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I+必修Ⅱ前三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采用棒禄制度,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放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在战国时代也是常见的。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战国时期 A. 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 B.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分封制度的瓦解趋势 D. 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俸禄制度,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放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在战国时代也是常见的”可知,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不再授予土地,这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分封制度的瓦解,故C项正确;等级制度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表述错误;俸禄制的实行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关,与土地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俸禄制的实行有利于君主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D项错误。‎ ‎2.《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 御史制度如同虚设 B. 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 C. 御史职能发生变化 D. 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可知,唐中宗三年以来,御史台须先进状,获得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才能弹奏,说明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故B正确;御史仍然拥有弹奏权,A错误;材料说明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并非御史职能发生变化,御史仍然拥有弹奏权,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御史滥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清代军机大臣由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为首领,即首席军机大臣,当时称为“楼首”或“领袖”。凡入值军机处的官员,一般亦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行走”,均为兼差。各官员应召入军机处后,仍保留原任实缺。清代对军机处的相关规定 A. 提高了军机大臣的政治地位 B. 说明皇权统治效能得到增强 C. 推动军机处逐步走向合法化 D. 表明中枢决策体制得以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凡入值军机处的官员……均为兼差”“仍保留原任实缺”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的任命完全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帝可以随时罢黜军机大臣,从而增强了皇权统治的效能,故选B项;材料中对军机大臣的规定没有提高其政治地位,故排除A项;清代军机处一直都不是合法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排除C项;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不是中枢决策机构,故排除D项。‎ ‎4.1912年3月,统一党成立,其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同年5月共和党成立,其党义是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以平和实行立国。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国家面临分裂的重大危机 B. 各党派之间的政治理念分歧缩小 C. 民主共和观念成为人们共识 D. 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向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国家主义”、“国家权力”等信息,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向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面临分裂的重大危机;B选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两个政党构建民族国家的宗旨,不能得出当时各党派之间的政治理念分歧缩小;C选项中“共识”的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下面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批评民众麻木不仁 B. 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C. 鼓舞民众团结抗战 D. 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8”、“散沙团结,可以御敌”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丰子恺将中国四万万人喻为“散沙”,将抗战喻为“沙袋”,用沙袋装沙,鼓舞民众团结起来,抵御敌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丰子恺对民众的批判;B选项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1938年国民党在正面战争组织多次战役,并非不抵抗。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1949~1971年,《人民日报》论述联合国的文章有2314篇,其中政治类的2174篇,而表达对联合国不满、谴责、批评态度的有830篇,占政治类文章总数的38.18%,各年份具体情况见如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对联合国不满、批评、谴责文章篇数占政治类支章总篇数的百分比 A. 参与多边外交的程度较低 B. 外交领域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 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D. 与国际组织关系呈隔绝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1年以前,受两极格局影响,和联合国长期被美国操纵,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外,因此,《人民日报》论述联合国的文章中政治类所占比例很高,表达对联合国不满、谴责、批评态度的占政治类文章很大比例,说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程度较低,故A正确;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我国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C;从《人民日报》论述联合国的文章中无法得出我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呈隔绝状态,D表述错误,排除。‎ ‎7.罗马社会早期,动产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比例不大,人们对财产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对交易迅捷的渴求。因此,当时一切要式行为均需采取庄严的仪式。商品交易亦是如此,缔结婚姻、解放奴隶、订立遗嘱等也是如此。早期罗马社会的这种行为 A. 立足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 导致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能有效地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表明罗马契约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当时一切要式行为均需采取庄严的仪式。”信息可知,早期罗马社会的这种行为严格而繁琐,注重缔约形式,导致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早期罗马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并非高度发达;C选项错误,早期罗马社会的这种行为严格而繁琐,忽视了交易的迅捷,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罗马契约制度严格而繁琐,注重缔约形式,并未体现其不断完善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巴黎公社成立后,在其对委员的文告中说,“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些做法表明巴黎公社 A. 实行包容各党派的协商民主 B. 具有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 C. 努力构建服务型的责任政府 D. 主张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巴黎公社的委员是人民的公仆,巴黎公社努力构建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民主,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政权强调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联系所学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解答。‎ ‎9.1952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充满强烈反共论调和种族歧视的《麦卡伦一沃尔特议案》,杜鲁门总统于6月25日否决了这项议案。杜鲁门认为,美国作为一个讲求自由、民主的大国,应该主动接受来自东南欧和亚洲的“避难者”。杜鲁门此举 A.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斗争缓和 B. 体现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政治目的 C. 促进了亚洲移民政策的改善 D. 表明美国意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是美苏争霸时期,美国主动接受来自东南欧和亚洲的“避难者”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故B正确;美苏争霸时期,意识形态斗争激烈,A错误;作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C不是杜鲁门的主要目的,排除;70年代初美国意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2年”,联系所学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分析解答。‎ ‎10.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我国古代社会现象的记述。这折射出我国古代 A. 农业生产水平衰退 B.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C.