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九课时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九课时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作业)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解析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 答案 A ‎2.(2018·山东潍坊期末)《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结合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史实,《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可知,题中的规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D。‎ 答案 D ‎3.(2018·山东泰安期末)‎ ‎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解析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做保证,因此选C。‎ 答案 C ‎4.(2018·山东济南期末)“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解析 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选B。‎ 答案 B ‎5.(2019·山东泰安一中模拟)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在团结和平中立的国家,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9·湖南怀化模拟)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  )‎ 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解析 外交队伍必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文装的解放军”,说明周恩来主张在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C。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个方面,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即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项错误;中苏建交标志着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D项错误。‎ 答案 C ‎7.(2018·重庆六模)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解析 由材料内容“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选C。‎ 答案 C ‎8.(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调研)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解析 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外交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为日后中国的重返联合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故选B。‎ 答案 B ‎9.(2018·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同性质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此种原则之下,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友好的相处,这样就淡化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故选C。‎ 答案 C ‎10.(2018·安徽合肥质检)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故选 C。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会员国,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A项错误;“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主要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B项错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9·内蒙古包头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 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为主导的两极格局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与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相符,故选D。‎ 答案 D ‎12.(2018·陕西安康模拟)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C.美日联盟更紧密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选D。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A项错误;根据所学,中苏关系破裂于1958年,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5·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 ‎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得出要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据材料归纳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民间交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2018·四川达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选任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学者认为在民族经历危难之后,只有达成新的民族共识才能够正视历史,避免重蹈覆辙。该学者的观点蕴含着作为国民在民族遭受危难时不应当把个人当作独立个体而是集体乃至国家的一个部分,要有民族意识;对于民族曾经面临的危机和教训要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以答案示例一为例,近代中国遭受一系列外来侵略,严重危害中国主权,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辩证反思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总结教训,客观认识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示例一 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灾难、痛苦等牺牲者的立场上,还要认识到外来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以具体的某一场战争为例加以论证也可) ‎ 示例二 “文化大革命”给党、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混乱,经济滑坡,文化破坏,道德沦丧。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还应看到“文革”时期我国取得的一些成绩,如卫星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健全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