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练习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练习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春高一年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 “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ABD都是正确的表述,因此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2.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罗斯福新政 D. 尼克松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知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即要充当世界警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内容是指1947年3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即杜鲁门主义,故B项正确;A 项是以经济援助的形式实行冷战,比较隐蔽,排除;C项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排除;尼克松上台后调整政策,在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故D项排除。‎ ‎【点睛】“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是关键信息。‎ ‎3.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 “几雕”是指 ①稳定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援助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有利于稳定西欧经济,故①正确;同时,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有助于美国对西欧的商品输出,故③正确;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把西欧国家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故④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②排除。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B,排除AC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 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B. 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 是一个常数 D. 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是指超级大国美国,而X是代表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等多强,因此X不是一个常数,这应是一动态的数值,不确定性,大概性,AB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考点: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并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5.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6.1992年邓小平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可知,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以答案选A,排除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多极化格局,C说法不够准确,排除;第三世界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 ‎7.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错在“趋同”;B错在违背了“冷战”;D错在“淡化”‎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 ‎8.(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 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点睛】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部分学者指出,越战是导致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或至少应负部分责任。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国防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在60年代末,占到了整个国防开支的1/3左右。通货膨胀是在越南战争开始时发生的,并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多数学者指出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9.(2017年北京卷)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分析可知,①处应该为马歇尔计划,C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于1951年,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A、B、D三项。‎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点睛:每年北京都会出一道漫画或者图片题,漫画和图片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它传递的信息远远不如图片中的文字,比如这里有很多的文字“加油”“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还有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这题给出了时间,是在1949年,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同学们很清楚应该是1933年以后,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马歇尔计划是1949年,欧洲的煤钢联营成立应该是1951年。所以这个题说白了如果不看材料,不看图片,完全通过时间的话这个题其实也可以做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解题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答题。‎ ‎10. 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 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 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 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 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 ‎11.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的崛起,成为了世界巨人。俄罗斯虽然经济困难,但综合国力不容小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发展中的巨人。所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中国,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一极,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故D正确;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AB错误;C不符合“政治格局”,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联系所学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分析解答。‎ ‎12.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1961年柏林危机 B. 苏伊士运河战争 C. 1964年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俄国人的原子弹”以及“纽约”“莫斯科”“哈瓦那”等信息可知,这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这些地方人民的反映,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程度,故D正确;1961年柏林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和越南战争与“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无关,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俄国人的原子弹”“纽约”“莫斯科”“哈瓦那”,联系所学古巴导弹危机的史实分析解答。‎ ‎13.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C.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共体除了对抗苏联和摆脱美国的控制,还肩负着发展自身经济,提高国际地位的任务,故A项正确。BC项只涉及政治方面,缺少经济方面,不够全面,排除。D项的“制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排除。‎ ‎14.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具体考查学生对“冷战”一词的理解及美苏冷战期间国际局势的情况。D项,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而且即使是进行军备竞赛,也主要是限于美苏两国之间,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A项,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故A项错误。B项,根据所学知识,表述与史实不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C项,根据所学知识,表述与史实不符。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有着冲突,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15.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排除。汉代已经推广牛耕,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16.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材料“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表明土地买卖的现象却来越频繁,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BC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点睛:从材料“十年之间,已易数主”中分析出土地买卖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买卖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7. 中国古代,国家对盐铁管制非常严格,尤其是明清时期。以下盐商的合法行为是(  )。‎ A. 粤商把盐从广州通过海运到北京销售 B. 晋商官府办完手续后按要求把盐卖到蒙古 C. 徽商以扬州为中心向全国销售食盐 D. 闽商把中国的优质食盐自由销往东南亚 ‎【答案】B ‎【解析】‎ 所谓国家严格管理盐铁,就是说盐铁的生产与买卖必须经过官府的同意和许可,符合这一做法的是B项。‎ ‎1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封建经济模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等变异,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B选项的机工和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表现,符合题意,正确;明朝中后期在中国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民营手工业,没有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封建行会在手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A不正确;江南地区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不是生产关系的新表现,也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不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中后期,它只可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D不正确。