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南阳市一中2019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图1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个同学就这幅图的历史内涵进行推测 甲:图1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乙:图1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已经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丙:图1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丁:图1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论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应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周代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故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符合题意,C正确。‎ ‎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家国同构的色彩,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宗法制。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制度基础,A错误;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实行的礼仪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属于官僚政治体系,不是材料中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D错误。‎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A.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 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 D. 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可知,商朝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主要的标准是“能继位者”,而不是嫡庶之制,故A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材料只是说到了宗法制的起源不是周公制礼,而是宗庙制度,但是不是说宗法制与周礼无关,周礼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列举商朝的宗法制的只是为了说明,“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并不是说宗法制起源于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起源于西周,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贵族地位下降是宗法制崩溃的结果。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宗法制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B. 否定中央集权制度 C. 主张恢复分封制度 D. 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柳宗元对秦朝郡县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故答案选D项。B、C项与材料对秦朝郡县制度持肯定观点冲突,故排除;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6.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A. 实施推恩令 B. 建立中朝 C. 推行察举制 D. 设置刺史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朝议……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机构的丞相等官员参与朝议,他们具告单于,说明相权对皇权有所制约,故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建立内朝,以内朝制约外朝相权,故B项正确;推恩令是解决地方的王国问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设置刺史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7.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仆卿,其诏书遭到给事中官员的驳回,皇帝只好再向给事中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给事中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不具备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排除B。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清朝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听命于皇帝,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熟悉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设计虽然解除了藩镇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能体现该制度保障了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选项错误,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地方积弱导致最终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选项表述片面,不能体现第二段材料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 余时英在《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一文中说:“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这表明 ( )‎ A. 科举制是按区域分配取士指标 B. 科举制兼涵了地方代表性 C. 南北士大夫为争夺权势长期斗争 D. 科举制是一种古代代议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南北士大夫……明代分南、北、中卷……”等关键信息可知,科举制兼涵了地方代表性,所以答案选B。科举制是一种古代的选官制度,并不是代议制,所以D说法有误。材料没体现到A、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10.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多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只有选项C能体现出多次反复,正确。A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D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即A、B、D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均必须排除。所以选C。‎ ‎【详解】‎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御史府 军机处 B. 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C.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D. 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中朝、内阁、军机处均是由皇帝的内侍秘书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国家机关,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御史府、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的法定国家机构,并不是皇帝的内侍秘书机构,排除含有御史府、都察院的选项A、B、D。‎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并结合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12.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 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 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 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 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元代政治 ‎13.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行政权 B. 削弱三省权限 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加强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使决策机构更加明确,从而也就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说明是在减少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变化使决策更加专业、科学而非削弱三省权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加强皇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B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和D属于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特征 ‎15.古代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材料表明,“公民”的本质含义为 A. 公民是城邦主人 B. 城邦包含了公民 C. 公民从属于城邦 D. 公民是城邦的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较高素养的公民的存在,公民是城邦的主体,可见公民也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公民群体的存在 ‎16.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叙述可知,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公民必须要去参加大会,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在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有些公民不积极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公民的态度;D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17.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 社会变迁 B. 文明传承 C. 道德标准 D. 阶级分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说明作者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即属于文明史观的视角,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析、道德标佳和政治体制的内容,给故ACD不符合题意。‎ ‎18.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 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B.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这种戏剧公演能够培养公民之间的情感和公民的集体意识,故D正确;戏剧公演是适用于众多雅典的公民,并不体现开放性,故A错误;“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的平等,只适用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故C错误。‎ ‎19. 当时,这一代雅典人于公元前467—428年,几乎4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权利外,同时也获得贵族与独裁的优点。——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材料中的“他”应是( )‎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苏格拉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梭伦改革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在公元前六世纪末;而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改革是伯里克利时期;苏格拉底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思想家。此题应该选择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 ‎20.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 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可得出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正确。把权力关进了笼子表述的应该是近代三权分立政体的特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的民主,所以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21.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雅典 A. 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 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 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D. 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具有实际的权利,故A项错误; 城邦鼓励派别竞争是最表象的内容,并不是采取该措施的主旨意图,故B项错误;法律并不是不保护公民的权利,只是剥夺不关心政治的人的权利, 故D项错误;民主在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名师点睛】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2. 有美国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这表明( )‎ A. 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B. 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 C. 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 D. 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3.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 A. 判处奥赫死刑 B. 不予受理 C.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史实罗马法协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材料中小孩的父亲是奴隶,没有公民权,并不适用于罗马法,所以他的诉讼法庭将不予受理,故B正确;ACD三项都是法庭判处的结果,由课本知识可知,罗马法不保护奴隶的利益,所以不存在开庭受理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处理结果,故ACD错误。‎ ‎24.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 保护私有财产 B. 注重形式规则 C. 最早的成文法 D. 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题干所述是在古代罗马,买卖过程中的程序和规则问题,必须符合上述规定的才可以取得对财产或者物品的所有权,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注重形式规则 ‎25.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B. 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D. 