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因去秋一次水灾,遂致骨肉相食”“役议著肩,家便立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抵御天灾的能力很弱,具有脆弱性特点,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水平衰退,排除A;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去秋一次水灾,遂致骨肉相食”“役议著肩,家便立倾”,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11.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器物,多勒(刻)有制造器物工匠名,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铜器上就勒有“工充国”“工丙”的字样。有的出土器物除勒上工匠之名外,还勒上监制器物的管理人员的名字。汉代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B. 显示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C.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说明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器物勒上工匠之名和监制器物的管理人员的名字,有利于监督工匠和管理人员,保障产品质量,故A正确;器物勒上工匠之名和监制器物的管理人员的名字,无法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排除B;器物勒上工匠之名和监制器物的管理人员的名字,与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器物勒上工匠之名和监制器物的管理人员的名字,不能体现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D。‎ ‎12.《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B. 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 C. 体现出中央集权弱化 D. 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兼并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现象,但不能得出其日益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D选项错误,土地兼并与政局动荡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下表反映了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开封商人借贷市易司钱数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北宋时 A. 中小商户经营困难 B.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开封城市商业繁荣 D. 政府重视商业税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市易司是宋朝设置的平衡市场的机构,材料数据表明开封商人借贷市易司钱数数量很大,说明北宋时期开封城市商业很繁荣,故C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中小商户经营困难,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长途贩运发达,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排除D。‎ ‎14.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 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B. 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 C. 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 D. 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可知,明清统治者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和反清斗争,维护统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危机,不是国内经济形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的进步的属性,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海禁”政策的背景分析解答。‎ ‎15.1539~1563年,葡萄牙学者巴洛斯写成《亚洲史》,书中提道:“我现在画出了一种航海家所不知道的海岸和中国庞大领土的内部地图,插入我所著的地理书中,这都是从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全部情况,均以游记体裁加以详载,此书由中国带回。”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葡萄牙是入侵中国最早的西方国家 B. 葡萄牙人已能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并带回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材料反映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无法体现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西方学者雅克·阿尔诺在《对殖民主义的审判》一书中指出:“欧洲和美国的先进,正是以非洲的落后为基础的。”该观点旨在 A. 抨击资本主义 B. 强调加强联系 C. 称赞欧美先进 D. 痛斥黑奴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和美国先进,正是以非洲的落后为基础的。”反映了对西方殖民侵略和掠夺的痛斥,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犯下的主要罪行是黑奴贸易,故D正确;材料抨击的是殖民侵略的罪恶,并非抨击资本主义,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强调加强联系",排除B;材料反映了对西方殖民侵略和掠夺的痛斥,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和美国的先进,正是以非洲的落后为基础的。”联系所学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分析解答。‎ ‎17.1821年,第一艘全铁壳制造的汽船“阿伦曼比”号建成并下水,它以蒸汽为动力,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塞纳河。之后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这反映了 A. 交通工具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 B. 英国是世界汽船的发明国 C. 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海上贸易是英国主要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可知,英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提高了英国地位,故A正确;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B错误;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英国主要收入来源是海上贸易,排除D。‎ ‎18.徐忠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对材料中“企业”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B. 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C. 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启发 D. 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可知,这一“企业”体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的特点,这些民用企业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B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故排除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排除D项。‎ ‎19.下表为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单位:家)。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 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 B. 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 C.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D. 国际局势制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大幅增加,说明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于国营企,不能得出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并且1937年至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环境恶劣,故C错误;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制约”,排除D。‎ ‎20.在未有铁路之前,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上是供本地食用,很少外运。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这反映出当时铁路的修建 A. 加速了农业生产区域化 B. 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C. 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D. 便利了列强掠夺原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可知,材料说明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有利于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区域化,排除A;材料说明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无法体现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没有涉及列强掠夺原料,排除D。‎ ‎21.在某一阶段,列宁认为苏俄执行的粮食政策是“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这一政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由此可见 A. 列宁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 B. 苏俄尝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 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D. 列宁认识到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可知,列宁反对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并恢复商品贸易,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障战争的胜利,C错误;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1934年6月12日,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凡是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家降低关税。