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宜丰二中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 以民意制约权力 B. 以道德制约权力 C. 以权力制约权力 D. 以权利制约权力 【答案】C 【解析】 孟德斯鸠的基本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核心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按孟德斯鸠的说法,立法权归人民全体,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君主),即C项所述;其余三项错在“民意、道德、权利”。 【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 2.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4.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 5.“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李贽 D. 梁启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所学知识可容易排除ACD 三位思想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小国寡民”与材料所述无关,A不选;李贽是明末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C不选;梁启超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不选。本题选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等,极力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名师点睛】汉代儒学: (1)思想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6.美国1787年宪法在构建国家制度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列对美国国家制度建设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洛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在国家制度方面受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影响最大,B项正确;伏尔泰强调的是天赋人权,倡导君主立宪,与美国民主共和制不符,A项错误。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与美国的国家制度构建无关,排除C项;洛克的分权理论,是立法、行政和外事权分开,与美国的分权不一致,D项错误。 7. 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 A. 君主的才能 B. 人才的任用 C. 制度的建没 D. 创新的意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可知管子强调的是法制对于国家的建设作用很大,即制度建设,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错误,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8. 《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非乐》”、“《节用》”、“泛爱兼利而非斗”,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墨家学派主张的非乐、节用、兼爱、互利的主张。老子主张无为,追求精神自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9.在十四五世纪,西欧社会中酝酿着新世界的曙光,在经济方面表现为新航路的开辟,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文艺复兴运动.从根本上推动了新世界思想文化变革的原因是 A. 自然科学的诞生 B. 工商业的发展 C. 探寻新航路成功 D. 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五世纪”“西欧”“新世界的曙光”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由于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而推动了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即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自然科学产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C项错误;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外在形式,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10.雕塑家罗丹(1840一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 提倡归纳或实验方法 B.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强调的是十八世纪,主要是为了突出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以理性为指导,突出人性和人文主义,强调科学和理性,因而与之相对应的答案为B。A强调的是自然科学领域,和题干中的人无关,C主要说的是文艺复兴,D说得太片面,因为伏尔泰本身不反对君主政体。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核心 11.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A.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诗》《书》《礼》《春秋》 C. 《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 《孟子》《中庸》《书》《春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为四本儒家经典所作的注解,即“四书”注解,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诗》《书》《礼》《春秋》和《论语》被称为“五经”,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称为儒家学者的必读书目,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1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宇宙便是吾心 C. 有理而后有气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乙徒的思想注重“心”。B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意思相近。故B项正确。A、C、D项,均为宋明理学的代表思想主张,与“心”无关。故A、C、D项错误。 13.“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D. 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是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D两项错误。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 14.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 A. 后世必然优于前世 B. 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C. 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 D.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答案】A 【解析】 根据“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可知,该思想符合法家的思想,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后世必然优于前世,A正确;材料与“人生来本性是恶的”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结合法家的思想特点分析解答。 15.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儒家的天人感应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法家的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故B项正确;《窦娥冤》并没有体现因果循环,排除A项;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与道家无为无关,也没有体现法家的理论,故排除CD两项。 16.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是指人思想的不断成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受神学与君主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与君主的权力,故A项错误;理性强调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引伸出对国家的思考,但不是对国家意志与精神的寄托,B项错误;理性主张独立思考,反对权威的判断,故D项错误。 17.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8.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所以正义的落脚点是一种秩序……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主张 A. 社会平等 B. 精英政治 C. 等级秩序 D. 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柏拉图的思想。根据“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可知,柏拉图并不主张社会平等,故排除A项。柏拉图主张每个人都安于他所属的位置,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在划分等级,故排除C项。柏拉图的观点中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故排除D项。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说明他在政治上主张精英政治,故选B。 19.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比较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儒学的成分,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所以应选B。A项题意没有显示,题意展示了儒佛的融合,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没有显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为儒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 【名师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其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与儒学相融合。 20.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是理性主义思想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D正确;智者运动倡导“人是万物尺度”,是感性思想体现,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B错误;宗教改革倡导改革宗教仪式,反对教会权威,C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1.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22. 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材料体现了 A. 信仰得救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神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3.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 罗马教皇权威 B. 世俗君主的作用 C. 宗教神学的价值 D. 《圣经》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马丁路德灵魂依靠自己得救的原则否定了教会所宣言的因行称义的主张,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故选A。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的权力,加强了世俗君主的权力。CD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并未否定神学的精神价值和《圣经》的地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是西欧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24.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25.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26.下表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提升情况。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据此可推知,当时欧洲 A. 知识普及推进科技创新 B. 文化素质影响科技进步 C. 人文思潮促进政治变革 D. 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世纪中叶比17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妇女的识字率”“出版新书”“普通人藏书量”都有所提高,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故A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政治改革,故C项排除。 27.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宜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 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 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 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 “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的信息强调了君主地位至高无上,实质上是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A中背离说法错误;C中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相违背;D与社会契约理论不符。 28.某学者说:汉武帝给臣民的思想画了一个大圈。就像人们利用驴子时,不是将它们绑起来,而是蒙住眼睛,让它们在固定的地方拉磨转圈。对此解释恰当的是,当时 A. 文化体制改革禁锢了民众的思想 B. 监察机构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C. 儒学发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 D. 儒学独尊的状况只限于上层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给臣民的思想画了一个大圈”,“在固定的地方拉磨转圈”等信息,可得出汉武帝禁铜了臣民的思想,这是罢黜百家和文化专制体制改革导致的,A项正确;“在固定的地方拉磨转圈”是指思想上的限制,与监察机构没有关系,B项错误;转圈拉磨无益于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C项错误;儒学独尊通过教育和察举等制度,影响了整个社会,D项与史实不符。 29.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神学的束缚 B. 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C. 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D. 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结合所学,AD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排除。B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排除。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故选C。 3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3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含义: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原因:①思想融合: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②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解析】 【详解】(1)保守主义者:根据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被认为保守主义者的依据是他推崇和维护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人道主义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被认为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是他强调仁,提出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2)胜利:根据材料二中“两汉400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通过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政治上和文化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原因:根据材料二“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发展和客观形势需要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鲜明特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生活在封建社会衰落的明末清初,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弊端等角度,分析促进黄宗羲反专制思想形成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1)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该观点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主张,其强调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其主张可以归纳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2)结合所学知识1517年罗马教皇大量兜售赎罪券,以此聚敛财富,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马丁路德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了《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关于赎罪券的讨论,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为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依据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 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可以得出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结合所学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力被侵犯时,人们有权利通过暴力手段推翻现有政府 (4)结合所学知识西方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发展运动,第一次是希腊时代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第二次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而材料所述即为这三次运动,即为人文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所以适合的标题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智者学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