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30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课练 30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到,“《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③ B.① C.② D.④ 答案:A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主张,故“他”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③是德国,故A项正确;①是英国,故B项错误;②是法国,故C项错误;④是意大利,故D项错误。 2.宗教改革在欧洲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封建王侯、普通民众、教会内部的宗教人士都参与其中。下列叙述中,反映普通民众愿望的是( ) A.“脱离罗马教会之束缚而自立” B.“增加真正之宗教束缚耳” C.“恢复教会之美风,由之恢复其威力” D.“各国皆有治理本国境内一切事情之权利” 答案:B 解析:“脱离罗马教会之束缚而自立”,反映的应该是新教诸侯的意愿,故A项错误;马克思这样评价宗教改革“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且相比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涉及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故B项正确;“恢复教会之美风,由之恢复其威力”,反映的应该是新教宗教人士的意愿,故C项错误;“各国皆有治理本国境内一切事情之权利”,反映的应该是新教诸侯的意愿,故D项错误。 3.[2019·安徽亳州检测]“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之一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封建君主专制的衰落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使人们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没有提及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是封建专制强化,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人们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故D项正确。 4.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 A.坚定信仰的引导 B.像孩子般天真 C.排除教会的解读 D.承认自己的无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材料“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对《圣经》的“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体现了马丁·路德主张排除杂念、信仰上帝、相信《圣经》,是“因信称义”的具体做法,故答案选A项。 5.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B 解析:路德“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与否认罗马教廷的权威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因信称义”是路德所坚持的政治和宗教主张,他娶修女为妻正是在践行自己的宗教主张,故B项正确;作为德意志宗教改革领袖,路德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绝非抛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政教分离的主张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D项错误。 6.[2019·洛阳统考]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7.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 答案:D 解析: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可见对于从事宗教的人员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和上帝沟通,故D项正确。 8.[2019·河北唐山模拟]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的先定论给予了资产阶级进行财富积累的合理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的先声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9·陕西榆林一模]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地位,但A项没有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的主张不仅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还发展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针对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的主张虽然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但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10.[2019·烟台诊断]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反对教权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反对神学世界观 D.反对世俗权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可知马克思认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政治革命,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反对神学世界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反对世俗权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1.[2019·成都诊断]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答案:A 解析: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路德和加尔文反对“ 日心说”,但不是反对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打击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有利于科学革命的兴起,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而旧教主张“因行称义”,因此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12.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 A.科学精神高涨 B.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C.人文精神增强 D.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科学精神,故A项错误;排巫运动并非反宗教,故B项错误;排巫运动对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的迫害,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缺失的表现,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3.[2019·安徽蚌埠一模]尼采说:“近来伟大的事件是,‘上帝死了’,对基督上帝的信仰已经变得不可信了。这个事件已经开始在欧洲上空投下它的第一抹阴影。”这一“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经典力学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者仍然信奉基督教,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宗教,伏尔泰甚至主张消灭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者只是反对天主教,并非不再信奉上帝,故C项错误;且经典力学主要解决力的相互关系,虽然也冲击了宗教神学,但牛顿仍然信奉上帝,且经典力学的时间晚于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14.[2019·河北沧州质量监测题]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显然能够充分满足社会所有要求的唯一政府是全体人民参加的政府;任何参加,即使是参加最小的公共职务也是有益的;……只有容许所有的人在国家主权中都有一份才是终究可以想望的。”这一言论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自由平等 D.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天赋人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主权在民”不符,故A项错误;“显然能够充分满足社会所有要求的唯一政府是全体人民参加的政府” 指的是“主权在民”,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主权在民”不符,故C项错误;法律至上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主权在民”不符,故D项错误。 15.[2019·山东济宁模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认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答案:C 解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公民参政的直接民主,与材料所说“贵族阶级能够更好的制衡君主”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就是专制统治,不能体现贵族阶级制衡君主,故B项错误;英国的君主立宪体现了对君主的有效制衡,避免了专制,因此孟德斯鸠的认识和见解是基于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与材料中孟德斯鸠“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 16.[2019·长沙一中模拟]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说明卢梭反对表面的理性主义,提倡道德,由材料“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说明卢梭认识到了科学不利的方面,因而卢梭的观点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项正确。 17.[2019·安徽蚌埠一模]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 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答案:A 解析:孟子对大过君主由劝谏到推翻,卢梭也主张推翻违反民意的君主,故A项正确;题干都对有过失的君主不满,故B项错误;孟子维护君主,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是维护君主统治,故D项错误。 18.[2018·全国卷Ⅲ·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A对:根据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可知当时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思想发展。根据“沙龙聚会……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想极为活跃”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沙龙聚会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而里面聚集了很多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得到传播。“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听众扩展到统治阶级,逐渐流行。B错:材料主旨不是宫廷文化的发展传播。C错: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D错:材料未涉及贵族和平民的关系问题。 19.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 A.依法治国原则 B.社会契约学说 C.三权分立理论 D.反抗暴政观念 答案:B 解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与材料中“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相符,故B项正确。 20.[2019·河南郑州一模]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 ) A.“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B.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C.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起源 D.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得出这个历史阶段否定一切权威,属于启蒙运动时期。A选项体现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主张,故A项正确;B选项主张“日心说”,是布鲁诺的主张,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故B项错误;C选项所指时代是对大自然研究和现代文学的起源,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故C项错误;D选项蕴含人文主义倾向,是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主张,故D项错误。 21.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置疑的 D.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得出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故D项正确。 22.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 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 ,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是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的是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23.[2019·福建泉州质量检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早年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晚年,他逐渐倾向于实行共和制,认为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制度。这反映当时的法国( ) A.波旁王朝和第三等级的矛盾尖锐 B.共和政体比君主立宪制优越 C.大革命后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答案:A 解析:伏尔泰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正是封建等级制度导致国内矛盾尖锐才促成伏尔泰思想转变,故A项正确;不同政体谈不上哪个优越,故B项错误;伏尔泰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故影响不到伏尔泰思想,故C项错误;法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故D项错误。 