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试题 ‎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 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2.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 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产生了中央集权新体制 ‎3.夏商周时期,姓用以区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后,姓氏合而为一,皆用以区别婚姻,而以地望区别贵贱。这一变化反映出 A.等级结构的改变 B.宗法制度的衰弱 C.民族交融的兴盛 D.区域差异的消失 ‎4.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5.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家战略的需要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 ‎7.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 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8.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9.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10.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11.中国古代的谏官专向皇帝谏诤过失,隋唐时期他们隶属于宰相,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讲话,便让他们讲,讲得好固然好,讲得不好也无妨,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谏官,……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由此看来隋唐时期的谏官 A.可以杜绝君主权力的滥用 B.缓和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增强了大臣们的监督意识 D.对约束宰相权力起到重要作用 ‎12.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2%‎ ‎5%‎ ‎44%‎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发展 ‎13.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1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5.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 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16.宋初地方官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后来甚至出现了两年一任。不少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然而宋廷却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对此,宋廷的考虑主要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保证吏治清明 ‎ C.防止地方割据          D.精简官僚机构 ‎17.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19.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20.按照清朝规制,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其长官大学士“为百僚之长”,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这说明清代内阁 A.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  B.直接的管理地方行政 C.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D.是议定军国大政机构 ‎21.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完善了中枢机构 C.削弱宰相的权力  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22.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北移 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 ‎23.有人对乾隆年间有关实物地租的628件刑科题本档案做了分析:这些档案覆盖全国17省,其中分成租制的共97件,占总数的15.4%;定额租制的531件,占总数的84.6%。这一分析反映了当时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 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 C.全国农村经济纠纷问题突出 D.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 ‎24.1898年,《农学报》载:福建茶商曾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培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A.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 B.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 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 D.实业救国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25.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知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乡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6.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1年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这些决策有利于 A.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 B.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深人推进“大跃进”运动 D.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27.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是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缘于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28.“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的思想创新与十六世纪的创新相比,突出的表现在 A.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 B.致力于政治蓝图的设计 ‎ C.鼓励追求现世的幸福 D.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29.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30.“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最有可能出自 A.《井冈山的斗争》 B.《中共七大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1.“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32.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正在进行“一五”计划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英国采取对北美的技术封锁,禁止技术输出和熟练工人出国。1774年英国政府通过法令禁止输出珍妮机和阿克莱特式水力纺纱机,违者罚款200英镑。1781年英国国会下令禁止纺织机出口,并规定凡是运往国外的机器设备,一经查出即予没收,同时还对违法者罚款200英镑,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782年又将罚款数额提高到500英镑。随后又颁布了禁止技工外流的法令,1785年又下令禁止制铁工具、机器、动力机模型和图纸出口。尽管英国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新技术出口,但仍不能完全阻止它的外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607-1988)》‎ 材料二 ‎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约1.6倍。‎ ‎——摘编自马世力等《世界史纲》‎ 材料三 ‎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异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技术封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修补”和“修正”的。(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32.BCABD AADBD BBCBB CDBDC ABAAB DCBCC CB ‎ ‎33、特点:以立法为手段(2分);日趋严厉(2分);涉及范围较广(2分);与限制人才型移民同步(2分)。‎ 变化: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2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2分)‎ 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通信手段的进步;(每点2分,共6分);政治制度保障;经济政策;(任一点1分)‎ ‎“修补”: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修正”: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趋势;建立区域合作集团。(一点1分,共6分)‎ ‎34.(12分)‎ 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 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利,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35.(1)原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4分)‎ ‎(2)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5分)‎ ‎(3)影响: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