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青神中学高2021届高二上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庄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答案为B项。“涉世”本身不能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A项;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佛教宣扬前世和今生的因果轮回,排除D项。 2.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3.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 趋向“三教合一” 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而“以教化为大务”是传统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也不能说是“三教合一”,故选D. 5.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6.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C.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D.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民本思想,故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A错误。根据材料“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B错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注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能力的考查。 7.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 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答案】C 【解析】 “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说明儒学在北宋时期走向了思辨化过程,C正确;A是汉代儒学特点;B中关注现实不符合题意;D是理性思想表现。 8.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相同点 【名师点睛】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9.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这主要说明 A.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 C. 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家陈亮主张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可知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探讨儒学的功用,A选项排除。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与儒家义利观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10.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B.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C.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C 【解析】 【详解】“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说明对于孔子思想权威的挑战,“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说明否定权威,倡导思想自由,C正确;材料二人属于辩证看待孔子思想,A错误;材料是反对思想权威,倡导思想自由,B错误;材料不是批判儒学对于人们思想禁锢,D错误。 11.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二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提倡知行合一的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构建新儒学体系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焕发生机,二者的主张都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二者均强调社会责任感,都没有体现伦理秩序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12.顾炎武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认为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 D. 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顾炎武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的精神,故B项排除;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故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的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地形成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韩非子》”“董仲舒《春秋繁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董仲舒和黄宗羲,他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思想;董仲舒发展了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即兼收并蓄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来拟定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思想。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围绕“兼收并蓄”进行论述,如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道教、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15.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萓《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答案】(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解析】 【详解】(1)思想核心:依据材料一中“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信息可知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依据材料二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信息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遭遇及其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孔子处于春秋时期,仁的思想被冷落,其主要原因是仁的思想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其主要原因是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进步:依据材料三中“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等信息可从关注国家政治、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具有务实倾向等方面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