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作业】
课时检测(八) 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 ) 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解析:选B 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D 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解析:选D 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4.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 牌坊表扬地方在科举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 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解析:选D 宋代竖立“科甲功名”牌坊来表扬科举入仕的士人,或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和科举神来命名学校建筑物,这是对科举制的重视,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发展的措施,因此体现不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下地方不可能获得部分选官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轻武,故C项错误。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解析:选D 表格中《文献通考》说明地方势力被消除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说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致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6.南宋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 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 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 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 解析:选D “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这说明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7.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这说明( ) 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解析:选D “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说明平民占有科举制录取人数的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各朝代科举制数据对比,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在于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即将亡国不是材料关键所在,故A项错误;南宋末期因战乱影响,君主专制削弱,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说明当时决策体制完善,中书门下仍有一定的决策权,故C项正确;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仅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本质,故D项错误。 9.“(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 解析:选B 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行省制和宣政院是元朝创设的,故A、C、D三项排除。 10.《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所说的制度( ) A.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 B.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 C.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 D.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 解析: 选C 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排除;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郡的设置早就被取消,排除D项。 11.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解析:选D 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12.(2019·滑县联考)元代秤锤上铸(刻)的铭文,除使用汉字外,还铸有回鹘蒙文、八思巴(藏族宗教首领)文和波斯文等三种文字。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元代( ) A.城市繁荣,人口众多 B.文化发达,泽被东西 C.疆域辽阔,对外开放 D.民族融合,社会和谐 解析:选C 元代秤锤上铸(刻)多种文字,这说明元代的疆域空前辽阔,民族和对外经济交流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簿、新旧界倒塌屋簿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租房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1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共四句话,概括归纳每一句话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来回答,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现实需求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各国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第(3)问,根据宋朝的廉租房建设,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我们的启示是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比如可以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或者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等。 答案:(1)特点:设机构直接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账目管理周密;资格审查严格等。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人地矛盾突出;市坊界限的打破;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2)战争的破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信息确定“‘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或者“‘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的观点。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外交、经济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归纳论证。 答案:示例一 论题:“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 论题:“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千方百计压制武人,武将频繁调动,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社会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