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8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高考预测:从考查角度来看,高考会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张等历史事件,去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备考时要注意用全球史观理解本专题的历史知识和现象。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 高考真题回顾 1.(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2.(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 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6.(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4.1575年,十余艘大帆船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墨西哥,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并逐步走向辉煌。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利用菲律宾同中国的贸易,实现了西班牙经菲律宾与拉美的贸易。关于大帆船贸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在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导致拉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 C.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D.使西班牙等国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C 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高考真题回顾 1. (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0)10.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2.(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 【解析】B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说明A正确,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明人不能彻底涤荡”说明C正确,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说明D正确,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不正确,“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说明行省制度是为巩固蒙古政权统治而设,并没有说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因此符合题意。 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4.(2015·课标全国Ⅱ,33)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观察表中数据,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占70%以上,说明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不断扩展,推动了美、法、德国家的工业发展,排除A项;另一方面,其比值略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成为主要工业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生产地,实质体现了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选B。C、D两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6.(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1.1575年,十余艘大帆船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墨西哥,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并逐步走向辉煌。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利用菲律宾同中国的贸易,实现了西班牙经菲律宾与拉美的贸易。关于大帆船贸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在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导致拉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 C.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D.使西班牙等国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C 【解析】中国主要是提供商品,在该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A错误;导致拉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B错误; 通过大帆船贸易,中国商品流向美洲、欧洲,同时,外国的金银、物种等也传到中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 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 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一、二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帝国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帝国崛起的原因。 【答案】(1)趋势:最初海上帝国:注重以夺取港口和控制航线来控制商品贸易;注重以殖民沿海交通枢纽进行生产和运输;16——18世纪海上帝国:越来越重视技术的革新(越来越技术化);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下表是17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片段。这表明当时 A.英国操纵了国际市场的价格 B.印度商品在英国的利润较高 C.转口贸易是英国贸易主要手段 D.英国贸易利润依赖于本国市场 【答案】B 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2)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材料中的“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系、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等内容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 上的认同感等。 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要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回答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挖掘这种变化的深层内涵。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中肯的评价。 4.(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5.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6.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解析】 7.(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3)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更具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8.(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1760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9.(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10.(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1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工业革命。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和主旨“铁路”等信息,联系到教材内容,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现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应该选A。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排除C。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D。 1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科技的发展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来看,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钟表功能的变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1.马克思曾经说:瓦特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这说明瓦特的主要贡献在于 A.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B.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D.开启英国新能源的使用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蒸汽机……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反映了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得到普遍应用,这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故A正确;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B错误;汽车制造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英国新能源的使用,而是说明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故D错误。 2.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1755年 1851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不但是牛顿出色地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结晶,而且也是他在科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的产物。牛顿出色地继承了伽里略的数学实验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相统一的新方法。……牛顿自己也曾说:“ 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再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进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原理》一书的写作体例和内容结构,都充分体现出牛顿上述科学方法特征。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二 有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我们可以依据众多史实结合这一公式中的各个要素分别加以证明。比如①劳动工具角度: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②生产管理角度: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并指出牛顿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请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领域改进角度,或②生产管理角度加以论证。(只做选择,不进行论证不给分。) 【答案】(1)数学成就:提出了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科学方法: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观察法,但主要依靠实验法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归纳——演绎”法 (2)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方面改进角度: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选择②生产管理角度:工业革命后,近代机器大工厂制度确立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解析】 (2)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方面改进角度。论证,可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推动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汽车、飞机发明进行论证,说明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选择②生产管理角度: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论证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