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通史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主题3-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通史版

专题六 主题三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 PART 6 (1)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土地政策、重农抑商、工商食官、盐铁官营、官营手工业、海禁和闭关锁国等。 (2)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等。 (3) 近代以来西方英、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道路。 (4)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5)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和工业化道路。 主干提醒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 .土地制度:存在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土地国有制经历了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本质上仍然是“家天下”局面下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有地主、皇室、个体小农的土地私有制等形式。土地所有制出现于战国时期,在保障土地所有权的同时,成为此后土地兼并的根源。宋代“田制不立”,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伴随土地兼并产生的佃农制不断发展,至明朝中期成为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 拓展必备 2 .工商食官、盐铁官营和手工业官营: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工商业政策,盐铁官营是汉代开始实行、配合重农抑商政策并贯串整个封建社会的商业政策,手工业官营是继承西周的手工业政策、配合重农抑商政策、专门为皇室、贵族生产手工业品的政策。在上述政策下,政府垄断了工商业资源,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导致了社会经济活力的衰退。 拓展必备 3 .重农抑商政策: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上的自然经济的反映。它萌芽于战国时商鞅的奖励耕战和禁止弃农经商,经由西汉高祖的重农政策、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的强化,至明清时期仍然实行。其本质是限制私营商业的发展,扩大政府对商业的垄断,并非全面抑制商业发展。该政策在古代社会前期和封建王朝初期,起到了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巩固新兴政权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和封建王朝后期,则使社会发展失去活力,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经济原因。 拓展必备 4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高度发达、统治者为避免西方殖民侵略和各种反抗势力的威胁而采取的政策。该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实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垄断,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其实质是将海外贸易纳入官营专卖、所得利润供皇室官府挥霍的贸易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终究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同时,也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 拓展必备 二、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政策:是 15—18 世纪初在西欧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少买多卖,认为一国的获利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这一政策推动了殖民扩张的疯狂进行和殖民战争,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工业革命和西方国家主宰世界的基础。工业革命开始后,被“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代替。 拓展必备 3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为了克服市场调节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在实践上、凯恩斯在理论上同时进行探索,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该政策在二战后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经济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性、政府采购、税收调节、福利制度等是其具体体现。 20 世纪 70 年代,面对“滞胀”危机,西方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拓展必备 三、关于近代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的观点 1 .英法美的“内生型”模式。罗荣渠在 《 现代化新论 ——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中指出:“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2 .中国近代化的“冲击 — 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西方是 19 世纪及 20 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由此可见,费正清把西方的冲击视为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拓展必备 3 .中国近代化的“双元”模式。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 《 中国现代化史 》 一书中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 19 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 — 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地绵延。 拓展必备 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2 .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新中国成立后至 1956 年: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拓展必备 4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目标,注重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拓展必备 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 .产生:中国固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打断,在外来刺激下被迫产生。 2 .发展 (1) 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 领导者: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妥协性。 (3) 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拓展必备 (4) 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拓展必备 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特点及苏联工业化特点 1 .西方:首先从轻工业开始,然后过渡到重工业;工业化时间长,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扩张掠夺;以拓展海外市场为主。 2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实现工业化。 拓展必备 例 3 [2017· 全国卷 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 ……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 摘编自戴逸主编 《 简明清史 》 等 考题例讲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例如石油 )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 据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考题例讲 【 答案 】(1) 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 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题例讲 【 解析 】 本题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矿业问题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第 (1) 问的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中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晚清时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劝导官督商办”总结。第二小问,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则需要从各自时代的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外部条件入手分析。第 (2) 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 …… 工业建设 …… 先决条件”“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可归纳出特点。第二小问,意义则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矿业政策与“一五”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等考虑。 考题例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