‎ ‎19.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为男耕女织,故①正确;由材料“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可以反映出古人重视农业的观念,故②正确;“有财不行商”,材料没有提及家庭手工业与商业的关系,故③错误;由材料“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知,中国古人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ACD均含有③,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可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与材料进行比对即可作出判断。‎ ‎20.下列各项劳动工具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翻车,B是筒车,C是水排,D是牛转翻车,ABD都是灌溉工具,C是冶铁工具,C符合题意,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下列农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未耜是原始社会的农具,②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③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灌溉工具,④耧车是西汉出现的播种工具,所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以上材料不能够说明 元朝行省图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部分行省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D. 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的经济重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统计可知,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的75.02%,根据疆域图所给四大行省仅部分辖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由统计数据可知,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三个行省都位于长江以南,可知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河南江北行省位于长江以北,说明长江以北部分行省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的经济重心,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根据这份考古报告,以下推测哪项是不合理的?‎ A. 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化 B. 商、周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C. 宗教活动各具特色 D. 铜像铸造技术较商周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并没有说铜像的年代,无法知道铜像是是否是商周铸造,也无从得出铸造技术较商周高,D符合题意,故选D;一般认为,由商周文明发展而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而材料反映的文明则与此不同,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文明除了商周文明以外,还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青铜铜像”可知,材料考古发掘应该是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可知,宗教活动各具特色,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A. 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 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 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 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京夜市宜令禁断””,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 点评: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25.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朝商品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并非取消监管,①不正确;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不正确。排除①②,故答案为D。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打破了坊市界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经济 ‎2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商业活动不受规模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中“通宵不绝”的夜市和“不觉抵暮”的瓦子,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故A正确;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无法体现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排除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活动的规模,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联系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27.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明清商帮的出现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对外贸易的活跃 ‎④较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 ‎⑤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需要互相支持、和衷共济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较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需要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故①②④⑤正确,故选C;商人群体主要活动于国内,与对外贸易关系不大,排除③,故排除AD;B不全面,排除-。‎ ‎28. 雍正时一些官吏主张在广东招商开矿,雍正认为:“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况本地有司,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以下各项措施与这一经济思想无关的是 A. 重租税以困辱之 B. 商人不衣丝乘车 C. 盐铁官营制度 D. 扩大工商业规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信息,“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反映了雍正帝重农抑商思想。A、B、C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故选D。‎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29. 历史总是多样的,但不同之中也偶有一致之处。17~18世纪,当欧洲各国纷纷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时,中国明清政府仍继续坚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A.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结果都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 C.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 D. 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故A项排除;“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故B项排除;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而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据此分析可知都是国家干预经济,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不是加强封建势力的力量,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0.“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这说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练习课本海禁政策的影响可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故A项排除;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故B项排除;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项排除;D项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一政策阻碍了社会转型。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影响 二、材料问答题 ‎31.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相关史实。‎ ‎(2)“柏林墙的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两极对峙趋于瓦解。‎ ‎(3)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解析】‎ ‎【详解】(1)欧洲冷战:结合所学,回答美苏在欧洲的对抗措施即可,即:北约与华约的建立,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分裂,杜鲁门主义出台等。亚洲“热战”: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亚洲局部“热战”。‎ ‎(2)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美苏两极对峙趋于瓦解。‎ ‎(3)根据“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得出俄罗斯的实力;根据“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得出欧盟的活动;根据“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得出亚洲的崛起;根据“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然后注意语言组织。‎ ‎(2)本问实际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即可。‎ ‎(3)注意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然后注意语言组织。‎ ‎(4)本问实际考察明清时期东西方对比,从表现和原因两个层次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展开阐述。‎ 考点:东西方经济文明 点评:材料解析题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特别是对考生的能力测试作用明显。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材料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中,多采用原始资料,共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中经常选用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关内容相左的材料,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题较多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