到1937年,美国已和16个国家达成了降低关税的协定。美国这一举措 A. 表明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 继续坚持原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 造成经济危机向世界范围扩大 D. 试图通过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外贸易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D项;该措施正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B项;国家之间相互降低关税,实现自由贸易,有利于商品市场扩大,从而缓解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 ‎23.下表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表中数据从侧面反映出 A. 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B. 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 C. 西方国家财政状况好转 D.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情况,从数据看出,1973年以前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上升趋势,1980年后大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增加福利,加大国家政府财政支出,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1973年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经济逐渐恢复。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故A正确;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情况,不能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并且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经济发展并不稳定,B错误;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情况,不能得出西方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也不能看出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排除CD。‎ ‎24.1953年,赫鲁晓夫在其报告中指出:“工作中的缺点特别显著地反映在农业计划的工作上。计划中有许多不必要的项目,限制住地方机关、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的主动性。”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A. 废除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 B. 减少对农业的行政干预 C. 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的计划 D. 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工作中的缺点特别显著地反映在农业计划的工作上”可知,赫鲁晓夫反对国家对农业的过多干预,以调动地方生产的主动性,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计划经济的修修补补,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是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进行的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并非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清政府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但发展到近代,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鸦片战争的失败就充分暴露了制度的问题。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地位是对清政府官僚体系最直接的冲击,它促成了一系列的转变。最初改变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涉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至此,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 ‎ 普鲁士是近代欧洲典型的“官僚国家”,其历史进程刻上了官僚统治的深刻烙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不断地建军和扩军,甚至把文官管理机构置于军事指挥部门之下,普鲁士军队被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工业、商业、文化、农业等一切都视军队为转移。171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对法官、律师、书记官等职务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用的制度。1737年,又颁布法令将考试范围扩大到所有行政与司法部门的官员。1794年,普鲁士颁布《普鲁士国家通用法》,这部法律使官员的身份由“君主仆人”转为“国家公职人员”,同时规定了他们在行政事务中享有的权利及必须履行的义务。……到19世纪初,普鲁士以它的邦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逐步发展成德意志第二强国。‎ ‎——摘编自毛濛《普鲁士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清朝与普鲁士官僚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官僚体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答案】(1)表现:设置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成立现代化的官僚机构。‎ 原因:旧官僚体系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局势发生巨变;列强的干预和控制。‎ ‎(2)特征:突出军队的地位;带有理性(民主)色彩;录用机制相对公平、公开;注重法律的作用。‎ 影响:‎ 积极方面:增强了普鲁士的综合国力;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推动了普鲁士(或德意志)的社会转型;消极方面: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形成了民主和专制的混合政体。‎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得出设置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根据“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得出成立现代化的官僚机构。‎ 原因:根据“清政府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但发展到近代,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鸦片战争的失败就充分暴露了制度的问题”得出旧官僚体系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据“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得出社会局势发生巨变;根据“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得出列强的干预和控制。‎ ‎(2)特征:根据“普鲁士军队被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得出突出军队的地位;根据“规定对法官、律师、书记官等职务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用的制度”得出带有理性(民主)色彩,录用机制相对公平、公开;根据“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法令”“普鲁士颁布《普鲁士国家通用法》”得出注重法律的作用。‎ 影响:‎ 积极方面:根据所学,可从增强了普鲁士的综合国力、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推动了普鲁士的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总结;消极方面:根据“普鲁士以它的邦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逐步发展成德意志第二强国”得出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根据材料,还可从形成了民主和专制的混合政体分析思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在初期主要是吸引周边的农业人口以就业方式流向城市——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和城镇的形成和扩大;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最终形成了“网点结构”的全国范围内的“散点式”吸纳。“西进运动”是随着美国东西的公路、水路和铁路的相继建成,带来美国人口大批量的西进,并以西部丰富的资源为基础,迅速在主要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工业基地和城市,在吸纳大批农业人口就业的同时,迅速改变了西部的人口结构和单一农业结构,形成了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层次性发展。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引起了黑人劳动力在以南方和西部为主的全国范 围内的流动,全面支援了人口稀少的美国工业化的普及和发展,并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以周边沿海与交通枢纽的城镇人口聚居和内陆平原的农业人口分布的合理人口布局。1864年,农业劳动力占58.9%,1900年,农业劳动力仅占35.9%。‎ ‎——摘编自张莉、田雨《美国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 资料根据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美国的三次人口大迁移的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人口大迁移对美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答案】(1)类型: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流动;交通革命带来的“西进运动”;废除南方黑人奴隶制带来的黑人全国大迁移。‎ 影响: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美国人口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美国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趋势: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化迁移流动趋势越来越强;中部地区人口流动性高于西部地区。