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时检测夯基提能
(建议用时:30 分钟) 一、选择题 1.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 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由此,党中央召开了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A.是顺应时势的重大行动 B.面临着保守势力的阻挠 C.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成为新中国的历史起点 解析:选 A。A 项表述与题目中“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 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相 符,正确。 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21 世纪始于 1978 年”,因为这一年“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 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析:选 D。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开始从平 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故 D 项正确。 3.下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份的粮食数据,该表格最能说明的是( ) 年份 粮食数据 1978 年 1980 年 1982 年 1984 年 粮食产量 (万吨) 30 477 32 056 35 450 40 731 人均粮食 (公斤/人) 317 324 349 390 A.“八字”方针提出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C.在中共八大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农村生产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支持 解析:选 B。根据“1978—1984 年”的粮食数据可知 1978—1984 年的粮食产量、人均 粮食均不断增加,这表明 1978 年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故选 B 项。 4. 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省 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 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 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 C。由材料“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可知为 1984 年国有企业改革,简政 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体制而非所有制,A 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企业发展而非企业制度,B 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 1992 年,D 项错误。 5.“个体户”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 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选 D。“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 趋向多样化,故选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 1992 年,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与“20 世纪 80 年代”不符,A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 与题意不符,B 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 C 项错误。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 D。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同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故选 D。 7.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 D。图片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间是 1989—1997 年,其主要原因是 1992 年确立 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 D。 8.平价(国家定价)、议价(国家定价和市场价相结合)、市场价(遵循市场规律)是我国主 要商品价格模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前平价商品占主体,此后议价商品范围逐渐扩大,21 世纪以来市场价商品成为主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我国商品越来越丰富 B.国家经济政策在不断调整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D.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解析:选 D。从材料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顺应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故这一变化的实质 是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 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 年 9 月 21 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 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 9 月 30 日,郊区 10 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 建立 103 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 8 000 多户……结果严重 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 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 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 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 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 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 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 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 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 上否定了以前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1)由材料一中“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可知,当时实行了人民公社 制度,但是其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2)由材料二中“特别 是安徽”“生产责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公有制 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是对以前成果的否定。(3)依据材料三中“关键是发展生 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得出邓小平的分析始终着眼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1958 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 重破坏生产力,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因为这一政策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 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