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自然法精神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故排除B D两项;私法精神表现为契约自由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性精神是指公平正义。罗马法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项错在“反对专制”,排除。因此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26.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 ‎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首相必须辞职,或者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的议会,②③正确;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无权强迫议员退出议会,①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王不掌握实际权力,是统而不治的虚君,④错误;故选B。‎ ‎27.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文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 A.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颁布了《权利法案》‎ D. 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权利法案》的颁布,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保障,排除C。从材料中的信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来看应该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政体通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达到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并且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所以正确选项为A。‎ ‎28.历史学家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共和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 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君主制和议会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保留君主制,排除AC项;“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是指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排除B,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名师点睛】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运作方式 权力机关 ‎ 地位 ‎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 国家元首 ‎ 国王 ‎ ‎“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 形式上任命行政机关 ‎ 政府首脑 ‎ 首相 ‎ 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对议会负责 ‎ 行政机关 ‎ 责任制内阁 ‎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 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 立法机关 ‎ 议会(上下两院)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不对国王负责 ‎ ‎29.习近平在2015年10月访英期间曾说,中、英两国在各自历史发展中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你认为我国秦朝与17世纪的英国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共同点是 A. 发展经济 B. 武力掠夺 C. 教育优先 D. 制度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十七世纪的英国创立的君主立宪制对后世也是影响极大,故D项符合题意;秦朝的建立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秦始皇后来实行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故A项错误;武力掠夺不是我国秦朝对后世影响大的治国措施,故B项错误;“教育优先”不符合秦朝的史实,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故D项错误。‎ ‎30.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 A. 英、美、法、德 B. 法、英、美、德 C. 英、德、美、法 D. 法、德、美、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依据所学可知,“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是对英国政治体制的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是对法国政体的评价;“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评述;“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是对德国政治体制的评述,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政体的特点 ‎31.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说明此时的普鲁士已经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征,即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国家,故D项正确;此时的普鲁士还远未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具有近代政治的特征,故A项错误;军国主义色彩指的是军队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故B项错误;“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说明国王还没有到“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项错误。‎ ‎32.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篱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均是在强调权利的制衡问题,即材料意在强调美国是在推行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均衡问题而非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3.“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 维护各州的权力 B. 争取民族独立 C. 建立民主制度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是指美国实行邦联制。从材料所述实行邦联制的严重后果来看,核心问题应当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答案为D项。维护各州权力不变的话,就难以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美国当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不是通过民主制度就能解决的,排除C项。‎ 点睛: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13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国家权力太小,各州权力太大,导致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面临很大阻碍,国家难以发展壮大和巩固独立。在此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 ‎34.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特点 ‎35.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复杂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暂停”“上述”“驳回”“推翻”“允许”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关于制定移民限令的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项正确。C项,题干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6.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英国女王的高规格接待。在位63年的英女王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其他一些事情”是指 ‎①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 ‎②任命首相 ‎③组织内阁 ‎④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实际是“虚君”,是维系英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故可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按议会大选结果,形式上任命首相组阁,而组阁权力在首相,故①②④符合,而③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要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并掌握其特点。‎ ‎37.‎ ‎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 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 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信息说明对于总统权力较小感到不满,故D项正确;A在高度集中错误;B中效率不符合题意;C中不是反对少数服从多数。‎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内容 ‎38.“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 《德意志帝国宪法》 B. 英国《权利法案》‎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A正确;英国《权利法案》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故B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的都是共和制,与材料无关,故CD错误。‎ ‎39.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我们知道1875年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仅仅是一票的胜出。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故A正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故B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故C排除;共和派并不占绝对优势,故D排除。‎ ‎40.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度。英国首相是下议院选举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即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德意志帝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公民选举产生,排除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名师点睛】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指有选举权的人直接参加选举行使选举权利的选举方式。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指有选举权的人通过选出的代表进一步行使选举权利的选举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异同点: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2)共性: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不同: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其实就是回答三省六部的特点,主要包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在分析其作用时既要回答积极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又要回答不足之处(皇权的加强)。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主要突出二者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二者都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体制。不同点就是回答出各自的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名称即可。‎ ‎(2)材料一是三省六部制,材料二是三权分立制,所以这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的相同点主要回答二者都是权力的制约与均衡即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材料一的政治体制的本质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产物,而材料二的政治体制却是追求民主政治的产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作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比较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材料二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两国历史,分别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地遵循;使宪法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或答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2)关系:分权制衡。‎ 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3)观点:善于妥协的民族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如答“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也可)‎ 说明:美国立法中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使美国建立起现代民主;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走上议会民主道路。‎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强调了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体现的构成特点是代表的广泛性,既然代表是广泛的那么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的宪法也就能够长久稳定。‎ ‎(2)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所以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就是分权与制衡的关系。其分权制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地方州和政府之间存在分权制衡的关系、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权制衡的关系。‎ ‎(3)首先应该明白材料三强调了妥协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这也是材料三的观点。举两例加以说明可依据英国的光荣革命也可以举美国的大州和小州的妥协、中央和地方的妥协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