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2大国崛起与国际格局(作业)
长效热点(二) 大国崛起与国际格局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日照模拟)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解析 材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部落间的联系,故B错误;C、D材料均未涉及。 答案 A 2.(2019·岳阳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解析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文明对汉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农耕生活的认同及北方地区政局的变化,故C、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吉林三模)有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应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二月革命 解析 “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予”强调人民的自主性和启蒙思想的实践,与美国独立战争相符,故选B项;“英国光荣革命”人民并没有获得自由的权利,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带有深厚的封建性,人民解放的程度较低,排除C项;“俄国二月革命”人民只是获得法律上的平等,排除D项。 答案 B 4.(2019·合肥三模)《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解析 据材料“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说明各邦的权力仍旧很大,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长期的分裂导致统一后各邦的权力仍旧很大,故选C项;材料“各邦还保留有……征收直接税等权利”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不是军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说明各邦拥有权力不是皇帝的专制,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合肥二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视普及初等学校体育为重建军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首次采取立法手段将体育设置为初等学校必修课,希望初等学校通过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从而为军队输送忠诚强健的“公民战士”。这一做法反映了 A.第三共和国重视国防事业 B.体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 C.第三共和国面临内忧外患 D.法国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做法使学生课外军事训练组织——学生军应时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树立起一个爱国主义少年先锋队的形象,完美地诠释了共和派“儿童-战士-公民”一体的理念,对促进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和共和制国家的构建与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材料体现学生军形成,但是没有体现重视国防事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训练忠诚强健的“公民战士”,没有体现体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排除B项;第三共和国伊始,法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但是材料中的做法反映不出第三共和国面临内忧外患,排除C项。 答案 D 6.(2019·上饶联考)下表是1929~1933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 000人,技术人员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有利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解析 材料中“1929~1933年苏联”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客观上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起步,故选C项;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从未消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并未明确是否主要从美国输入,排除B项;材料反映“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未涉及苏联经济体制,排除D项。 答案 C 7.(2019·南充二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解析 决定一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排除A项;中苏结盟时期正值美苏两极对峙,中国实行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排除C项;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排除D项。 答案 B 8.(2019·山西百日冲刺考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 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得出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故B项正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C项是指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登上世界舞台是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答案 B 9.(2019·洛阳三模)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说明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 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实现 解析 “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表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A项;外交方针是最终走出“雅尔塔”,表明是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法国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刚刚开始,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济宁模拟)1960年,法国宣布收回空军指挥权;1963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66年, 法国正式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系统。法国的上述做法反映出 A.欧洲一体化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B.欧洲政治局势由缓和趋于紧张 C.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基本形成 D.冷战时代的强权政治受到挑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挑战美国控制的北约军事一体化,改善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上述做法反映出法国谋求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冷战时代的美国强权政治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法国谋求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未涉及欧洲联合和欧洲政治局势,故排除A、B项;上述做法反映出法国谋求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洛阳、许昌二模)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解析 据材料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中总统提出的方案需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没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项。 答案 D 12.(2019·厦门二模)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73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就推动了欧美关系的改善,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苏联,排除A项;“美欧建立平等关系”是美国因形势所迫采取的调整手段,不是其战略意图,排除C项;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不是继续维持,排除D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河南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价一直高于欧洲,早年是1∶3,甚至更低,明初大概是1∶6-1∶5,随后到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1934年的数据,1643~1650年金银价为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De 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虽然得不到有关全球状况的统计数字,但据一位经济学家估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准确地说,我们知道,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 材料三 从1920年到1933年,各国之间展开货币战、贸易战,使危机一发不可控制。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矛盾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与贸易战有关。 ——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共识。(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可知中西方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进行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商品在欧洲需求量大,而黄金、白银是主要的流通货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货币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西欧的崛起,引发西欧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2)据材料二“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可知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这促进了全球生产率的增长,工业总产量的增加;据材料二“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可知促进了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据材料二“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可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3)据材料三“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可知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加强合作与协商,成立国际组织,战后经济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答案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的大量需求(亚欧贸易的发展);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4分,答2点即可) 影响:对欧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得8分) (2)积极作用: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进一步加强。(9分) (3)共识: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成立国际组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4分) 14.(12分)(2019·温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 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观点论题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而从另一方面,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变化的影响,如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而几乎同一时期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却是“联系论”均势外交,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 答案 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