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3
2011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三、近代中国史 3.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2010·北京文综,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解析:材料实际主张君主立宪制。魏源是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不可能主张“君民共主”;宋教仁和胡适都是资产阶级共和人士,反对君主制;只有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2.(2010·山东滨州一模,26)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错误地选择A项。 答案:D 3.(2010·江苏南通二模,8)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俗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7 C.军事为主,民主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仅仅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资本主义,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 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的主张,批评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答案:A 4.(2010·广东韶关调研,15)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解析:材料中谭嗣同对“仁学”的理解已经不同于传统儒家的观点,主要是受西方的影响,这说明谭嗣同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B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面大旗,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其中,陈独秀的伟大功劳是( ) A.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B.抓住旧道德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抨击之 C.成为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文学的典范 D.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解析:注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学革命。 答案:A 6.(2009·全国卷Ⅰ)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 7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材料反映了李大钊认为孔子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 答案:B 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陈独秀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并不单单是批评时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是想借助思想领域的革命进行救国。 答案:B 8.(2010·山东枣庄文综,25)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它反映了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C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答案:D 9.(2010·北京宣武文综,17)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变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7 C.中西文化交融 D.反对专制统治 解析:题干中思想分别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相联系不难分析出正确答案应为B项。 答案:B 10.北大校园内的红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见证。纪念馆新文化运动陈列,分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三个部分。在第三部分中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及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②④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出现。 答案:D 11.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解析:材料中“这三十年来,……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出自《科学与人生观》序言。通过对变法和革命事件的回顾,我们知道变法和革命都遭到抨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而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A项和B项错误。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凯践踏,所以C项错误。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并被人们逐步接受,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2.20世纪20年代, 7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推动的平民教育兴起,如图反映的是推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试给该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 ) A.大国臣民秉承救亡图存 B.平民教育?压迫平民? C.良好公民肩负国家责任 D.男女平等 解析: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结合图中所画内容是几个青年人主动协力背负一块象征国家的巨石,由此推断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3)依据材料二回答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7 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4)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任选一件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由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可知,“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可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企业和新式学校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解答时 应根据材料一明确“树墩”的意思。由后来的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可以看出“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第(3)问,由“陈独秀”和“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可联想到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第(4)问的第一小问,注意时间限定“近代前期”,同时,还要符合内容限定“依据材料三的观点”,答出事件即可,不需要写评价;第二小问,既要列举“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又要写出评价。 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破坏中国革命;革命纲领不彻底。萌发的表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3)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如选新文化运动,则从“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是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方面进行评价。(回答其他事件,言之成理也可) 14.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始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图一 7 图二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答案:(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变化: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3)原因: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发展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4)影响: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