24.[2019·河南洛阳统考]下表为18世纪中叶至1770年间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1 000~2 000册/版),这表明法国( ) 思想家 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 伏尔泰 《老实人》43版 《哲学通信》35版 卢梭 《新爱洛依斯》70版 《卢梭全集》18版 狄德罗 《百科全书》24 000套 A.民众文化水平提髙 B.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 C.图书出版事业发达 D.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答案:D 解析: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出版,不能推断民众文化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出版,不能推断启蒙思想家社会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出版,不能推断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出版,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启蒙思想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故D项正确。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的译书不能直接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属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内容之一,并非起到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作用,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因而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在是19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洛阳统考]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 ) 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 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 C.承认了新教的合法地位 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罗马教皇的措施旨在缓和民众对教会腐败的不满,同时加强对教徒的控制,以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教皇的措施只针对路德教,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对教徒的控制,没有对新教地位的承认,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民族国家的文化,故D项错误。 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別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 A.致力于实现信仰的自由 B.阻碍欧洲社会的进步 C.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D.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天主教会的相关改革措施,并未涉及信仰自由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故C项正确;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代表,天主教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制度而不是加速其解体,故D项错误。 4.[2019·河南郑州一模]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东西方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得出新航路开辟有传播基督教的目的,故C项正确。 5.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 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凸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思想,宗教改革没有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但这不是宗教改革质朴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宗教改革相比文艺复兴更能推动欧洲现代化,联系史实可知文艺复兴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及知识分子中进行,影响范围有限,而宗教改革则波及广大基督教信徒,更能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从而推动欧洲现代化,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但不反对信仰上帝,因而没有摧毁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王阳明心学强调“发现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得救”,因此两者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受到教权束缚,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7.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可得出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故A项错误;“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可得出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国家主权”思想与宗教改革有关系,但不是其最“深刻”的影响,故C项错误;“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不能得出对君权限制的必要性,故D项错误。 8.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 A.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可知,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把人文主义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故D项正确。 9.[2019·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33]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 A.天赋人权思想 B.人类意识觉醒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应该人人平等”,故A项正确;人类意识觉醒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信仰自由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意与民主制度诉求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9·云南昆明调研]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 ) A.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C.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妇女识字率达到27%,这与女性的政治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客观上会推动工人阶级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材料体现了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人数增加,这不能直接与工业革命的影响联系起来,故B项错误;18世纪80年代法国依然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项不符合材料中背景史实,故C项错误;法国识字率增加,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当时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 11.[2019·陕西榆林一模]“……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由此可见( ) A.科学与知识的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与知识的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很多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可知随着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即理性思维去认识社会,故A项正确。 12.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 ) 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题干未反映自然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且未与技术应用融合,故B项错误;《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经典书籍,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不存在民族危机、救国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人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黎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 ——摘编自《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摘编自美国《独立宣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所处的时代特征。(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思想主张? 这些主张出自哪两位启蒙思想家?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5分) 答案:(1)封建制度不断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发展;自然科学进步。(12分) (2)主张:权力制衡;崇尚自由;社会契约。(6分)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2分) (3)影响:有利于民族独立;有利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5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黎明之间”得出封建制度不断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材料一“他的摇篮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结合所学得出人文思想发展,自然科学进步。 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由材料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得出权力制衡;由材料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得出崇尚自由;由材料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得出社会契约。第二小问“思想家”,由材料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得出为孟德斯鸠权力制衡的思想;由材料二“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得出为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 第(3)问,由材料三“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得出有利于民族独立;由材料三“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得出有利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通史》指出:1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制定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全球文明史》阐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称:理性法则不但可以解释物理运动,也可以解释社会运动,知识可以用来完善政策。因此,犯罪学家们认为,残酷的刑罚并不能制止人们犯罪,而一个正当的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罪犯。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3分) 阐述: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和议会制约君主的权力;孟德斯鸠主张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卢梭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民主共和制,即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实行法治的政治。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宪政设计和限制特权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展望和描绘了未来的社会蓝图,动摇了专制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9分) 示例2: 论题:启蒙运动的经济理论及其意义。(3分) 阐述: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提出了一系列经济行为准则,如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经济自由、竞争机制等。他认为,人们都是基于自我利益决定其活动的,但通过竞争,这些活动都会对经济的普遍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应当避免对个人创造性运作和市场力量进行限制。亚当·斯密的学说是对经济政策的重要阐释,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推动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9分) 解析:本题以启蒙运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及史证结合的能力素养。关于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可以从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或者启蒙运动的经济理论及其意义来回答。前者要突出启蒙思想描绘了未来的社会蓝图,动摇了专制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者要突出自由主义思想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