‎ 因素: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城市化迅速发展;中部地区地理位置更靠近东部地区 ‎【解析】‎ ‎【详解】(1)“类型”,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和城镇的形成和扩大”可得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流动;根据材料“‘西进运动’是随着美国东西的公路、水路和铁路的相继建成……在吸纳大批农业人口就业的同时”可得出交通革命带来的“西进运动”;根据材料“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引起了黑人劳动力在以南方和西部为主的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可得出废除南方黑人奴隶制带来的黑人全国大迁移。‎ ‎“主要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和城镇的形成和扩大”“迅速改变了西部的人口结构和单一农业结构,形成了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层次性发展”“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以周边沿海与交通枢纽的城镇人口聚居和内陆平原的农业人口分布的合理人口布局”等信息从加速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人口布局和结构、改变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角度分析。‎ ‎(2)“主要趋势”,根据材料二表格中人口迁出和迁入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化迁移流动趋势越来越强、中部地区人口流动性高于西部地区。‎ ‎“影响”因素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城市化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作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于经营,赢利的大部分用于奢华靡侈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明清商业资本的这些特点,导致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而没有广泛地向生产领域渗透,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难以发展;科学技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激励,科技发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被堵塞。在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价值取向环境中,科技发明的社会精神动力也丧失殆尽。‎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 早在1623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专利法,对科学技术成果采取保护和奖励。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关税也被废除,国内实现了贸易自由。英国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同时鼓励本国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输出,一再降低或取消各种商品的出口关税,甚至实行出口补贴。英国此时的私人企业制度已经初步成型。‎ 到17世纪末,商业股份公司已经有150多家。到18世纪中期的运河热中,交通业也出现了股份公司。英国金融业的制度建设尤其重要。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按照私人公司方式组织而成,不受国家控制,但也常与政府合作,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成为稳定英国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且通过短期债务和固定国债为工商业和殖民地开发筹集资金。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侵犯私人财产的事件也急剧增加。英国的刑罚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变得极其严厉。私闯民宅、偷窃牲畜都会被判处死刑,聚众罢工将被流放到澳洲。这种严刑峻法厉行一个世纪之久。‎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主要特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相较于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品经营的认识。‎ ‎【答案】(1)特点:最大的消费者是朝廷、皇室和军队;以特许经营和官商经营为主要形式;受专制体制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不注重科技创新,缺乏动力;资本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 影响:满足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缓慢转型;不利于科技发明的社会化;制约了商品的扩大再生产等。‎ ‎(2)不同之处: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国内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私人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商品经营的资金有保证;政府立法保护商业经营所得。‎ 主要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认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形成了各自的商品经营特点;中西商品经营的特点对各自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集团消费者”得出最大的消费者是朝廷、皇室和军队;根据“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得出以特许经营和官商经营为主要形式;根据“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得出受专制体制和自然经济的束缚;根据“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得出不注重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得出资本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 影响:可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不利于科技发明、制约商品的扩大再生产等角度分析总结。‎ ‎(2)不同之处:根据“早在1623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专利法,对科学技术成果采取保护和奖励”得出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根据“国内实现了贸易自由”得出国内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根据“英国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同时鼓励本国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输出”得出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根据“英国此时的私人企业制度已经初步成型”得出私人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根据“通过短期债务和固定国债为工商业和殖民地开发筹集资金”得出商品经营的资金有保证;根据“英国的刑罚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得出政府立法保护商业经营所得。‎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解答。‎ ‎(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国情影响商品经营特点、不同商品经营特点对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 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 论证: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之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突破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维新变法思想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利于推动社会向现代转型。‎ 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愿望,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存在则是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 总之,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化。‎ 示例二 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过程十分艰难。‎ 论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发生的,西方的侵略虽然直接导致中国被迫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但同时西方侵略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与中国反动政治势力勾结,如晚清时期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辛亥革命后支持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这些都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障碍;在经济上,列强在华取得了经济特权,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列强垄断了中国重要的工业资源,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中国传统势力顽固,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要“除旧”,西方国家现代化改革往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下进行的,而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中国现代化运动政治的民主化、工业化、科学理性等思想转型的过程自然十分艰难。‎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十分艰辛。‎ 汞例三 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论证:可从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的史实来论证。‎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论证: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辛亥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化转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是扫除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进行阐述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为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