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2 届高一月考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 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 拱卫王室统治 C. 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 扩大统治范围 【答案】B 【解析】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故答案选 B。AC 涉及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排 除;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势力范围,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出 D。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兄终弟及的传统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答案】D 【解析】 “以嫡立”就是以嫡长子立的意思,这遵循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 确;材料不涉及财产继承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而非 兄终弟及,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任人唯才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以嫡立”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 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 “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 同,这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 的 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A. 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维 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 核心。”可以判断出是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故本题选择 C 项;A 在处理中 没有提及;B 中出现不符合题意;D 中属于西周政治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宗法制 【名师点睛】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 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 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 “尊尊”主要反映了 A. 浓厚的宗族色彩 B. 强烈的等级意识 C. 浓重的神权色彩 D. 发达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 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 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 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 D。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 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秦”、“为之郡邑”、“废侯卫”可知与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有关.秦朝在地方实 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统一六国关系紧密.故 D 项正确;郡县制的建立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的表现,故排除 A 项;B 项是郡县制建立的结果,故排除;C 项出 现春秋时期,故排除。 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 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 疆域规模的扩大 B.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 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故 B 项正确;皇权的至高 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 D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 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 A 项错误。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 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D.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虽然灭亡了,但是其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秦在政 治上的深远影响就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后两千多年,我国一直 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C 正确;ABD 都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排除。 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 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 实施削藩政策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废除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从“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以看出材料涉及 是“推恩令”。主父偃建议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目的是弱化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 项错误,削藩是直接削弱诸侯国势力,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B 选项与材料内容相悖;D 选 项与此无关。 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 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 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 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 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 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 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答案】C 【解析】 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的死刑案件 的审判方式。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中央对此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唐朝后期权力明显弱化。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不 满足唐朝后期的行为;B 选项没有反映出实质;D 选项没有体现唐朝前期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死刑制度 【名师点睛】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 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 "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 关。 10.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 设立 A. 简化了决策过程 B. 降低了监察效能 C. 加强了君主专制 D. 确立了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内容包括: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六部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 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 重要政令。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省六部制 的 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 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 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 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劝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不是民主政治,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行政 事务的变化,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 C 项排除。 12.《汉书》载:“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 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材 料主要表明汉代 A.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 按人口比例推荐人才 C. 选拔官员重视其品行 D. 官员直接由推荐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推行察举制,材料“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不满二 十万,二岁一人”中信息说明汉代的察举制是依据郡国人口的比例进行推荐人才,B 正确; 材料中论述的是选官制度,不是地方制度,A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推荐人才比例,不是说明 推荐人才的标准,C 错误;汉代的官员是由地方官推荐,然后推荐到中央进行选拔,不是直 接由推荐产生,D 错误。 13.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 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 唐代 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 皇权的不断加强 D. 相权的分割牵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宰相当然没有掌控决策权,不能选 A,“皇 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足以 证明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而不是 CD 的两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 答案只能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君权相权的相互制约 14.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 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 科举制 B. 监察制 C. 征辟制 D. 九品正中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获取官职 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学识为依据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 A 项正确;监察制 不属于选官制度,故 B 项错误;征辟制不是以学识和考试为依据,故 C 项错误;九品正中 制以门第为依据选官,故 D 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学生再 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特点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其它选官制度的 不同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 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的 A. 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B. 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C. 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 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能通一 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可知,社会低层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走上仕途而步入社会上层,故 A 项 正确;材料只涉及“四门学”的学生入仕途的途径,并没有体现多样性,故 B 项错误;材料 没有体现出“生徒”的人数多少,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入仕途的途径,并不能体 现官僚体系膨胀的趋势,故 D 项错误。 16.“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 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 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D 项 正确;其他皇帝均没有革除中书省,故 A、B 和 C 项均错误。 1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 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 A.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认为,这项制度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郡 国并行制和行省制都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A、C 两项。内阁制下, 中国已经不存在“相权”一说,排除 D 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保 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 B 项。 1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 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 A 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 B 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 应当在皇帝,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 19.