、世俗语言的英文版《圣经》取代拉丁版,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宗教的垄断权和精神控制,故B正确;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本来就融入并控制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故C错误;《圣经》语言的转换并不能对君权神授思想造成直接冲击,故D错误。 7.“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 ) A.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 B.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 C.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 D.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 【解析】选B。摒弃神学信仰,与材料中“而是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A错误;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与材料中“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是来源于基督教”相符,故B正确;启蒙运动提出建立理性王国,与材料中“文艺复兴”不符,故C错误;基督教不是近代文化,与材料中“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D错误。 8.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这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解析】选B。“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反映了其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故B正确。 9.“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这场改革有助于 ( )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选C。“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表明这场改革有助于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故C正确;A与题意相悖,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0.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 ) 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得出当时路德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当时教会的腐败,故A正确。 11.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 ) A.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和“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说明新教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故A正确。 12.“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 )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可知A全面体现了材料信息,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1472-1528年)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 《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13分) 【解析】第(1)题可以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叙述,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材料二“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知,他们的共同点即强调通过自己的内心活动来认识事物;两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可知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等。 第(2)题第一问联系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王阳明为封建社会的明朝,而路德则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欧洲,教会成了共同的敌人,由此可得出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君主专制的程度,中国理学与欧洲文艺复兴对社会的影响等不同;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思想只是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加强思想束缚,强化封建道德,维护统治;而路德则主张个性解放,实现信仰的自由,打击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向前发展,为后来的科学、理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答案:(1)相同:都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2分) 不同: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4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或“信仰即可得救”),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上帝面前人人平等。(6分) (2)背景不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的繁琐;西欧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6分) 影响不同:王阳明: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重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3分)马丁·路德:促进思想解放,个性张扬,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思想禁锢,实现信仰自由,其平等思想为后来民主政治奠定基础。(4分) 14.(2019·承德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 马基雅维利认为, 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比对表格信息,我们可以知晓中国三位思想家都为儒者,不信神,而意大利从神学家奥古斯丁、阿奎纳开始,之后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共和国,发现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在有无神鬼、宗教是否占统治地位有不同,故而得出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之后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宗教方面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的走向,意大利有崇尚神到忽略或者反对神,反映了社会在转型,新兴资产阶级崛起。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2分) 阐述:(1)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2)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