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试题(人教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试题(人教版附解析)

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初测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 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 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此对元行省制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发展 B. 使得祖国疆域空前扩大和巩固 C. 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3. 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4. 据《旧唐书》记载,谏官薛谦光上疏言:“臣窃窥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厉己,显节义以标信,以敦朴为先最,以雕虫为后科,故人崇劝让之风,士去轻浮之行。”据此可知,他认为科举制的不足之处是(  )‎ A. 易滋生官场腐败现象 B. 忽视了品行方面的考察 C. 以品行作为唯一标准 D. 不利于读书风气的形成 5.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以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 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初测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 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 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此对元行省制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发展 B. 使得祖国疆域空前扩大和巩固 C. 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3. 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4. 据《旧唐书》记载,谏官薛谦光上疏言:“臣窃窥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厉己,显节义以标信,以敦朴为先最,以雕虫为后科,故人崇劝让之风,士去轻浮之行。”据此可知,他认为科举制的不足之处是(  )‎ A. 易滋生官场腐败现象 B. 忽视了品行方面的考察 C. 以品行作为唯一标准 D. 不利于读书风气的形成 5.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以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 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1. 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2.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3. 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由此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 A. 官营特征明显 B. 技术领先世界 C. 经营模式僵化 D. 异常兴盛发达 4. 孟子曰:“论说王道,丁宁(叮咛)反覆(复),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据此可知,孟子强调的是(  )‎ A. 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 精耕细作的重要性 D. 改进生产技术的必要性 5. 下列关于苏州地区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两汉时期,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即是发明于苏州地区 B. 园区发掘出大量古稻田,证明先秦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 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秘色瓷莲花碗,系元代成熟的青花瓷 D. 清政府在姑苏城设置官营织造署,表明苏州丝织业发达 6.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  )‎ A. 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 B. 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 C.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 7. 明朝仇英所绘《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堪称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下列有可能在图中出现的场景是(  )‎ A. 市中表演京剧的戏台 B. 出售珐琅彩的瓷器行 C. 市中心出售棉花的草市 D. 供新安商人居住的会馆 1. 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 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 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2.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3. 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 A.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形成向市场谋利的风气 D. 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4.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5. 顾炎武指出:“法制禁令,王者之所不废,而非所以为治也。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故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这表明顾炎武(  )‎ A. 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用 B. 强调正人心是治国之本 C. 形成近代民主法制观念 D. 突破传统儒家思想藩篱 1.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昌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节,涉及到堂族田、祭把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 A. 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B. 确立了理学官方地位 C. 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 D. 开创了封建伦理纲常 2. 北宋皇祜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北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社会力量承担防疫主体责任 C. 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 3. 现今的司南模型出自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的构拟,他依据的文献是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记载。但勺形司南的存在受到一些人的否定,因至今为止,考古界还未能用天然磁石复制出可以指南的勺形司南。关于司南的争议说明(  )‎ A. 文献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考古发现才能证实司南真实存在 C. 年代久远导致司南存在未有定论 D. 司南存在与否需要多方史料互证 4. 嘉靖元年(1522)十月,礼科给事中在奏疏中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者莫如朱熹,近有倡为异学者,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好高务名之士群然从之。宣严禁,以正士习。”材料中的异学(  )‎ A.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C. 主张整治人心挽救统治 D. 糅合道家、法家思想 5. ‎“(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对一些自古以来被设想为必然的、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材料中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 A. 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B.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6. ‎1521-1534年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来源。据此可知(  )‎ A. 宗教改革实现了德国民众思想统一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C. 印刷术是宗教改革深入的充分条件 D. 教皇的权威己被彻底颠覆 1. ‎“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在他们眼中,贵族对国家的贡献比不上农民、工匠或手艺人。他们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他们要增加自己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文中的“他们”(  )‎ A. 希望重塑道德价值观以实现平等 B. 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人文主义 C. 主张信仰虔诚即得救的因信称义 D. 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 2. ‎“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 A. 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B.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 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3. ‎(13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 --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4分),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2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3分)‎ 1. ‎(12分)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能》,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 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 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 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闻人患难犹已事。 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 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 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 ——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请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3分)‎ 2. ‎(15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兴起于欧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时候的欧洲正好处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时候。经济一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就壮大了。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扫荡愚昧,也 就能扫荡专制。