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王婉君 审题人:温观寿 一、 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2.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无等级名分差别 D.讲求实际功利 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4.关于宋代南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人士创作 B、流行于民间,贴近百姓生活 C、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 D、得到官府的大力提倡 5.孟子对梁惠王说: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亦。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亦。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亦”。孟子的上述言论没有反映出 A.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C.客观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D.站在平民立场,提出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6.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 A. A. B. B. C. C. D. D. 7.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康有为 8.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修行感悟,他应该生活在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9.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10.脸谱化”是中国京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刘备被视为汉室传承者,而曹操则被视为篡汉者,视为“不忠”,在舞台上成为奸臣。下列脸谱为曹操的是 A. B. C. D. 1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 A. 魔术 B. 绘画 C. 戏剧 D. 诗歌 12.“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1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1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A.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D.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1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 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下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 ①②③ B. ①③ C.①②④ D. ②④ 16.《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17.读下表,表中根据史实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梁启超认为此人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 A. 救亡图存 B. 内圣外王 C. 格物致知 D. 推故致新 19.丰子恺认为“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须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下图是丰子恺先生用毛笔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简笔画,创作于1945年,该图的题字是“炮弹做花瓶,人世无战争”。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一幅诙谐而又意境深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 ②作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③反映了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愿望 ④表现了内战爆发后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20.宋代以来,藏书者随之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装订技术的提高 B. 造纸术的改进 C. 印刷技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21.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22.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2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他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2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一、 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共50分) 26.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 材料二 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统治者使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得到强化的主要措施(6分),并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8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29.请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成就中任选一种,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上网检索,完成对某一种文学成就的简介报告。(12分) 要求: ①能够反映某种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 ②能简要说明某种文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 ③能简要说明某种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④简述自己参与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与体会。 ⑤字数15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老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选项属于朱熹的观点,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C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孔子注重“调节人际关系”,A项符合,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倡导重义轻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提出“兼爱”,宣扬“爱无差等”,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符合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 4.D 【解析】南戏的产生与官府倡导无关。 5.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教材中“孟子认为‘不以仁政,无以治天下’”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D明显不正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ABC都是正确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6.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诸子并不都具有民主思想,韩非子则是君主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只不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罢了,当然该思想肯定不会成为当时正统思想。维新派的主张正是君主立宪,当然也就都不反对君主立宪了。董仲舒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的确没有任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糅合了诸多理家的思想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知识可知是南宋的朱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濂溪,也就是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哲学大师;横渠,指北宋大儒张载;二程即程程颢、程颐,伊川就是程颐。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8.C 【解析】 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9.D 【解析】可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损益”旧法的,故选D。 10.A 【解析】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脸谱白色象征奸臣,曹操脸谱是细目、细柳叶眉,眉心多纹,以示满腹奸诈,A正确;B属于净的角色,属于正直代表;C属于花旦,属于男扮女装角色;D属于小丑角色。 11.C 【解析】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体现的是京剧的虚拟艺术,故C项正确;魔术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绘画有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诗歌也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C 【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 13.B 【解析】材料选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准确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 14.B 【解析】 试题分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因此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故B项正确。远古部落标志与其无关,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涉及姓氏,故排除C项。并不是秦灭六国的结果,故排除D项。选择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天下的“大宗”,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1)姓氏: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 大宗继承,诸候对周 国,如宋、鲁、郑、陈等。 王而言就是“小宗”, (2)地名: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但诸候在其封国内 (3)习俗: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影响更大,如中国尊 又是“大宗”,依次类 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忠孝 观念等。 15.A 【解析】三种字体是写实性而非写意性,从材料来看汉字的确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也属象形文字,小篆这种字体的确富于图案美,盛食物的器皿足以证明“豆”的确是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而出现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教之数与方名”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故AC排除;从“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可以看出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故B项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相关内容——四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错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仍是竹木简等;③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④错误,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于隋唐时期。②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状况 18.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即明道、救世,顾亭林即顾炎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圣外王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19.B 【解析】略 20.C 【解析】藏书者增多说明有书可藏,这与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装订技术并不是决定书籍数量的关键;B 选项错误,造纸术改进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从宋代开始才出现这一现象;D选项错误,科举制有助于营造学习的气氛,但不能直接决定书籍数量的增多。 21.A 【解析】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 22.A 【解析】“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只有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故本题选A。 23.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天人关系,指出君主应“顺应天时”,天灾是由于“君王的过错”,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选择C项符合题意;A项对鬼神要敬而远之;B项人定胜天的思想;D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AC;当时,学在官府刚打破,学在民间未必是普遍现象,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是要增强本国的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故选D。 