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 省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通过分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故 C 正 确。 20.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 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C 项“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反映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确立于隋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答案为 C。A 项“立嫡以长不以贤”体现了宗法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A;B 项“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B;D 项反映的是察举制的内容,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1.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 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可看出 A. 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B. 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职官设 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 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目的是便于皇帝纵览大权。故排除 ACD,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分权 2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 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 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B.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内阁官员没有实权,却往往成为其他官员攻击的对 象。内阁无实权,不能监察百官,也不能弥补废丞相后皇权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 AC 表述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内阁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D 项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综上可知, 内阁的设置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故选 B。 23.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 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A. 出现宦官专权 B. 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 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宦官专权,故 A 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 故 B 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 是“协调”,故 C 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 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D 项正确。 点睛: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不能统帅六部和百司。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相比较而言, 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 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杜绝地方割据 D. 防止吏治腐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知 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 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加强 25.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 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该圣旨的撰拟机 构应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吏部 【答案】C 【解析】 在清代军机处负责撰拟圣旨,清代军机处是加强皇权的产物,直接秉承皇帝的意志,所以该 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军机处而非中书省、内阁以及吏部,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 C 才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 26.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 映出军机处的 A. 由来 B. 职能 C. 特点 D. 性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 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故 A 项正确;军机处职能是长传下达,跪受笔录,故 B 项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 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办事机构,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军机处 27.“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 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这则材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三省分权,相互制衡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阁臣不得与闻”等信息说明阁臣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说明皇权专制达到顶 峰。宰相此时已经不存在,所以 A、C 两项不符合题意。B 项属于唐朝的中央制度,也不符 合题意。故本题选 D 项。 2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 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C. 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D. 政治文明完全由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 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的小国寡民的自然地理环境某种程度上有 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C 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和只能导 致民主制度,A、B 绝对化;据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政治文 明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影响,D 错误。 【点睛】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民主制度形成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9.梁启超曾对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 国体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之处最多。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和古希腊均为贵族统治,周朝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 分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成多个诸侯国;古希腊则分立为多个城邦,二者在 政体上有相似之处。故 B 项正确。分封诸侯仅是周代的特点,城邦国家仅是古希腊的特点。 故 A 项错误。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是古希腊的政治特点,而中国周代在形式上仍是一个大国 体制,且不存在民主政治,故 C 项错误。周代不存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秦朝才开始形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是城邦体制,有民主政治的传统。故 D 项错误。 30.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对这一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A. 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 B. 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C. 海洋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D. 希腊人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題目中名言的意思是人区別与一般动物即是因为其是城邦的,而雅典城邦的最大特 点即是由公民组成,可见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B 项正确;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成年男子是雅典社会民主政治的主体,而妇女、奴隶、外邦人是被排 除在民主之外的,A 错误;题目中名言的含义与海洋信息无关,C 错误;希腊人珍视个人自 由,敢于表现性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含义,D 错误。 第Ⅱ卷 的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 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 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 3000 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 59 人。 第 3 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 41 位宰相,裴度,裴氏 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 59 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 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 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 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答案】(1)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裴绾部门:决策;裴度部门:起草诏令;裴定部门:只管行政。 (3)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人姓氏的由来和族谱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和 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裴姓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来他们的 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分析得出。 (2)根据材料中的“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并联系所学可知,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分别是决策、起草诏令和行政。 (3)族谱的现实意义,应当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中的“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 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等信息来回答。 3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 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 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 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 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 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 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 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 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对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 世历代所遵奉”可知,后世盛赞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影响: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巩固了国 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 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秦朝确立的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 所沿用。混合体:根据材料“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并结合西汉初期实行地方制度可知, 刘邦实行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 (2)特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知,行省制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影响: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 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沿用,对 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 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虽然变化繁复,但是其始终是维护中央集权。趋势: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