……《社会契约论》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卢梭的观点有很激进的地方,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自由之花要不断地用暴君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得茁壮”这种话,所以法国大革命时有些过火、过激的行为,就跟卢梭的这种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关系。 ——《袁腾飞讲世界史》‎ 材料二: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背景(3分),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3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孟德斯鸠的法律主张及目的。(5分)‎ 1. ‎(10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材料二 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3分)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2分)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 ‎【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 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多政议政权利,排除B; 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熟人社会”“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答案】B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在元朝疆域扩大的基础上实行的,本身对疆域的扩大并没有太大影响,故B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理解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依据材料“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理解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关键信息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本题考查对元朝行省制度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D ‎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省长官由固定的职位变为了临时的职位,低级官员只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就可以行使宰相权力,这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D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排除; B不符合史实,排除; 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是“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4.【答案】B ‎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谏官薛谦光认为古代和当今的在选官方面的最大区别是古代重视对官员品行的考查,这从侧面论述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忽视对品行方面的考查,B正确; 中国古代的腐败是专制制度导致的,A排除;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C排除; 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D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臣窃窥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厉己,显节义以标信”,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5.【答案】C ‎ ‎【解析】依据题干“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说明明代内阁不同于之前的宰相,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 材料后半部分,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辅助皇帝,故C项正确,D项错误。 ‎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需要掌握内阁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内阁制度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以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内阁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 ‎【解析】A.,材料中的郡县制和察举制均为官僚政治的主要内容,减弱了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力,故选A; 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错误; C.汉代仍为君主专制社会,未转型,故C错误; D.“决定”无法体现。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要求学生结合查机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查汉朝察举制的特征和影响,特别要搞清楚汉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7.【答案】B ‎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 ‎【解析】A.商朝和西周时期手工业都是官府来经营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商朝和西周设置 了很多专门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材料看不出技术领先世界。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手工业经营模式僵化。 D.材料反映的是管理手工业的官员比较多,看不出手工业异常兴盛发达。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商朝和西周时期我国的经济政策的特征,特别是要搞清楚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都是由政府来操控的。 9.【答案】A ‎ ‎【解析】从材料中的“王道……皆不出乎夫耕妇蚕……而已”可以看出孟子强调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之重要性,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精耕细作和改进生产技术等内容,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王道……皆不出乎夫耕妇蚕……而已”。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0.【答案】D ‎ ‎【解析】A.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 B.先秦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不在南方。 C.秘色瓷是唐朝的。 D.清政府在姑苏城设置官营织造署,专门来管理苏州的官营纺织业,客观上反映出当时苏州的纺织业非常的发达,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清朝时期江南纺织业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1.【答案】B ‎ ‎【解析】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是在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中“新工初工事,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说明注重对手工业者技术的培训,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手工业生产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介绍是技术培训,当时仍然是官营手工业,技艺封闭不外传,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相关古代手工业发展从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新工初工事,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正式形成于1840年以后,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明朝晚期”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的瓷器出现于清朝,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明朝晚期”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乡村的商品交易场所,不会出现在“市中心”。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出现了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会馆。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B ‎ ‎【解析】材料“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化解了商人在经商路途中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因此“便换”是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故B正确。 北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故排除A。 C说法片面,不合史实,排除。 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是一贯的经济政策,排除D。 ‎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答案】C ‎ ‎【解析】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应排除。 材料内容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 材料内容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而且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C项正确。 D项与材料内容史实相反,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的变迁。主要考查市的变迁的内容和特点、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后得出答案。 15.【答案】C ‎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嘉定官员在写给朝廷的奏章中主张征税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征收,这有利于解决地方在税收转换中过于繁琐的问题,进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 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A排除; 材料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问题,B排除; D是对材料表象的曲解,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是“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 ‎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明朝税收形态的转变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16.【答案】B ‎ ‎【解析】依据材料“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可知,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B项是老子的思想,正确。 C项是墨家思想,排除。 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主旨得出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结合选项思想分析。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 ‎【解析】依据材料“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强调正人心的必要性,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顾炎武生活在明清之际,不可能提出近代民主法制观念,排除C。