考点:战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5.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 26.(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 (2)措施: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 特点: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汉代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方面来分析理解。 (1)“主张”依据材料中的“道之以德”“施仁政于民”“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措施”实质是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宋代儒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27.(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论述说明。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论述+总结。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2)答案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解析】孙悟空形象的差异,要注意“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时期、明清和“文革”时期或“文革”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体现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从所选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过程作一总结,突出自己的观点。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28.(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5分) (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3分) (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这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根据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9.暂无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一种文学成就做出简介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文学风格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组织,方法主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上网检索,最后简述自己参与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与体会。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老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选项属于朱熹的观点,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C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孔子注重“调节人际关系”,A项符合,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倡导重义轻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提出“兼爱”,宣扬“爱无差等”,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符合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 4.D 【解析】南戏的产生与官府倡导无关。 5.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教材中“孟子认为‘不以仁政,无以治天下’”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D明显不正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ABC都是正确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6.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诸子并不都具有民主思想,韩非子则是君主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只不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罢了,当然该思想肯定不会成为当时正统思想。维新派的主张正是君主立宪,当然也就都不反对君主立宪了。董仲舒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的确没有任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糅合了诸多理家的思想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知识可知是南宋的朱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濂溪,也就是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哲学大师;横渠,指北宋大儒张载;二程即程程颢、程颐,伊川就是程颐。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8.C 【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9.D 【解析】可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损益”旧法的,故选D。 10.A 【解析】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脸谱白色象征奸臣,曹操脸谱是细目、细柳叶眉,眉心多纹,以示满腹奸诈,A正确;B属于净的角色,属于正直代表;C属于花旦,属于男扮女装角色;D属于小丑角色。 11.C 【解析】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体现的是京剧的虚拟艺术,故C项正确;魔术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绘画有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 项错误;诗歌也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C 【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 13.B 【解析】材料选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准确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 14.B 【解析】 试题分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因此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故B项正确。远古部落标志与其无关,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涉及姓氏,故排除C项。并不是秦灭六国的结果,故排除D项。选择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天下的“大宗”,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1)姓氏: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 大宗继承,诸候对周 国,如宋、鲁、郑、陈等。 王而言就是“小宗”, (2)地名: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但诸候在其封国内 (3)习俗: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影响更大,如中国尊 又是“大宗”,依次类 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忠孝 观念等。 15.A 【解析】三种字体是写实性而非写意性,从材料来看汉字的确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也属象形文字,小篆这种字体的确富于图案美,盛食物的器皿足以证明“豆”的确是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而出现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教之数与方名”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故AC排除;从“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可以看出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故B项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相关内容——四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错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仍是竹木简等;③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④错误,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于隋唐时期。②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状况 18.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即明道、救世,顾亭林即顾炎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圣外王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19.B 【解析】略 20.C 【解析】 藏书者增多说明有书可藏,这与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装订技术并不是决定书籍数量的关键;B选项错误,造纸术改进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从宋代开始才出现这一现象;D选项错误,科举制有助于营造学习的气氛,但不能直接决定书籍数量的增多。 21.A 【解析】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 22.A 【解析】“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只有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故本题选A。 23.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天人关系,指出君主应“顺应天时”,天灾是由于“君王的过错”,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选择C项符合题意;A项对鬼神要敬而远之;B项人定胜天的思想;D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AC;当时,学在官府刚打破,学在民间未必是普遍现象,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是要增强本国的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故选D。 考点:战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5.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 26.(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3分) (2)措施: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三点可得6分) 特点: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汉代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方面来分析理解。 (1)“主张”依据材料中的“道之以德”“施仁政于民”“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措施”实质是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宋代儒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27.(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论述说明。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论述+总结。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2)答案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解析】孙悟空形象的差异,要注意“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时期、明清和“文革”时期或“文革”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体现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从所选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过程作一总结,突出自己的观点。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28.(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4分) (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答出两点即可)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8分) (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这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根据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9.暂无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一种文学成就做出简介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文学风格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组织,方法主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上网检索,最后简述自己参与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与体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