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 2.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 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 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 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 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说明孔子试图通过社会变革,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公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 4.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A.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答案】A 【解析】 题干涉及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综上所述,A最符合题意。 5.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导致汉代士风多“守文之徒”,故C选项正确;重文轻武属于宋代的特点,不属于汉代,故A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继承与发展,故B选项错误;汉高祖时代到汉武帝时代都是国家统一的,故D选项错误。故选C。 6.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B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应试以求闻达”,故D选项错误。故选B。 7.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其心学理论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8.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天子之位传子”可知是王位世袭制;“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可知官吏任免以才识为主,故“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体现了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臆想,且理解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清朝 朝代 科数 八旗举人人数 顺治朝 2 112 康熙朝 16 635 乾隆朝 27 1090 A. 儒学影响得以扩展 B. 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C. 选官注意地域平衡 D. 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 【答案】A 【解析】 清代沿用明代八股取士,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中举人数逐渐增加,表明儒学对满洲贵族的影响不断增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B、C、D项。 10.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概念 解释 A 中外朝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常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B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C 《齐民要术》 杰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是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农书,故C项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思想,故D项错误。 1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面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故B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 点睛:“中国”名词的产生就来自于分封制中分封诸侯镇守四方,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本身既带有天下之中、天下共主的意味。 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教育的兴盛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印刷成本的降低 【答案】D 【解析】 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 减少了印刷成本。据此作出正确选择。 1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俗浅陋之书和佛经适应了民众的需要故先出现雕版,这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B选项正确;儒学复兴与雕版印刷发展之间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雕版技术革新,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A. 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 B.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C. 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 D. 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由“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可以推断出此时相权很大,甚至威胁到皇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刺史,另外刺史是汉武帝在全国十三个州设立刺史;C项不选,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不符合史实;D项不选,郡国并行制是地方制度,而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君相之间的矛盾。 16.在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 人治为主,法律为辅 B.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法律为主,人治为辅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可以看出地方案子是不是合理,完全取决于地方官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也就是老百姓经常所说的贤臣治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的突出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是讲社会治理以人的判断为标准,而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政体的特点,故C项排除;D项表述和材料正好相反,中国古代是人治为主。 点睛: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是解题的关键。 17.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答案】D 【解析】 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 18.1723年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即以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但后来却逐步形成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高薪”和“养廉”成反比关系 B. 养廉银制度推行的力度还不够大 C. 统治者的态度是整顿吏治的关健 D. 在“人治”之下腐败难以避免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可知雍正皇帝企图高薪养廉,但结果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下腐败很难避免,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是材料现象的另外一个表述,没有得到认识;B项错误,与“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不符;C项错误,统治者态度影响整顿吏治但不是关键。 19.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所以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0.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朝内部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都是因为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从而改变了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的状况,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C项“掌握中央政权”错误,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清朝政局的变动分析解答。 21.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对典正法度、维系纲纪、改善地方吏治及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对典正法度、维系纲纪、改善地方吏治及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指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材料中监察地方的内容不符,故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2.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认为哥白尼把人从宇宙的中心贬低到宇宙中的尘埃。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日心说”,打破了 “地球中心说”。开阔了人民的视野,并未推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C项错误。经过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哥白尼的学说也是错误的,因此A项错误。并未对宇宙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而如今人们仍然赞美哥白尼的并不是他的“日心说”理论,而是他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使人们能够跳出自身狭隘的认识。因此D项是正确的。 点睛:此类试题一定要读懂材料,再根据所学知识来做出判断。 23.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 C.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D. 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等打击的是基督神学权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次重大的打击”和启蒙运动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的肯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次重大的打击”和自然科学体系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两次重大的打击”的对象都是基督神学。 24.“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这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对一位法国作家的评价。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材料中“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可知这是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B符合题意;A是浪漫主义,C是苏联文学,D是现代主义作品,排除A、C、D。 25.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这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减弱,且中国自身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战所引起的,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资本输出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C、D选项不是主因。 26.