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藩篱,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关键信息有“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A ‎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属于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之一,但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到理学的社会地位问题。 ‎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撰修《家礼》,编辑《增损昌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节,涉及到堂族田、祭把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伦理纲常由汉代的董仲舒开创。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撰修《家礼》,编辑《增损昌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节,涉及到堂族田、祭把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理学的相关思想主张可知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故D正确。 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排除A。 依据材料“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可知B说法错误,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理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D ‎ ‎【解析】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文献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的说法不正确。排除A。 考古发现才能证实司南真实存在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年代久远导致司南存在未有定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历史事实的真实性需要多方面史料的佐证,司南存在与否需要多方史料互证的说法正确。故选D。 ‎ 故选: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准确掌握史料的种类及其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通过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检测学生史学研究基本放法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1.【答案】C ‎ ‎【解析】依据材料“近有倡为异学者,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异学为陆王心学。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故C正确。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没有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正确。 B是顾炎武是主张,排除。 D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近有倡为异学者,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可知,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依据材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可知,该运动是智者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故D项正确。 A项是文艺复兴,排除。 B项是宗教改革,排除。 智者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不能反映资产阶级要求,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判断出是智者运动,结合其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对智者运动及其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B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题干信息可知,马丁•路德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广为流传,这有利于促进宗教改革的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故B正确。 A.题干只是体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传播,不能说明宗教改革促进思想统一,故A错误。 C.此项不是题干主旨,故C错误。 D.此项说法绝对化,故D错误。 故选B。 24.【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文中的“他们”指的是启蒙思想家们,因为只有启蒙运动才对封建专制统治采取了如材料般直接地、猛烈地批判和揭露,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故D正确。 大多数启蒙思想家都是资产阶级,但生活无虞,他们要求限制统治者和贵族的特权的同时,并没有意图去构建一个女性、儿童、农民、劳动者、奴隶及有色人种都可以实现平等的社会,排除A。 B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做法,而不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做法,排除。 C是宗教改革的主要诉求,而非启蒙运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 ‎【解析】“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 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表明这里的人文主义者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故C正确; 王权至上、追求民主政治、抨击君主专制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6.【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第二小问,“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第一小问,“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结合所学知识,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故答案为: (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小题2】‎ ‎【小题3】‎ ‎ ‎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需结合汉代、唐代、宋代、元代的地方制度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思想:仁爱忠孝;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等级尊卑。‎ ‎【小题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小题3】认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 ‎ ‎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和现实意义。(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逐一归纳;(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逐一归纳。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二时间,紧扣近代中国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和思想角度分析;(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以中国古代、近代家训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儒家思想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进而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经济一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就壮大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扫荡愚昧,也就能扫荡专制”,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发展,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 (2)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结合卢梭的思想分析。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社会契约论》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卢梭的观点有很激进的地方,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自由之花要不断地用暴君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得茁壮”这种话,所以法国大革命时有些过火、过激的行为,就跟卢梭的这种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关系”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3)第一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二“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 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二,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分析。 故答案为: (1)背景: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③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取得新的进步;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发展:①强调理性;     ②反对专制制度;③提倡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影响:①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过激行为。 (3)主张:①法律是事物的内在规律; ②法律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③法律的本质是维护人的权利。 目的:①用法律为武器反抗封建特权和天主教神权;②维护资产阶级的基本权利。‎ ‎【小题2】‎ ‎【小题3】‎ ‎ ‎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卢梭思想主张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的背景、目的以及内容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由“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可知,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仁;礼;中庸。 (2)第一小问,由“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可知,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塑造国民性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积极进取;责任担当;胸怀天下。 故答案为: ‎ ‎(1)因素: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 内容:仁;礼;中庸。 (2)作用: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塑造国民性格。 品质:积极进取;责任担当;胸怀天下。‎ ‎【小题2】‎ ‎ ‎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需结合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及内容、孔子思想的作用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