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学案)
专题八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 中国的民主革命 体系构建 线索提炼 线索一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 线索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题组一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略与抗争 1.(题点:《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 )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2.(题点: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 )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题点:列强侵华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4.(题点:漫画中的历史真相)下图为《中日朝鲜相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B.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思想 C.俄国意图帮助日本争夺朝鲜 D.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权 5.(题点:近代的时代主题)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权利。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西方民主思想传入 题组二 太平天国运动 6.(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7.(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题组三 辛亥革命 8.(题点:辛亥革命的功绩)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9.(题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题组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及胜利 10.(题点:袁世凯与清末新军)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袁世凯是清末新军训练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作者判断其“受害”的依据是( ) A.袁世凯借助新军篡夺了清朝的政权 B.没有新军的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 C.部分新军将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新军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 11.(题点:周年纪念——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学者徐国琦指出,“中国领导人慎重地利用时势主动地参战”,其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支援,收复山东主权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则是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政府得以参战并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可谓近代史上一个“转折性里程碑”。对此段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这里的“中国政府”指南京国民政府 B.二战中的贡献使中国“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 C.中国主动参战的最终结果使民众大失所望 D.“转折性里程碑”指的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12.(题点: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题组五 国民大革命 13.(题点: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这次会议( )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 B.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C.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4.(题点:国共关系的演变)“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该言论是为了(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成重庆谈判 题组六 抗日战争 15.(题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在中共的某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推知此时的中共( ) A.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 B.坚持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 C.欲与政府实现联合执政 D.革命的理论修养仍显不足 16.(题点:蒋介石抗战政策)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 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 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17.(题点:正面战场的抗战)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学者肯定的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18.(题点:周年纪念——1943年公布《开罗宣言》)2018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5周年纪念日,《宣言》肯定了台湾、澎湖是“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海峡两岸高调纪念,日本各界选择性“遗忘”。这种现象不能反映( ) A.中日彼此之间存在认知上的误差 B.中日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认知 C.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发展很重要 D.中日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形成的 19.(题点:抗战胜利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巨大转折。”其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指的是( ) A.从国共内战到共赴国难 B.从中日战争到睦邻友好 C.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动员 D.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 题组七 解放战争 20.(题点: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斗争)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 A.1689年英国 《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 《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知识清单] 清单一 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 1.侵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发动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4.获得侵略权益:开放口岸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内地游历、传教、开设工厂、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 5.结果: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2.《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输出资本、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清单二 太平天国运动 1.起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创立拜上帝教。 2.《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3.《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4.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清单三 辛亥革命 1.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结果: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1)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清单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民大革命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 (4)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5)遵义会议: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6)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2)全民族抗战 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实行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持久抗战。 (3)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4)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1.“五四精神”指的是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因不成熟而犯了右倾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 3.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考点题组答案 1.D [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中“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知强调的是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情况,说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 3.D [“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 4.B [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符合史实,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的,故A项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利用沙俄来牵制日本,故B项正确;俄国意图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故D项错误。] 5.B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根据“立宪”“会员大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权利”等可知,宗族组织原则的变化受到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宗族组织原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 6.D [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7.C [材料“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体现的是平等观念,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故C项正确。] 8.C [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 9.D [革命与民国虽然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在辛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中更加艰难,故D项正确。] 10.C [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部分新军将领领导了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对袁世凯来说是受害,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在袁世凯死后,故D项错误。] 11.C [“其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支援,收复山东主权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则是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说明这是北洋政府参加一战,故A项和B项错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说明中国主动参战的最终结果使民众大失所望,故C项正确;“转折性里程碑”指中国参加一战和世界新秩序的创建,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12.C [材料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见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 13.B [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 14.B [根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其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题目吻合,故B项正确。] 15.B [从文献中“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推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A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行动指南,故A项错误;“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推知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故B项正确。] 16.C [题干中“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说明蒋介石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故C项正确。] 17.C [历史学者徐勇在《中国抗战中的若干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调集主力部队在上海猛攻日军,迫使日军将作战重心自华北转向华东,放弃沿平汉线南下的战略,转而溯长江西进”由此可知淞沪会战导致日本放弃了自北而南的战略计划,故C项正确。] 18.B [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日本各界选择性“遗忘”就反映了日本政府没有能够正视历史,海峡两岸的做法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与认识,同时说明了中日之间在认知上的差距,而说是中日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认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19.D [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是一个屡遭外来侵略的国家,卢沟桥事变后,经过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从此走向新生,故D项正确。] 20.C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通过《双十协定》达成关于和平建国的一些决议,但对关键问题如中共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人民军队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说明国共双方并没有就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因而不能体现妥协的政治智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题线1 从近代化角度看待中西方碰撞与交流 【追溯高考1】 (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知识拓展』正确评判中国近代签订的条约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中国近代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根据以签订者的道德品行。不要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 【对点训练1】 (2017·安徽合肥二模)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 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线2 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追溯高考2】 (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 ,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 答案 C 『知识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对点训练2】 (2017·广西桂林、崇左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解析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与材料中“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不等于盲目排外,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 答案 C 题线3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探索历程 【追溯高考3】 (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据题干情境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近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方向,故选B项。 答案 B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探索 (1)走日本人的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 (2)走美国人的路: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3)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 (4)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 【对点训练3】 (2017·海南海口一模)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解析 材料“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4 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追溯高考4】 (2015·天津文综,7)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标志和图片中的时间“1942”,由此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赴缅与美国协同作战,故选C。A、B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 答案 C 『知识拓展』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英、美为加强对华友谊与合作,于1942年10月宣布撤销以往对华不平等条约,另订平等互惠新约。1943年1月,新约成立。美、英在华如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兵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行驶中国领海权等特权,一律撤销。 (2)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会议,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3)《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履行《开罗宣言》和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4)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对点训练4】 (2017·湖北武汉调研)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答案 D 题线5 近代民族觉醒的五面精神旗帜 【追溯高考5】 (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知识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大精神财富 (1)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3)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对点训练5】 (2017·北京石景山一模)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1周年。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由江南地区到达陕北,故①正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②正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可以得出长征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激励,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题1】 (2017·湖南长沙模拟)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一直是近代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变化: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注意辩证分析) (2)观点: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有权力有义务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 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追求独立、富强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考题2】 (2017·山东青岛期末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有: (1)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2)思想文化比较繁荣; (3)爱国运动如火如荼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两个突出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答案 (1)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思想文化比较繁荣。为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陈独秀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爱国运动如火如荼。为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学生率先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发展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 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的主要命题特点:所提供的文字材料隐含一些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观点(史观)和结论等,要求从中提取出该信息并予以说明。设问中常出现“提取……信息”词语。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审清立意→论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任意两个突出特点。 第二步:解读材料→材料信息已明确提出了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三个突出特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思想文化比较繁荣;爱国运动如火如荼等。 第三步:敲定思路→经济方面可选择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进行论述;思想文化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述;爱国运动可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特点 (1)分期 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四大政治特点 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二十一条”,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殖民地。 ②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护国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俄国侵略外蒙古,英国侵略西藏,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 ④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查看更多