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 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 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 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来看,材料对哥伦布的评价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哥伦布的评价较为片面,只是站在某一角度的评价,排除BCD项。 27.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A. 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 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 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 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远航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西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找到新的通商之路、获得财富等,故B项错误;明朝并未突破传统形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 28.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 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 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故A项错误。17、18世纪加紧殖民扩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④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失去,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结合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概况即可得出答案。 29.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荷兰海外扩张的贸易公司,获得政府一系列特权,故体现了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C项正确。早期英国的殖民活动以海上掠夺为主,排除A。B项是题干的片面体现,排除。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的侵略特点,与荷兰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0.15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A. 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 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 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D. 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带来的是世界各地连为一体,文明交往的空间范围扩大,所以D项正确。这与东西方贸易壁垒关系不大,所以A项错误。世界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基督教文化的成功,因此B项错误。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C项错误。 31.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 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 D. 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法国货币的含银量越来越少,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也就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含银量变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于1789年,题干时间是1541-1600年,故没有必然联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含银量变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2.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可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A. 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D.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义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福特公司采用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能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要求,它的生产率高,能及时地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这很显然客观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20世纪初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福特公司的主观要求,故C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 美国全球战略演变 时间阶段 美国历史分期 国际体系 美国在国际体系的中地位 美国全球战略选择 1783— 1898年 酝酿时期 主要是英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 从一个北美小国变成地区强国 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 1898— 1945年 初始形成时期 主要是列强争霸时期 从地区强国一跃而成世界超级大国 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 1945— 美苏两极格局 西方盟主 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 1991年 全球争霸时期 1991年— 全球争霸时期 一超多强格局 世界顶级大国 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 ——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 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致使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抓住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扩张和争霸;国际格局的变化,原有大国的衰落;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 认识:国家战略选择,要结合国情,适时调整。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和“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得出重视民本和以农业为本;根据材料一中“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得出对外是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根据材料一中“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得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总结;近代成为我国落后的根源;现代则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阶段和美国发展的情况,可以从主观上,主要包括政治上民主政治的确立、经济上利用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对外根据材料二中“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得出不断的扩张和争霸,客观上,从国际局势方面看,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英国的地位衰落,1991年后苏联解体,都推动了美国的地位的提升。第二小问认识,要综合两段材料的成败,得出国家战略的选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34.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综合所有图片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 主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同特征 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明清时代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及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示例二: 主题: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论证: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西方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议会大厦表明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和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解析】 材料中给出的几幅图片既包含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文化特点,也有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代表。由此我们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各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相应结论。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宣帝三次下诏把“訾百万者”的豪强徒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合无地、少地的贫民。他还下令将国家园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并低息甚至无息给他们种子和口粮。汉宣帝即位不久,他就免除了当年的田租,接着针对有些地方遭受了旱灾、地震或瘟疫,免除了这些地方三年的租赋。公元前55年,汉宣帝下令减免天下口钱,并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在谷价低的时候,适当抬高价格收购粮食,在谷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卖出粮食,从而调剂边郡的谷物供应,保持谷价稳定,这种做法被称为“常平仓”。汉宣帝对表现优异而又提拔不了地方官员,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办法进行嘉奖。后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包括奖惩制度。 汉宣帝正本清源,大力改革,既学汉文帝休养生息,又学汉武帝的霹雳手段,兼具汉文帝和汉武帝两帝之长,力避两帝之短。他在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同时还降服匈奴、统辖西域、安定西,文治武功皆有大成,成就了汉朝最鼎盛、最繁荣的时代。 ——据李仕权《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宣帝改革的作用 【答案】(1)迁徙豪强,把土地充公或者分给无地、少地的贫民;给贫民租借公田、种子和口粮;减免百姓租税;设“常平仓”,用市场的手段来保持物价稳定;整顿吏治,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2)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缓解了土地兼并严重的压力,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安定;促使汉宣帝进期成为汉朝最繁荣的时期。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三次下诏把‘訾百万者’的豪强徒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合无地、少地的贫民”“下令将国家园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并低息甚至无息给他们种子和口粮”“免除了当年的田租”“并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保持谷价稳定”“建立起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包括奖惩制度”,概括汉宣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豪强徒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合无地、少地的贫民”“免除了当年的田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同时还降服匈奴、统辖西域、安定西,文治武功皆有大成,成就了汉朝最鼎盛、最繁荣的时代”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汉宣帝改革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